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園園
采訪/王曉盼
本文由善緣街0號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善緣街0號(ID:zhumengtrip)
[創業路]創業是一次長途跋涉。4月8日,善緣街0號曾征集10名創業者徒步雅安,蛋殼機器人王琳是參與者之一。王琳向小善講述了他創業路上的那些故事。
兩年前,爺爺因病住院,在北京工作的自己卻無法時常陪伴,從小就喜歡機器人的王琳希望有一個“分身有術”的解決辦法。
當他和身邊的人說起這個苦惱,竟然引發不少共鳴。于是,一款集語音視頻雙向交互、遠程智能家居控制,智能命令執行等功能于一體的機器人醞釀產生。
以下為采訪實錄:
壹
初心
小善:請簡單介紹一下蛋殼機器人,以及您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王琳:我 們做的是一個蛋殼機器人,切入的行業是家用服務機器人。我們認為家用服務機器人將來必然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因為家用服務機器人應該是繼家用的個人 PC、移動PC、手機和智能手機,以及Pad之后,下一個將進入每個家庭的硬件產品,并且這個硬件產品同時具備入口的條件。
就像手機一樣,手機是個人的一個信息入口,將來家用機器人將會成為家庭信息的入口。
它未來會普及,也會變成一個信息的入口,因此這個領域將來必然是一個大家都會去爭取的一個事情。
小善:您的個人經歷?
王琳:我以前也是做信息技術領域的,之前在做信息安全方面的東西,還做了一些智能產品的設計,我個人手里有一些發明專利,還有一些使用機器人方面的專利。
小善:是什么觸發您做蛋殼機器人的?
王琳:我 小的時候就一直比較喜歡機器人這種東西。前兩年我80多歲的爺爺在石家莊醫院臥床,而我在北京工作,我當時就特別想,要是有一個可以移動的、隨時能夠跟他 進行雙向視頻對話的、能夠遠程操控的機器人就好了。他那邊不需要任何反應,不需要任何操作,我隨時都可以去看看他,跟他說兩句話,聊聊天。
我很內疚,后來我們找到了一個硬件合伙人,開始做這件事。
很 多人都有這個共鳴:要是能夠分身有術就好了。孩子不在身邊,也可以每天面對面交流??繖C器人和人去聯系是不靠譜的,關鍵是以機器人在溝通的橋梁上搭一塊板 子,解決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我覺得這是目前機器人能做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如果想讓它做好,還必須得把價格放低,把身段放低。5萬塊錢或者1 萬塊錢,我們可能可以買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機器人,跟人差不多高,可以走過來,能上樓下樓,甚至可以棒你端茶杯,但是倒水我估計是干不了的,能幫著把什么東 西拿起來,然后走到你跟前,放下都不一定行,現在技術的基礎決定,想用一兩萬塊錢實現機器人都不是特別靠譜。
小善:您怎么看機器人的技術門檻?
王琳:機器人涉及到人工智能、控制運用,底層和頂層的東西都有很高門檻,所以機器人這個行業想把它做好是比較困難的。
另外一點,機器人行業想把市場打出來是很困難的,所以現在很多人技術做得確實很好,但是落地非常困難,因為它的賣家,自己的身段就特別高,而只有你把身段放低了以后,才能把量拉起來,把量拉起來以后你才能把價格再打低,這反正是一個矛盾的事情,應該是所有人思考的事情。
小善:蛋殼機器人的服務對象是哪些,它主要有哪些功能呢?
王琳:我們現在預期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家庭用戶,將來應該還可以囊括老年人,老年社區這一塊,放在養老機構,子女可以隨時的跟老人聊聊天。
另 外則是兒童教育這塊?,F在雖然說機器人教育很火,但是真正在這里面做事的內容提供商非常少,為什么呢?因為現在沒有應用,沒有應用的量就得不到錢,沒有利 益他就不愿意干活。我們希望把量拉起來,比如說搞幾萬臺或者幾十萬臺的基數,基數放到這里以后內容商就可以提供服務了。有收入就會有人愿意做機器人的內容 提供。我們的思路是先推出功能齊全的、價格低的硬件,以后軟件再跟上。
貳
團隊
小善:現在蛋殼機器人的開發狀況如何?
王琳:現在完全是我們自己團隊做軟件和硬件的開發工作,產品已經做得差不多了。當然有一些功能還需要再打磨,讓它更流暢,使用起來更便利,我們會調整一些技術參數,希望在5月底通過眾籌的方式走向市場,測試一下市場的反應。
小善:您的團隊構建是怎么樣的呢?您這邊有硬件總監、軟件總監、信息技術開發,這都是您當初想到這個點子之后,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嗎?
王琳:這 些人都是一個一個拉進來的。我們的研發隊伍人數并不多,核心團隊有八個,做技術的周邊的還有一些,總共就十多個人,隊伍精明強悍,把技術的軟件、硬件、外 觀和工業設計,包括頂層的算法設計都囊括進來,是一個配置比較全面的團隊了。實際上,很多做硬件的可能缺工業設計,有的會缺頂層的方案設計,但是我們各個 方面都比較全。我們的外觀設計是一個歐洲留學回來的碩士,這個設計獲得了一致好評。
一般做藝術的好像女性多一些,我們是非常嚴格的遵循她的 設計要求,她所給出的設計稿的曲線,我們基本上是嚴絲合縫的照著做。即使增加一些成本,我們也還是要忠實于設計師的設計感覺。我覺得既然我們欣賞她的設計 能力,我們就一定要完全的按照她原創的思想去做,這樣的東西做出來才能好看。
硬件方面,最開始這個項目能做,其實是因為我遇到了我們硬件的 總監歐陽,他在這個行業里到現在應該十年了。在這個領域,基本上你跟他說一個硬件方面的需求,他馬上能給你說一兩個可實現的技術方案,然后可能再過幾天, 他就把板子給你搭出來了,這個快速實現的能力是非常可貴的。我們可以比較快的試錯,比較快的淘汰不好的技術方案,并且把想法可以盡可能的多實踐一些。
另 外,其實工業設計是容易被初始的技術團隊忽視的一個問題,你可能外觀設計好了,但是你怎么去實現這個結構?這個結構怎么去實現,它生產成本會降低,怎么去 做它更討巧?外觀可以一樣,但是里邊結構是輕便的好點,你要考慮怎么去做讓它生產的開模更廉價,生產速度更快,組裝的時候人工更少。這個時期我們結構工程 師能力還是不錯的,基本上能夠給我們節省很多設計方面、開模方面的成本。
小善:您從初創到現在,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解決的?
王琳:第 一步遇到的困難就是人員的問題,剛開始就我跟歐陽還有一個軟件工程師,三個人準備去做這個事情,搞了大概兩個月覺得不行,這種搞法我們大概搞兩年都搞不出 來,后來就開始一步步的去找其他人員,先把可能遇到的問題列出來,然后再針對這些問題去找相應的人解決,我們先搭的是軟件的班子,然后硬件工程師的助理, 然后是結構設計師和外觀設計師,是逐步逐步地到位的。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做了一代機,做完了以后大家說功能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看著實在是太 丑了。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這兩個如果放在一起的話,你會覺得蛋殼機器人是很高大上的,賣得千把塊錢或者兩三千塊錢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而之前那個大家覺 得是二三百的東西,實在是讓人不能接受。然后就找到了現在外觀設計的技術總監,我們所有的外觀設計,包括網站的外觀,都是經過他來做,我們覺得現在還是找 對了人。他拿出來設計稿以后,剛開始還懷疑做成那個樣子行不行?但是做完了以后,所有的人看到之后,都覺得確實漂亮。現在是個看臉的時代,叫“一分天份九 分汗水”,剩下的90%就看臉了。
叁
未來
小善:有什么樣的融資計劃?
王琳:融 資需求主要是為了解決我們產品的快速生產問題。我們可以把風險控制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比如說資金到了20%以后,我們把前期市場摸一下,檢驗對市場的判 斷是不是正確的。如果說我們眾籌解決了好幾千臺的貨,就相當于告訴大家,這個產品是靠譜的,它是值得我們大家繼續投入的,那時候后期資金可以再進來。我覺 得我們能把風險控制到這種程度,甚至我們是有回款的,這樣一個資金風險壓力,我覺得應該是可以嘗試的。
小善:您覺得未來十年,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王琳:我 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的機器人,就是十年前的智能手機,你想想2005年的時候,智能手機是個什么狀態;就是20年前的移動電話,你可以考慮一下20年 前,1995年的時候移動電話是一個什么狀態;就是30年前個人PC,你可以想想1985年的時候,個人PC它是什么狀態?
根據這些,你就 可以去判斷這個機器人未來是什么樣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個人PC解決了工作和辦公中間的一個計算資源,給人提供了這樣的一個計算資源;移動電話給人提供了 一個信息傳遞,一個便捷的網絡;然后智能手機解決了一個隨身的計算資源,它事實上提供的是計算資源。我們考慮這樣的問題,而現在我們說剛才那些東西事實上 圍繞人構建了一個給人提供服務的、讓人能夠隨時隨地獲得信息、掌握信息,然后能夠處理信息的能力。那么機器人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機器人扮演了在家 庭中間的一個家庭計算核心,人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將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家庭里面會遍布很多傳感器,這些傳感器的信息是要經過處理的,以 前為什么沒有機器人?因為以前家庭環境中沒有那么多信息需要處理,而將來這些家里面要處理的信息多了,家里應該有一個計算資源,那么這個計算資源最好的一 個形態就是機器人,因為機器人可以到處走,很多傳感器就可以放到機器人上,就可以復用,就可以降低成本。
我們歸根結底是要降低成本、方便,有價值,這才是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我們最本質的是提供這種價值,所以說,將來機器人必然會像每人一部智能手機一樣,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家庭的智能服務機器人。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善緣街0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