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和新三板,從一出世,市場就分別給他們打上了“中國納斯達克”的標簽。如今,因為廣受詬病的上市機制,幾乎沒有人再將創業板比作中國的納斯達克。
現在,戰略新興板又要來了,又有人把戰略新興板和新三板拿出來說事,拜托,戰略新興板和創業板是一個層次的事物好不好,所以戰略新興板也無法競爭中國納斯達克的地位。
但是,由于市場活躍度不夠、制度進化速度不夠快,現在不少市場人士已經不再將新三板當做中國的納斯達克,而是粉單市場。
是的。新三板不是創業板,新三板也不是戰略新興板。讀懂君堅信新三板將是中國的納斯達克+OTCBB,因為讀懂君堅信,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日子里,只有新三板才會實行真正的注冊制,而這是聚集海量優質資產的制度基礎。
但是,在此之前,新三板須擺脫“小微創業板”、“PRE創業板”的標簽,這才是新三板最大的問題。今天,就引用讀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數據,讓大家看看真實的新三板和創業板。
總之,甭拿新三板和創業板、戰新板說事,它才是中國納斯達克。
1新三板總市值正逐步接近創業板
新三板于去年開始大規模擴容,2014年末掛牌數量只有1572家,2015年末時掛牌數量猛增至5129家。而創業板2015年末時僅有492家企業上市,比2014年增加86家。去年一年新三板的新增掛牌企業數量是創業板的41倍多。
但是新三板上的掛牌企業以小企業為主,這點反應在市值上。去年年末時創業板總市值5.59萬億,平均每家企業市值113.65億,新三板總市值2.46萬億,平均每家企業市值4.79億;今年1月創業板總市值為4.07萬億,平均每家企業市值82.82億,新三板總市值2.5萬億,平均每家企業市值4.45億。


雖然掛牌家數每月都在增加,但是新三板上公司的平均市值卻變化不大,從去年3月份后新三板上平均每家公司的市值在4億到5億之間。而創業板每家公司的平均市值變化比較劇烈。這主要是因為創業板二級市場波動較大所致。

不過新三板的總市值正在逐步接近創業板的總市值,去年上半年創業板公司的市值基本上是新三板的4倍。7月份后,這一比值就沒有再超過3倍,甚至到了今年1月,創業板總市值于新三板總市值的比降到了不足2倍。


2新三板融資能力不輸創業板,但如何保持融資制度的優越性值得高度關注
新三板的融資規模相對于創業板來說還是有些差距,但是新三板給中小企業提供了很好的融資平臺,融資次數遠遠大于創業板,這也體現出新三板市場融資規模小、融資次數多、融資更靈活的特點。
2014年新三板共募集資金329次,募集資金132.09億元;創業板募集154次,募集資金500.08億元。
去年新三板市場總計募集次數2565次,募集金額1216.17億元;創業板去年共募集281次,募集資金1569.15億元。

新三板上企業募集資金次數急劇增加的同時,平均每次融資金額也在逐漸提高,由2014年平均每次募集0.4億元,到2015年平均每次募集0.47億元,再到2016年1月份平均每次募集0.48億元。2016年1月份時創業板上企業平均每次募集金額則有所下降,由去年的5.58億元降到5.24億元。


新三板的融資能力要強于創業板。以“募集資金/市值”的指標來看,2014年時新三板募集資金金額占到總市值的比是2.88%,高于創業板的2.29%;2015年時新三板募集資金金額占到總市值的比提高到4.95%,創業板是2.81%。可以看出新三板正在發揮其幫助中小企業募集資金的市場功能,其市場吸納資金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當然,考慮到新三板市值數據的被低估,這個數據可能相對說服力沒有那么強,讀懂君需要提醒您的是,新三板較好的融資數據背后是融資制度的優越性,如果這一制度優越性不能持續保證,后果將非常嚴重。
3從行業看,新三板是“小微創業板”
從上市公司行業分布來看,新三板和創業板中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公司占絕大多數,這兩個行業的上市公司占到創業板所有上市公司的88.62%,新三板上這一比例是73.29%。這說明創業板和新三板主要是為基礎制造業和高新技術公司的服務的。
2015年末,新三板企業家數合計5129家,其中制造業企業2744家,占比53.5%;其次為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有1015家,占比19.79%。創業板共492家公司,其中占比最大的也是制造業,352家,占71.54%,其次為軟件信息技術服務行業84家,占比17.07%。
2015年年末,創業板上制造業企業的市值占比57.93%,信息技術行業占比25.67%,制造業企業的市值是信息技術業企業市值的2.26倍。其他行業企業的市值占比都不足2%;新三板上市值占比最多的行業也是制造業,為39.44%,其次為金融行業,市值占比達到20.75%,排在第三的信息技術行業,公司市值占比16.11%。
在新三板市場上,金融行業的公司家數只占到2.07%,但是他們的市值卻占20%還多,而代表科技產業的信息技術業市值占比不足17%。
從這些來看,新三板距離中國的納斯達克仍有相當差距,大幅增加優質創新公司的比重,任重而道遠,這也是讀懂君一直以來的觀點。



4從公司業績規模看,新三板是“PRE創業板”
讀懂君剛才已經講了,從行業結構看,除了類金融板塊之外,新三板很像創業板;此外,從公司業績規模看新三板也表現出PRE創業板的屬性。

2014年,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8.6億,平均凈利潤9869萬;新三板平均收入1.45億,平均凈利潤966萬。假設新三板公司2015年凈利潤增長30%,那么平均凈利潤應該在1300萬元左右,這意味著再增長50%,就能達到創業板標準。
實際上,從2014年業績看,1042家公司凈利潤在1500萬以上,假設2015年增長30%,那么將會有超過1000家公司凈利潤在2000萬元以上,這些公司將符合創業板IPO的基本標準。這些公司隨時可能逃離,這也將成為新三板的最大隱患。
實際上你知道,已經大概有100家公司公開了IPO計劃,這不是一個好兆頭。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上市公司不再將新三板“PRE創業板”,新三板才會成為真正的中國納斯達克,這也是讀懂君一直以來的觀點。
512萬VS3559.71萬:降低門檻政策空間大有可為
根據股轉中心和中登公司公布的數據,讀懂君將A股和新三板投資者類型進行了研究,發現在新三板市場雖然也是個人投資者占的比例較大,機構投資者占比較小,但是相對于A股市場,機構資者的數量占比明顯比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占比要大。
截止到2015年年底,新三板投資者共22.13萬,其中機構投資者2.27萬,占比10.26%,個人投資者19.86萬,占比89.74%。當然,除去新三板上市公司的高管,個人投資者數量應該在12萬左右。
A股市場上機構投資者26.06萬,占比0.26%,個人投資者9812.14萬,占比99.74%。其中在A股市場上創業板投資者3559.71萬。
12萬VS3559.71萬,差距懸殊,但讀懂君需要提醒您的是,只要市場預期發生改變,投資者門檻降低,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的改觀可能會大大超出你的預期。
從目前的流動性情況看,雖然新三板的成交金額和成交量與創業板差距比較大,但是新三板上每筆平均成交金額卻要大于創業板。新三板2015年每筆平均成交金額為6.77萬元,創業板2015年每筆平均成交金額為3.28萬元。
盡管在投資者數量上新三板比不上創業板,但是新三板的開戶門檻很高,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理念相對比較成熟。讀懂君認為,新三板市場將誕生一大批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這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只有當新三板不再是“小微創業板”、“PRE創業板”,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中國納斯納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