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來,一個名詞的回歸,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中國農產品在投資界波瀾壯闊的生活
大蒜再次取代了茶葉蛋成為一個財富的象征,說話之前先來一頭蒜,別人一看你說話有蒜味,這人賊有錢,家里開油田的吧?拜訪客戶前吃一頭,客戶一聞大蒜味,這公司賊有實力,小業務員都能吃起蒜!相親前吃一頭, 姑娘一聞大蒜味, 這小伙賊有錢,嫁了! 聚會前吃來一頭, 朋友一聞大蒜味, 這小子混的可以啊,比賣鋼材那個有錢……一系列的段子都在提醒我們:“蒜你狠”的強勢回歸。
更是有媒體追蹤報道了幾個炒蒜客的致富路程,過程絲絲入扣,給讀者展現了一個普通農戶是如何走向年賺百萬或是千萬的農業大佬。我們讀完了蒜農的勵志道路,除了感嘆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至理名言。更多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深深的擔憂。媒體作為一個公共傳播工具竟然有宣揚炒蒜致富之勢。
本來中國人的生活壓力就過重,大家都在想著掙錢的方法。媒體的報道無疑為這些人指了一條明路—少生孩子多囤蒜。如此的致富新辦法會不會引領風潮,讓更多的農民投身于囤蒜的偉大事業?本來現在大蒜供求之間就不太平衡,再加上投機者的推波助瀾,市場上只會更加不穩定,蒜價會越來越高。善于復制的中國人會不會把這一技能再次用在姜,蔥的身上,或是其他的農產品身上,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那我們就窮的只能吃肉了。
關于蒜的囤積,這也并不是第一次了,6年前,以大蒜、綠豆為代表的多種農副產品在短期內輪番成倍漲價,“蒜你狠”、“逗你玩”由此而來。為何這種投機行為在幾年之內會重復出現,我們的國家政府和相關單位到底起到什么作用?讓老百姓喝不了放心奶,吃不上安全肉也就算了,連基礎農產品老百姓吃的都瞻前顧后。這些年的保護費難道白交了?國家為何在同一個地方絆倒兩次?是承認自己無用呢還是覺得這種行為在枯燥的國家經濟大業上平增了幾分趣味?6年前相關部門迅速派出人馬實地調查取證,各地發改委也積極響應,某省還揪出兩個炒作牟利典型給予了重罰。如今“蒜你狠”重出江湖,相關部門絕對不能讓其在江湖上掀起一陣波瀾,該伸出有形之手予以有效干預。
媒體作為一個公共的話筒,更多的應該起來肩負起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責任,加大權威信息發布,減少不合理預期,而國家相關機關也應該將民生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處理,而不是給投資產品中增加新的投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