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愛好者們大概都聽說過“百威”這個品牌吧。在百年發展中,百威一直以其純正的口感,過硬的質量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青睞,成為世界最暢銷、銷量最多的啤酒,長久以來被譽為是“啤酒之王”。但是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大家都將見不到印有“百威”字樣的啤酒了,因為它改名了,新名稱叫America(美國)。
據赫芬頓郵報5月10日報道,百威計劃從5月23日開始,將“百威”(Budweiser)更名為“美國”(America)。由于此次更名是為了迎合美國第58屆總統大舉的熱潮,因此將一直持續到11月美國大選結束。
不僅是名稱的改變,瓶身貼標也有多處變更。
百威將原先貼標上的“King of Beers”(啤酒之王)改成了“E Pluribus Unum”(合眾為一);原先的“The World Renowned”(世界聞名)變成了“Land of Free”(自由之地);甚至連公司名字“Anheuser-Bursch, Inc.”( 安海斯-布希公司)都改成了“Liberty & Justice For All”(人人自由平等);最夸張的是,連法律名詞都不留了,直接把“Trademark Registered”(注冊商標)換成了“Indivisible”(不可分割)和“Since 1776”(始于1776,美國于1776年獨立)。

簡直是大寫的“愛國主義”。
百威表示,該計劃完全出于對美利堅的熱愛,絕非營銷手段。
然而,百威的美國血統卻有待考證。
1876年,一位名叫Adolphus Busch的德國移民創立了百威啤酒。到了2008年,百威的母公司安海斯-布希與比利時的英博集團合并成為安海斯-布希英博,總部設立于比利時魯汶。安博集團本身亦是由比利時的Interbrew與巴西的AmBev合并而成。
所以百威的美國血統實際上并不純正。
不僅是血統問題,相關銷售數據也十分打臉。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報道,從2004年到2013年,百威人均年消耗量從30罐跌落至18罐。隨著啤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百威一直在美國市場苦苦掙扎以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
百威不斷強調更名與營銷無關,而是愛國情懷,難免有一絲“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每年夏天都是啤酒品牌最重要的營銷季,產生的業績能占美國全年啤酒銷量的1/3。正值美國大選,百威把今年的夏季營銷主題定為“America is in Your Hands”(美國在你手中),鼓勵消費者“擁抱這個國家初建時的樂觀”,其中包藏的心思相信明眼人一看就懂。實際上,這并不是百威第一次“愛國營銷”,去年它還把自由女神像印到了啤酒瓶上。
其實說了這么多,百威更名似乎對中國消費者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唯一的影響大概是,今后的對話會變成:“哥們,今天喝啥?”“整兩罐美國吧?!蹦馨衙绹冗M肚里,想想都有點小興奮呢。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君望學堂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