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2日新三板年會上,硅谷天堂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邵文海呼吁,應該放開新三板做市商隊伍,引進非券商機構做市。
他表示,目前能夠參與做市的只有證券公司,證券公司新三板業務不是券商的核心業務和核心利潤增長點,它的團隊配置,資金配置并不足。未來,能不能讓專業的機構用自己的錢去陪伴新三板成長?
做市商擴容話題,已經討論了一年多時間。
在2014年12月,證監會發布《關于證券經營機構參與全國股轉系統相關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后,市場一度認為,做市商擴容近在咫尺。
事實上,上述通知明確提出,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等機構經證監會備案后,在全國股轉系統開展做市業務。這基本劃定了未來參與新三板做市業務的非券商機構范圍。
但此后,增加非券商機構做市的政策“不聞樓梯響”。
不過,在去年11月份,管理層推出分層制度政策之后,新三板市場的做市業務明顯增加,市場成交量大幅增長。但是市場對做市商的自營化操作存在不滿。作為流動性提供者和資產定價人,做市商在實踐中卻存在樂于低價取得庫存股后在二級市場轉手獲利的現象。
目前,整個新三板市場僅有主辦券商93家,做市商87家,面對5500多家掛牌企業,現有做市商能否承擔起更加活躍和龐大的交易令人擔憂。
東吳證券場外市場部副總經理顧利峰認為,大力發展做市商,一來可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二來可以培養機構投資者,有利于新三板市場形成良好的定價系統。
此外,這些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在為掛牌企業開展做市業務時,能夠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從而實現差異化競爭。他認為,券商做市由于行業特點,很容易形成共性,不利于公司市場估值的充分挖掘,做市形成多樣性,交易量才能提高;另一方面,新三板本身是公開公平的市場,將來的趨勢肯定要放開。
顧利峰認為,新三板市場足夠大,放開非券商機構參與新三板做市業務,整體對券商的沖擊不是很大。
考慮到去年底證監會叫停PE機構掛牌及融資,在相關政策出臺前,PE的延伸業務也將會受到限制。所以,即使管理層在2016年推動做市商制度改革,選定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的概率較大。
申萬宏源分析師李筱璇曾表示,主辦券商在獲取項目資源和企業估值定價方面有優勢;公募基金在資金規模、二級市場交易方面有優勢;期貨公司善于風險對沖管理;私募基金善于一級市場的投研。
據了解,按照目前的相關規定,開展做市業務的機構實繳注冊資本應不低于1億元,財務狀況穩健,且具有與開展做市業務相適應的人員、制度和信息系統。
目前有很多非券商機構符合這些條件,不過,由于監管層對放開新三板做市商的時間和數量并未明晰,相關業務細則也并未出臺,非券商機構進入尚有待時日。
一位市場人士認為,券商風控比較完善,但對非券商做市機構,監管還在探索中?,F階段要把主辦券商做市制度發揮到最優,待現有制度紅利充分釋放后,再考慮引入非券商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