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讀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推出的2015年新三板千富榜中排名第41位,身價高達16.8億元。
他叫張鐵軍,他將自己的名字用作商標品牌,他的公司“張鐵軍珠寶”在上海,那可是家喻戶曉。
1978年開始賣翡翠,在玉石市場上歷經36年風雨,2014年將翡翠生意挪到新三板,公司名為張鐵軍(831568.OC),市值約20億元,市盈率高達40倍,風光無限。

而最初,張鐵軍不過是個銅匠的學徒。一個銅匠學徒的逆襲,在這個春節,讀懂君想說,人人都能成功。
1走出銅匠鋪,小銅匠收了8年“破爛”
現今打理著20億資產的翡翠大王,曾經是個小銅匠。
張鐵軍是浙江嵊州人,15歲初中畢業后到銅匠店學藝。18歲就學藝滿師,可以獨立干活了。
一次進城的機會,讓張鐵軍走出了銅匠鋪,干起了“收破爛”的行當。
像日常那樣,他干完活后,照例走街串巷,四處看看。在閑逛中,他發覺,來鄉下淘寶的古董商不少,生意還很不錯:那些從周邊縣城來的富商總要以高價收購“破爛”。于是,張鐵軍用學徒3年所攢下的錢買了張車票,進城,去紹興。
紹興之行讓他大開眼界,原來那些鄉下來的“破爛”,到了紹興古玩店,身價還要再漲上個幾十倍!
憑借自己對地方人情的熟悉,張鐵軍走出銅匠鋪,做起了舊貨收購。玉鐲、手鐲、頭簮、佛珠、耳環、戒指、玉片等都是張鐵軍的收購對象。
這一干,就是8年。在收購、轉賣舊貨的同時,張鐵軍不但有了原始積累,還學習到了不少翡翠玉器古玩文物的知識。
“在這8年中,我走的路程遠遠超過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了。”回憶往昔歲月,張鐵軍笑說。
2南邊的消息捎來翡翠情緣
一次偶然的機遇使他與翡翠結上了一生的緣分。
1984年,張鐵軍的朋友告訴他,云南有一個交易翡翠的市場,充斥著各種翡翠的毛料和成品,里面還有很多緬甸人。
一聽這個,張鐵軍就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緬甸是全球唯一翡翠出口國,而且物美價廉。張鐵軍想,既然古玉古玩有廣泛的國內市場,生產加工翡翠飾品也應該很有前景。
于是,一個大膽的新念頭——合伙開廠,就這樣誕生了。
他立即與朋友前往云南瑞麗。整整坐了3天的火車才到昆明,然后再在山區坐了2天的汽車才抵達瑞麗。張鐵軍用1個月的時間進了一些翡翠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回來,自己設計,自己加工制作,再賣給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黃金珠寶商店,供它們去做黃金鑲嵌翡翠首飾。
那一次,張鐵軍買了價值5萬元的翡翠,回來加工后,一轉手銷售便賺了27萬元。
由于當時翡翠首飾在國內、港臺和東南亞等地十分走俏,上海幾大珠寶店生意十分火爆。若以60天為一周期,當時,張鐵軍所創辦的江蘇容縣珠寶玉器總廠,每個周期的利潤增值就是投資的兩倍。
1992年,張鐵軍個人總資產已超過數千萬元人民幣,這個身價在當時可是極其少見。
3“小銅匠”一舉買下城隍廟
盡管有了資本,但張鐵軍沒有一顆大款的心,他好像還是當年那個小銅匠——刻苦努力,365天沒有一天休息。
他選擇進一步發展,向上海進軍。
目標是擁有120多年歷史、珠寶商人云集的上海老城隍廟上海珠玉匯市商城。
他先是與珠玉匯市實行聯銷合作,逐步形成了從翡翠出口、產品設計、生產加工到批發零售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在這種運作下,企業的年營業利潤以20~30%的速度平穩遞增。
1999年夏天,趁珠玉匯市拆掉重建的機會,張鐵軍以3271萬元巨資買下了上海城隍廟1000平米地產,買斷了百年歷史品牌上海珠玉匯市的產權。
這一消息轟動了上海。
次年,張鐵軍把其原面積擴大了7倍。珠寶店門庭若市,店堂里燈火通明,布局高雅,鉆石翡翠、紅黃寶石、黃鉑金飾品一應俱全。
百年老店易主,這宣告著張鐵軍珠寶集團成立。
4翡翠夢未央,砌一座玉石宮殿
在緬甸,張鐵軍有個叫做“皮毛多”的緬甸名字叫“皮毛多”,意思就是“中國翡翠大王”。作為商標,“張鐵軍”在2006年被認定為“上海市著名商標”、“上海名牌產品”。
用自己的名字做品牌,張鐵軍自言下了很大的決心,這是用他的個人人格、名譽擔保商品的質量。
2011年底,張鐵軍注冊股份公司,并在14年初掛牌新三板時打了漂亮的一仗:股價一度漲至23.78元/股,PE約40倍,市值20億元。
翡翠夢未央,“皮毛多”說他要砌一座玉石宮殿,里面要有一個博物館,放滿他畢生珍藏。
他已經投了5個億,在上海盧浦大橋外圍買了60畝土地,計劃興建上海藝博園。
可以說,這才是昔日“小銅匠”、今日“皮毛多”的畢生夢想。
小銅匠成霸道上市公司總裁,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定將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