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個信源顯示,股轉公司正在對分層方案的征求意見稿進行密切的討論,而與征求意見稿的內容相比,最終出臺的分層方案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變化。至于何時正式出臺,目前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希望能夠喝到創新層‘頭啖湯’。”面對可能出現的分層變化,券商等中介機構人士和準備沖刺創新層的企業,正根據最新得到的變化細節,采取相應的策略和對策,爭取成為“創新層”的首批企業,享受制度變革帶來的紅利。
分層管理千呼萬喚
盡管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二級市場成交不活躍依然是困擾新三板的主要問題之一。
據股轉系統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27日共成交億股,成交金額9.91億元,這與主板市場的交易量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另有數據顯示,因股改未滿一年、股東人數少等多方面的原因,2015年,新三板市場有2895家公司無交易,占比超過56.44%(截至年12月31日,新三板共有5129家公司掛牌)。
有專家指出,要讓新三板成交量活躍起來,應該從降低投資者的準入門檻、推出科學的分層制度、把做市商制度真正給盤活起來多方面入手。其中,如何把掛牌的企業分成三六九等,讓投資者把目光集中到好企業身上,讓這部分企業的成交先活躍起來,需要我們加快推出分層制度。
其實,股轉公司的高層領導之前在多個場合對分層制度的推出進行了闡述,不過該制度一直未予出臺,甚至有點一拖再拖。在2014年年末的一次媒體溝通會上,全國股轉系統公司副總經理隋強透露,按照工作計劃,分層方案擬于2015年三季度形成。而直到年11月24日,股轉公司才公布了《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公司分層方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在這份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分層的總體思路為“多層次,分步走”,起步階段將掛牌公司劃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再對相關層級進行優化和調整。創新層公司優先進行制度創新的試點。
征求意見稿對新三板上市企業進入創新層提出了“三選一”的標準,分別是:“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股東人數”“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營業收入股本”“市值+股東權益+做市商家數”。在達到任一標準的基礎上,須滿足最近3個月內實際成交天數占可成交天數的比例不低于50%,或者掛牌以來(包括掛牌同時)完成過融資的要求,并符合公司治理、公司運營規范性等共同標準。
征求意見稿同時提出,2016年4月29日年報披露截止日后,股轉系統根據分層標準,自動篩選出符合創新層標準的掛牌公司,于2016年5月正式實施。
國泰君安場外市場部副總經理樊建強認為,分層方案可以鼓勵掛牌企業從自身出發改善流動性,而創新層的推出有可能會伴隨著投資者門檻的降低和流動性的進一步改善,這是良性循環。
最終方案或有微調
上述征求意見稿意見征集于2015年12月8日截止后,股轉公司目前正在就征求意見稿進行討論。根據市場上廣泛傳播的分層方案的調整信息,和之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其實并沒有進行大幅度的修改,只是做出了一些細化和微調。
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認為:“征求意見稿中的財務指標和數量指標應當不會有改動,最大的變數可能就是一直不明確的時間節點。財務指標和數量指標好比是考試的標準答案,而時間界點就好比分數線,分數線可高低調節。股轉若希望進創新層的企業少一些,就把時間界定緊一點,若希望進創新層的企業多一些,就把時間界定松一點。”
征求意見稿要求,在達到“三選一”標準的基礎上,須滿足最近3個月內實際成交天數占可成交天數的比例不低于50%,或者掛牌以來(包括掛牌同時)完成過融資的要求。按照這一表述,在“三選一”的基礎上,只需要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就可以進入創新層,不過,最終的方案可能要求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
對于“三選一”標準,其中“標準一”要求: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平均凈利潤不少于2000萬元;最近兩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最近3個月日均股東人數不少于200人。在具體操作中,則明確為4月30日前的3個月日均股東有200人。這就意味著,2016年1月29日后掛牌的新三板企業,則基本上無緣成為首批創新層的公司。業內人士指出,即便如此,能夠搶點趕在1月29日前掛牌、能進入創新層的企業數量可能并不會那么多。
此外,“標準三”為最近3個月日均市值不少于億元,最近一年年末股東權益不少于5000萬元,做市商家數不少于6家。想通過“標準三”登陸創新層的掛牌企業,同樣是以4月30日為最后時點,并且必須最少要提前60個轉讓日開始做市。如此,時間點也同樣被掐到了1月29日前。
企業爭搶“頭啖湯”
雖然分層方案還未最終明確,但為了獲得“創新層”入場門票,不少掛牌公司1月份開始大幅擴容做市商。據有關機構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符合分層方案“標準三”的公司有91家,而這一數字在今年1月15日已經升至160家。
“股轉系統未來是要在創新層上傾向很多政策資源的,這是不少企業爭奪入場券的關鍵原因。”一位正在備戰創新層的新三板掛牌企業負責人一語道破天機。據了解,進入創新層的企業,除了能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外,更為重要的是可優先享受包括儲架發行、授權發行、并購貸款及并購基金等在內的制度供給。此外,創新層是新三板的優選層,也必將是未來推出競價交易、進行轉板的首選項。
不過,分層的紅利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享受得到的。根據現在的標準,最終能夠入圍的企業可能不足兩成。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安信證券等機構的新三板研究團隊得出的數據顯示,符合標準、能夠進入創新層的企業均為200余家。即使是按照股轉系統副總經理隋強此前透露的500-600家的數據,與5000家的掛牌企業數相比,占比僅為10%多一點。
據民生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測算,按照三套標準,有望第一批登陸新三板創新層的掛牌企業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機械設備、醫藥生物領域等戰略性新興行業。這與做市轉讓青睞的行業有很大的交叉。數據顯示,年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掛牌公司股票成交金額占做市轉讓的58.6%。
制度仍需繼續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選一”標準中,很多企業都選擇了第三個標準。特別是第一個標準提出的財務要求,比創業板兩年累計1000萬元的盈利標準都要高,這些能夠達標的企業,在主板IPO重新開閘、注冊制逐漸實施之后,可能會直接在創業板上市。而新三板真正能夠吸引的應該是成長性、創新性的中小企業。
因此,有專家建議,新三板分層不妨忽略財務指標,或只以部分必要的財務指標作為內控指標,而以交易量、換手率、股權分散度等流動性指標為主要指標,符合一定標準即為競價交易,可競價交易的屬于高層;達不到競價交易但有兩家以上做市商愿為其報價的,可采用做市商交易,這屬于中層;暫時達不到競價交易,也無或不愿采用做市交易的,屬于基層,采用協議交易方式。
與之相配套的是,要進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由于制度設計的原因以及有效監管的不到位,目前做市商制度在新三板已經大打折扣。特別是在市場出現大的波動的時候,做市商往往成為市場大幅波動的罪魁禍首。
為了進一步增加新三板的流動性,在市場真正實現分層之后,需要及時降低投資者投資創新層的門檻,比如將資金門檻由現在的500萬元降低到100萬元。聯訊證券副總裁曹衛東(博客,微博)曾建議:“如果公募基金允許投資新三板,那么將給新三板注入巨大的流動性。”
另外,還需根據市場的成熟程度以及資本對其的青睞程度,適時推出公開競價交易和轉板等制度。專家強調,如果分層之后,流動性有實質性改善,應該及時通過“競價+做市”逐步過渡到“競價”交易。
(責任編輯:于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