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大為坐在博鰲亞洲論壇 “青年領袖” 的圓桌上,對面是搜狗 CEO 王小川。在這個年度經濟論壇上,他們就 “科技拉近抑或拉遠人類心理距離” 激烈地辯論了起來,而此時佟大為的身份,是新晉投資人。
又見明星投資人。對于在各行業已取得不俗成就的精英們而言,投資是必然的財富管理需求,而股權投資,則是一個順應潮流的選擇。
依托于 2011年 以自己和太太關悅命名的北京佟悅名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上海佟悅投資管理中心,佟大為從 2015年 初開始涉足股權投資,目前已經投資的項目包括移動醫療領域的OraCleen 智能牙刷、國內首家線上股權流通信息服務平臺、影視行業大數據平臺、粉絲經濟視頻直播 APP 等。
但更為廣泛的布局,仍然在影視 IP 的孵化、制作和商業化上。五年中,佟悅公司已經投資了電影《冰河追兇》、電視劇《想明白了再結婚》、《愛無痕》、《如果可以這樣愛》等一系列影視 IP。
文化產業是佟大為最為熟悉的領域,也正是今年投資的大熱點。從 2010年 開始囤劇本的佟大為,見證了IP的爆熱,“當時市面上小說版權的價格大概十到二十萬,而今年最高的一部小說版權已經賣到兩千多萬”。
而如今拓展領域,他也有著清晰的投資判斷。“很多人都認為明星跨界投資是玩票,但我是拿我自己的真金白銀在投。別人怎么投我不跟風,我只投我看的懂的文化產業和能夠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項目。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格外的審慎,會試用,會問很多專業人士的意見”,佟大為說,“至于大家談的很多風口上的投資,我不理解我也不會去做。商人是迭代的,一個人只能懂一個時代,沒有誰可以長青不衰。”
隨潮水轉型
當被問到為什么要做投資時,佟大為的回答非常直接:演員是一個青春飯,自己入行就開始聽別人說 “花無百日紅”,所以做投資,是為了家人、自己長期規劃,也為了不想被時代拋下。
明星投資已成大潮,項目資源并不缺。“很早之前就有很多項目找過來,我是覺得現在我已經做好了準備,無論是人脈,經歷,還是資金上面。而且我覺得自己除了影視主業之外,應該去涉足一些其他的領域,還是得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佟大為說。
2012年,佟大為參演《中國合伙人》,故事原型是新東方 “三駕馬車” 俞敏洪、徐小平、王強在 20 多年前的的創業經歷。而如今,在分別多年后,這輛馬車已經快速駛入了天使投資領域——徐小平和王強創立了真格基金,而俞敏洪也和好友盛希泰一起設立了洪泰基金。
也正是通過這部電影,佟大為和徐小平成為了朋友。總是做創業導師的徐小平,成為了佟大為的投資導師。
佟大為尊稱徐小平為老師,回憶在第一次看創投合同的時候,很多不懂的地方就是徐小平跟他說的。因為不會像專業投資機構一樣進行精確的財務計算,關于項目估值的意見也會咨詢徐小平的建議,相互討論。現在,兩人在項目上有很多的交流,包括互相推薦案子。
佟悅公司投的第一個互聯網項目股權通,就是和徐小平一起合作的;隨后,雙方又共同投資了智能牙刷 OraCleen。在此過程中,佟大為也慢慢確立了自己的投資邏輯。
首先是讓創始人占大股。“我發現真的一定要讓創始人去做大股東,你的這個企業才有可能做大。你要想未來可能的規模,而不是考慮你現在占的那一個點兩個點”,佟大為說,此前有投資人資金豐富,拿很多錢投項目,但一定要做大股東,導致一個項目好不容易成了,之后創始團隊全部被挖走。“如果不了解,就會覺得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你看好的項目怎么不多投一點?其實道理很簡單,最主要的還是要讓創始人保持高度的專注度和投入度,這個對于一個創投企業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
其次,作為投資人自己,佟大為也會分散投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去年年 底的時候很多身邊做企業的朋友都在說一個話,就是抱團取暖,大家能夠分擔這個風險,所以現在在做很多事的時候,大家一起在做。雖然占的份額小,但是你同時承擔的風險也小,” 佟大為說。所以,佟悅公司一方面避免將重金投在單一項目上,另一方面也將投資范圍進行了分散。
同時,在面對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這樣的新領域時,并非財務投資人出身的佟大為的選擇標準是用戶心態,即自己作為一個消費者,是否會購買這個產品。比如投資的電動牙刷項目,他一開始并不以為意,但在使用過 APP 端的功能后,發現了相比普通電動牙刷 OraCleen 牙刷的 APP 相當于一個隨身的牙醫,是一個入口級產品,也是一種消費升級。“相比較投資項目本身,其實投資人更重要”,佟大為稱當他去到牙刷創始人的公司,看到他們拆了幾百部各種品牌的電動牙刷,非常認真地研究。“當我給創始人一個產品反饋之后很快得到了幾個版本的解決方案”,佟大為說:“我很喜歡這群勤奮的年輕人,我不能保證這個項目一定能成功,但我認為他們不成功也沒有關系,我就是想和這些優秀的年輕人建立一個連接,愿意去支持這些有夢想的年輕人。” 于是,佟大為決定了投資。
最后,歸根到底看的還是人。佟大為說,自己在投資的過程當中也接觸到很多好的項目,但是如果人不行,項目還是做不起來。佟大為笑稱,“看人首先看身體好不好,我覺得能夠把企業做成的人一定體力得非常好,要比別人晚睡,要把別人沒想到的事情想到,每天頭腦風暴不停完善各種 bug,身體不好到幾點鐘就困了那就沒戲了。除了這個就是三觀正不正,對企業的忠誠度高不高。”
避免 “to 明星” 商業模式
不同于一些機構化運作的明星投資基金,佟悅公司現在所做的投資,用的都是佟大為夫婦自己的資金。
“一開始有朋友想讓我做一個基金,朋友想放一些錢進來,然后我還是拒絕了,因為我不懂基金,我不能對大家的錢負責,” 佟大為說。
對于投資回報,他有自己冷靜的判斷:天使輪的投資起碼要扛個兩三年,而且在現在的經濟環境里,最好的金融公司年化收益能有 30%就非常不錯了。即使看各大基金公司的投資,整體來說成功的案例還是鳳毛麟角,但是,一個好案子就能把所有不成功的都背回來。
所以,“還是看準的東西再干,因為挺多賠錢買賣。我現在投資的項目都是我比較了解的領域,我可以把控,而且可以把所有的投資項目都整合在一起,資源共享,從而獲得最大化收益。”
但相比專業機構,明星做投資還是有明顯的估值優勢:由于明星投資自帶的背書價值,他們投資項目拿到的估值往往已經折進了 “代言費”;而用入股的形式,又會使雙方的綁定更加緊密。
在佟大為看來,自己的明星身份在做投資是既有幫助,又有陷阱。優勢在于,演員或者明星在群眾當中享有知名度,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大家對于推廣營銷品牌的升級塑造非常看重,明星入股確實能有很大提升。不過,“to 明星” 的商業模式也一樣不少,“我們也得睜大眼睛,因為坑人的也蠻多的。有些人上來就一億美金估值,又沒核心的東西,還說未來會成為一千億體量的公司,聽得還挺多的”,佟大為一邊說,一邊笑得不行。
但佟大為最為擅長的領域,還是影視投資。此前和劉詩詩聯合主演的電視劇《如果可以這樣愛》,整體投資過億,而 “毛利大概能達到差不多 150%”。
這背后是佟大為對于市場和觀眾的精確把握。比如,觀眾群體是誰,他們到底想看什么?佟大為說,投資《如果可以這樣愛》的原因是,他判斷生活劇在市場上已經很飽和了,他自己也決定暫時不再演生活劇。而《如果可以這樣愛》的定位則是給輕熟女看的,因為現在很多時裝戲都會轉換成消費,做劇可能更多的是廣告的到達,女性是消費的大軍,真正有購買力的輕熟女又是大軍中的大軍。
所以,雖然這部劇之前談了兩支合作團隊,都提出了質疑,但因為 “對內容的呈現自己是心里有數的”,佟大為最終找到第三支團隊把項目做了出來。結果在開機 23 天后就把電視和網絡版權的合約都簽了,賣出了去年在湖南衛視上很高的價格。
判斷市場、判斷受眾群、判斷觀眾的收視變化是佟大為投資影視最關注的地方,他認為雖然現在 IP 市場大熱,但所有能被看到的現象都不是因為幸運和偶然。在《太子妃升職記》火爆的時候,佟大為曾特意去看翻新聞和微博翻到半夜,發現背后很有層次感的營銷方法。而他認為 papi 醬早期能火,“她的智慧是占了更多比重的。”
現在,對佟大為而言,演員是絕對不能丟的主業,但投資既然做了,就要認真做好。此前,他和太太關悅都就讀了長江商學院的 MBA 項目,商學院的同學也和他們交流了很多的項目和資源,包括在影視劇拍攝過程中的幫助。接下來,佟大為投資的重點還是會放在那些 “用互聯網的思維的、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 里,這是他對未來風向的判斷。(編輯:y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