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2015年報季已收官。截至4月29日,在所有6945家掛牌企業中,有6883家企業“交卷”,占比超過99%,剩下的62家企業因未能如期發布年報,遭股轉系統暫停轉讓。
對這62家未能按時“交卷”的企業來說,如若不能在6月30日前,完成2015年報披露,則有被終止掛牌的風險。而對于已披露年報的6883家來說,他們的成績單又怎樣呢?
83%的企業報盈利
根據已發布的6883份年報,有5719家企業歸母凈利潤為正,占新三板企業總數的83.09%。
新三板企業在2015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1339.92億元,較2014年的9727.02億元同比增長16.58%;實現凈利潤總額878.71億元,較2014年的625.82億元同比增長40.41%。
66%的企業凈利增長
新三板企業2015年在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率上可觀。其中,65.83%的企業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增長率為正,其中增長幅度超過100%的企業數為2342家,占比為34.03%。
在盈利能力方面,新三板掛牌公司歸母凈利潤大于1000萬的企業有2482家,占比36.05%。
營收榜:3家企業營收過百億
新三板共有三家企業營收達百億級別,它們分別是金田銅業、鋼銀電商、翰林匯,營收分別為314.37億元、211.97億元、158.71億元。
位居新三板營收前十的另七家企業分別為:興達泡塑、中鋼網、永誠保險、中建信息、招金勵福、南菱汽車、原耀生物。
營收榜:四成企業營收低于5千萬
從營業收入來看,6000多家企業當中營收少于5千萬的企業有2769家,占比達40.36%;營收超過1億元的企業共有2533家,占比達36.80%;而營收超過10億的企業僅有147家,占比為2.14%。
這樣看來,新三板仍以中小企業為主。
營收榜:8家企業營收為零
在6883家企業中,有八家企業營收為零,它們分別是:東寶億通、ST北華、英極股份、海博小貸、蘇州滬云、恒灃農貸、國鑫農貸、銀河長興。
這些企業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卻無一分錢收入,只因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業。英極股份忙著分紅、銀河長興忙著融資、東寶億通忙著轉型……
盈利榜:東海證券居榜首
2015年,居新三板凈利潤前十位的分別是東海證券、南京證券、湘財證券、齊魯銀行、硅谷天堂、中科招商、華龍證券、恒大文化、九鼎集團、華強文化。
盈利最多的當屬券商,位居榜首的東海證券在2015年實現盈利18.37億元。緊隨其后的南京證券盈利14.13億元、湘財證券盈利12.39億元。
虧損榜:恒大淘寶居榜首
2015年恒大淘寶虧損9.53億元,成新三板虧損最嚴重的企業。
新三板虧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恒大淘寶、ST諸葛、鋼銀電商、景域文化、現代農裝、福建國航、ST實業、酒仙網、九言科技、恒神股份。其中,酒仙網虧損2.43億元。
成長榜:匯量科技凈利同比增2546倍
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漲幅超千倍的新三板企業,僅有兩家“獨苗”。
其中匯量科技漲幅最大,達到2546倍。創研股份緊隨其后,漲幅為2219倍。紐威科技、優通科技、萊特光電居前五,漲幅分別為601倍、522倍、474倍。
新三板VS創業板
從企業財務數據上看,新三板企業平均資產達2.81億元,平均營業收入達1.64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達0.13億元;創業板企業平均營業收入達11.01億元,平均資產達22.95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達1.21億元。
從資產規模、盈利能力絕對值上看,新三板企業仍與創業板企業有較大差距。不過,新三板企業的成長性頗有看點。從企業凈利潤增長率上看,新三板企業有多達2342家企業凈利率增長率在100%以上,占比達34.02%。
目前,創業板共有503家公司,其中499家交出了2015年度成績單,其中,494家公司營收在1億元以上,占比98.2%;143家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0億元,其中有4家營收過百億。
營業收入與2014年同期相比出現上漲的有374家,占比74.4%,漲幅在1倍以上的有30家。
再來看看凈利潤的增長情況,有72家創業板企業的凈利率增長在100%以上,占比14.82%。總的來說,以凈利潤增長衡量的盈利能力成長性來看,新三板企業要好于創業板企業。
從凈資產收益率上來看,創業板的凈資產收益率為8.62%。而新三板整體凈資產收益率(算術平均)為10.87%,其中協議板塊9.83%,做市板塊為14.72%。整體而言,新三板凈資產收益率比創業板要高,整體盈利能力更好。
興業證券的分析師認為,無論采用整體法、中位數法還是算數平均法,這些新三板企業的營收、凈利潤、毛利率及凈利率均高于2014年的可比數據;但是,從營收增速的整體法和中位數來看,均有一定的下滑,對凈利潤增速來說,整體法計算的增速繼續提升,但增速中位數略有下降。
對于體量較小的公司來說,在從資本市場獲得支持之后,發展增速理應進一步加速,但是結果卻并不樂觀,也充分說明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