
那時,洪泰基金成立僅半年。
那時,距股轉系統獲批擴大試點是三年,離馮志出來創業也是三年。
2015年4月底某天午后,陽光從小院玻璃頂棚傾灑下來,兩個校友坐下來聊聊天,談了一個小時的新三板。彼時新三板正在風口浪尖上,而A股正以改革牛名義高歌猛進。當時,兩個做IPO的投行老兵認為,新三板的意義遠大于A股。同為本土投行,價值觀、語言體系、對事物看法相同,馮志和洪泰基金創始人盛希泰一拍即合。
僅僅一個小時后,馮志便加入了洪泰基金,身份切換到了洪泰新三板基金的籌備負責人。
在馮志看來,新三板的初始設計正確而偉大,這意味著真正可以做價值投資的時代到來了。
馮志認為,雖然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已經突破7000家,但有可能優秀的新三板公司還在場外,因為這注定是一個伴隨著中國經濟轉型進進出出的過程。但本來基金產品可以融10個億,馮志卻選擇最終只融了2個多億。
“我最開始想募10億資金。但是,當我把市場看明白后,我發現根本投不下去,或者說要按我的理念投下去,團隊會很龐大,我一時半會也找不著那么多的高手,就主動調整成5億。最后,根據我看到的項目狀況,一路縮減至2億出頭。”馮志說,他的基金的風格是少項目、深投后和長周期。
馮志究竟準備怎么投新三板?他又為什么只融2個億?以下為馮志口述。
1.新三板的兩大基石決定了我們應該這樣做投資
此前我一直不追逐股權投資,因為VC做到美股雖然麻煩但路徑是通的,我不懂美股的偏好,但做到A股幾乎是一個有太多不確定性的過程,很多還是投資之外的事情。
“追漲殺跌”、“審核”、“流動性”、“散戶行為”,那其實都是深受A股市場為主導市場影響出現的詞匯,而新三板是一個迥然不同的環境。
第一,這是一個低進入門檻的市場,遠比證監會審核過的市場門檻要低得多,其實,這樣才更符合市場的本質。但這也就意味著,進入的這批公司不能像A股上市公司那樣,面向公眾投資者圈錢,迅速的去變現紙面財富。關注流動性、轉板與否等短期問題在這里可能會很危險。
第二,高投資門檻。如果面對的是一個機構,它的流動性一定是差的。要知道,納斯達克的初期曾經也是機構投資者互相尋找,也沒有什么流動性。我隨便看了一下,2003年納斯達克的成交量到過16億美金。像我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看一個項目看了半年才出手,你讓我明天把他賣了?這不可能的。
低進入門檻、高投資門檻,是新三板的兩大基石, 2013年49號文里說得清清楚楚。可能,真正可以做價值投資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由于發展階段所限和從事創新領域,中小企業大都是缺胳膊短腿的,成長的風險蠻大的,最需要資本和管理智力的注入。資本會在新三板上追逐創新故事,但只有講出來讓人相信,才能拿到資本。
基于上述想法,至少可以得出幾點結論:一是長期投資,流動性問題是長期問題,所以退出周期要長;二是精準價值投資,新三板在短期內系統性機會不大,一定要尋找未來的偉大企業,不將盈利依賴于短期市場波動上;三是未來偉大企業的進入是一個過程。這是新三板投資者要遵循的基本行事原則。
2.募資規模從10億降到2億
GP(指基金管理人)鏈接著LP(指出資人)、企業、團隊、資本市場、金融機構,更鏈接著錢、信任和企業成長,我確認這會改變一些人和企業的命運,或者至少改變一下資產配置:給信任你的LP賺錢,讓不斷擴充的團隊有施展的舞臺;讓被投企業可以獲得超預期的成長;你所站的這個位置,接引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財富,以正當干凈的資本回報流入新世界的建設洪流里!
但是,我沒有腦熱到馬上沖進去。一方面因為市場喧囂的噪音,另一方面我不想建立一支基因有缺陷的基金,而是一支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益發顯示出力量的基金。
因為幫助企業轉型和成長是個長期的技術過程,好企業是慢慢顯現出來的。每一次投資都是一次精挑細選之后漫長的補缺式陪伴。因此,抽象出來就是少項目、深投后、長周期,而對應的GP團隊的基因就應該來自“投行+實業管理+研究”。
去年,我最開始想募10億資金。但是,當我把市場看明白后,我發現根本投不下去,或者說要按我的理念投下去,團隊會很龐大,我一時半會也找不著那么多的高手,就主動調整成5億。最后,根據我看到的項目狀況,一路縮減至2億出頭,期限確定成了五年,比市場通行的多了2-3年。
其實,在洪泰旗幟下達成原先募資目標沒任何困難,畢竟我們天使基金兩期就近8億。但我這個縮減的決策得到了泰哥的支持,而且我認為是我最正確的決策!同時我們主要合伙人也把錢放了進去,所以我很滿意目前的狀況,代表著我既不用急于投項目,風控機制又是從第一線開始的!
2億多的資金大約投10幾個項目,團隊的精力也差不多。未來幾年,選10幾個項目,專心地投下去。每個項目,大致平均分配一年一個月的投后管理,意思是我一年可以在它那里呆30天,間隔的。為了高水準,團隊把管理費比行業慣例調高了一個點,這些我的LP都欣然接受了,所以我特別感謝他們。
我也呼吁,其他機構如果想法一致,都可以嘗試這樣做,不要想當然都認為LP不接受價值投資理念,這樣,中國的投資環境會更多的向價值投資方式挪動。
總之,我們的投資理念就四句話:
1、少項目,我不會多投。
2、深投后,投后我一定做得深。如果你不需要我的投后,我反而可能不會投你。因為這是相輔相成的,你需要我的投后,所以我投的價格會便宜。
3、長周期,因為管理的提升,不是短期套利,所以我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
4、大倍數,靠我前三樣做到。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基金規模,提升回報,而不靠管理費過日子。
3.現在的估值體系我不是很認同,還有很多優秀公司沒進來
有些和我們已經碰過的企業,可能已經被我們Say no了,可能還等我們回復——他們可能會想問,馮志,你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公司?
我是格雷厄姆、巴菲特的忠實信徒,市場熱的時候我也沒法說。現在的估值體系我個人也不是很認同。但我認為,現在的環境可能是最適合重建估值的階段了。最近包括對L型經濟的判斷,對套利型并購借殼的禁止,雖有簡單粗暴之嫌,但確是為未來更市場化的資本市場在鋪路。所以,我們自己是建立了很多模型去研究公司,并且不斷進行方法論和經驗的累積——我們認為,對于單個基金來說,新三板不是一個系統性機會,而一定是個體公司機會,精挑細選公司。看看45歲的納斯達克的數據就會明白這一點:TOP10市值的公司占整個市場市值的38%,TOP50占比62%,TOP100 占比72%。
巴菲特在若干年前簡明的寫出了他需要什么樣的公司,我也試圖說一下我們的想法,以下條目是“或”的關系:
1. ? ?通過新技術或者新模式重構某些產品供應鏈的企業;
2. ? ?擁有核心技術,已在至少一個領域有較成功應用的企業;
3. ? ?已有相當規模但遭遇管理瓶頸的企業;
4. ? ?已有相當規模但欠缺資本市場經驗的企業;
我在這里不能明確地說出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企業,但是大概的標準心里有數:
1.3-5年,有能力在更市場化的資本市場IPO;
2.有成長原動力,我們有能力夯實你的原動力,事實上,在現在深度接觸的項目里,在管理和財務結構搭建上,我們已經讓伙伴們受益良多;
3.我們看得明白;
4.價格合適;
5.成長速度預估合理。
現在,新三板掛牌公司已經突破7000家,有可能還有更優秀的還在場外,中國中小企業都可以到這里來轉一轉。要知道,納斯達克上了1萬6千家,退了1萬2千家,留下4千家,成功的幫助了美國的經濟轉型,讓它從被德日精密制造的打擊下跳出生天,引領全球科技、商業模式和文化的發展。
我也衷心希望,新三板能助推中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成功轉型!創業者和我們都在為此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