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劉衛武是個內向害羞的人;創業后,他化身朋友圈的“點贊狂魔”。
原來,他把微信名字加上企業名稱“新三板App犀牛之星”,如此一來,他每點贊一次,朋友圈的人就會看到一次品牌露出。“我朋友圈的投資人、券商人員很多,看得多了,他們會記住這個品牌。”
“犀牛之星”是劉衛武于2015年9月成立的創業項目。它的產品有二:PC端新三板門戶網站、新三板服務工具App。
門戶網站包含企業庫、擬掛牌庫、原創早報、深度報道、新三板研報等內容;“犀牛之星”App則主打自選股和“投脈”功能。

◆ “犀牛之星”App的投脈功能
用戶注冊后,平臺同步通訊錄,根據二度人脈算法,推薦更多的新三板從業人員。針對新三板企業創業者,提供找投資人、找券商、找律師、找會計師等功能。對投資人、券商、會計而言,“投脈”又成了他們尋找優質項目的來源。至今,“犀牛之星”涵蓋的機構(券商、新三板基金、律所等)約為4000家。
2016年1月,該項目獲得1380萬元天使融資,由IDG資本、清科集團領投,豐厚資本、東方富海、凡星資本等跟投。目前,劉衛武將產品全平臺鋪開,包括iOS、安卓、網站、公眾號,覆蓋新三板從業人員約50萬。
弱勢的新三板企業
“有人說新三板就是中國的納斯達克。”“有個老鄉的公司正要上新三板呢。”......深圳一家湘菜館的包房內,十幾個80后創業者喝著啤酒,聊得熱火朝天。
桌上是地道的湘菜,周圍是清一色的“湖南伢子”,這是“新湘會”(湖南籍移動互聯網創業組織)每月的聚餐宴。額頭光亮,臉圓圓的是會長劉衛武,席間,不斷有人向他尋謀求策。
彼時,劉主管博雅互動(棋牌類游戲開發和運營商,代表作:德州撲克、斗地主等)戰略投資部,手頭的投資圈、券商資源較多。劉是個熱心腸,有兄弟求助“我要上新三板,幫我找個券商”,他便把商業計劃書轉給熟悉的券商。
2015年春節之后,類似的求助,越來越多。最后,企業資料在一二十個券商之間轉來轉去,他覺得太混亂。回頭來看,這些擬上新三板的企業需求大同小異:找券商、找律師、找財務顧問、找投資機構等。
“干脆把這些資源拉到線下交流。”他請來北京方正證券公司的新三板掛牌項目負責人、金杜律師事務所新三板項目法律合伙人,給創業者答疑解惑。三次小沙龍過后,劉衛武琢磨,有什么更高效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我是產品經理出身,做一款App,讓各方資源在平臺上撮合豈不更好?”
此前6年,劉在博雅任集團高級副總裁。“做一個游戲,我可能沒興趣了。想做一個挑戰更大的事兒。”5月,創業的思緒在他內心涌動。
“就是熱情被點燃的感覺。”然而,2個月行業調研后,熱情化作憤怒。他感覺,新三板企業太弱勢了。他總結行業弊端如下:
一、券商成了寶。新三板上市企業數量猛增,券商成為稀缺資源。“券商會挑來挑去,不少企業無人服務。”
二、服務方信息不透明,上市周期長。一家企業通常要經過10~12個月掛牌成功,過程中,要對接券商、財務審計、法律顧問等多種第三方服務。不少創始人尋人無門,把時間都放在找人、找資源上,不停飛來飛去見服務商。
三、企業掛牌后無人服務。“公司已經掛牌了,但是沒有融資,只是協議轉讓,相當于白掛了。”一位上海的老鄉海典軟件創始人對劉抱怨。
這并非個例,近6000家新三板掛牌公司中,約77%以上為協議轉讓。“真正受到資本關注的只有幾百家,有券商做市的不到1400家。不少券商收完百萬掛牌服務費后,就撒手不管了。”
除融資以外,其他服務也少之又少,如新三板財經媒體公關、定增融資等。“當時手機上連一款查詢新三板股票的軟件都沒有。”
9月6日,劉衛武向過去六年揮手告別,創辦了“犀牛之星”。
媒體先行
起初,他定下目標:“要成為新三板相關從業人員的的首要入口。”真刀真槍上陣,每一刀刺向哪里?怎樣打中要害?劉衛武沒有經驗。
他看了一圈其他服務平臺,大致有兩類:新三板初級服務,如知識解讀;垂直細分服務,如深度掛牌顧問、眾籌平臺等。“這些平臺數量不多,基本只有一個公眾號。”
這些與他想法相悖。做入口,要有流量、用戶粘性要高,他定下方向:新三板信息門戶+服務工具。
兩產品并行開發,10月,“犀牛之星”信息門戶率先上線。
他聘請專業金融從業人員,整合了“企業庫”和“擬掛牌庫”,分別包含的企數量為5841、2900(最新數字)。“我們將每家掛牌企業及擬掛牌企業的公開資料、公告信息、股票行情、歷次定增數據、行業分類等做了標簽化處理,方便搜索查找。”
數據庫、資訊、研報是“犀牛之星”主要內容。早期,資訊多為爬蟲抓取,研報則與專業證券公司合作。“現在我們研報有1000多份,超過了東方財富和萬得軟件。”
劉認為資訊門檻太低。11月,一位十五年證券媒體從業者合伙人加入,他欲組建新三板原創財經團隊。“只有做原創,媒體的影響力才能打出去。保證每個公司的個股新聞,我們做得最全最深。”
2016年元旦,“犀牛之星”資訊內容更換為原創,包括每日9:30的今日掛牌名單、犀牛早報、掛牌企業深度報道、新三板行業分析等。“我們能最快發現這個行業最熱的公司和熱點新聞。比如木瓜移動招股書一曝光,我們就在招股書中發掘出,它的三大客戶來源是百度、360和久邦數碼這些關鍵信息。友寶在線第一天掛牌,我們進行了全方位報道,第三天就公布了3億元的定增計劃。”
更新迭代中,媒體陸續增加了微路演、新三板基金庫、投資人庫等板塊。
自選股+撮合服務
另一邊,劉衛武把自選股和撮合服務揉合進工具軟件中。“把自己當成一個新三板從業人員,這兩項功能,應該是最迫切需求的。”
開發自選股功能時,他帶著做游戲時的較真。“游戲軟件的獲客成本很高,你有一處卡頓,用戶不爽,可能就不玩了。”
具體表現在細節控上。“團隊花了一周時間做K線圖的精細化,比如代表漲跌的紅綠色,一定是國際標準的色度,就是股民最熟悉的顏色。”
相比之下,撮合服務的產品形態,他不清晰。同樣是找人,劉衛武研究了下“脈脈”。“它的二度人脈推薦算法,在我們平臺通用,幫用戶找到相關人脈、資源。”
由此,他確定了“投脈”功能。用戶注冊后,平臺同步通訊錄,根據二度人脈算法,推薦更多的新三板從業人員。
針對新三板企業創業者,產品提供找投資人、找券商、找律師、找會計師等功能。“把更多券商資源整合進來,形成競爭。企業就有了選擇權,一級券商不行,就找二級或者找新晉券商。”
針對投資人、券商、會計而言,“投脈”又成了他們尋找優質項目的來源。
在劉衛武看來,這為用戶降低了時間成本。“無論創業者找券商,投資人找項目,會計師找客戶,本來的時間成本很高。他可能要去參加論壇,通過發名片去拓展人脈,或者一層層的朋友介紹。處于雙方互相找不到的狀態,現在只要在App點對點短信、電話聯系即可。傳統的經紀人、投融中介,還在把這些信息售賣,在這里免費。”
為保證用戶信息真實安全,客服人員每天會給注冊用戶做一個電話回訪和驗證,通過后會在個人信息有加V顯示;此外,系統把每位用戶信息加密處理。
目前,“犀牛之星”涵蓋的機構(券商、新三板基金、律所等)約為4000家。
另外,針對定增收購和并購的企業,投資人有關注和預約功能。“不同于A股,新三板企業的股東可能只有100~200人,每個股東都很重要,都相當于潛在的天使投資人。投資人可以預約董事長或企業負責人,到公司參觀考察等。”
12月20日,“犀牛之星”App第一版上線。至今,劉衛武將產品全平臺鋪開,包括iOS、安卓、網站、公眾號,覆蓋新三板從業人員約50萬,以下三類約各占三分之一:券商、律所等內部人員,掛牌、擬掛牌企業董事長、董秘及高管,新三板基金等投資機構人員。“我希望能做成新三板里的東方財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