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盼夜盼的注冊制終于在年末有了準信兒,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中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有關規定的決定》,此決定的實施期限為兩年,自2016年3月1日施行。
政策一出,不少企業誤認為三月份就真的是春天了,上市也沒門檻也不用排隊了,前幾日證監會又潑了盆冷水。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例行發布會上說 “這里講的3月1日,是指全國人大授權決定兩年施行期限的起算點,并不是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的起算點,改革實施的具體時間將在完成有關制度規則后另行提前公告”。言外之意是什么呢?注冊制的正式實施還需要準備大量基礎工作,在未實施前可能還有按照核準制的規則進行,畢竟還有接近700家的企業在排隊,也不能一下子放開柵欄,市場和投資者都無法消化這么大的體量。
但注冊制的確定給了資本市場一顆穩穩的定心丸,核準制下的權利與陰謀將被打破,泡沫化的股價將逐漸磨平,殼資源不再是搶手貨,中小企業的機會增多,同是注冊制的新三板市場將受到沖擊……注冊制將給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呢?幾家歡喜幾家愁!
注冊制打破資本市場壟斷的局面
關于注冊制和核準制,業內總結了一精辟的段子。把上市比作結婚,那么注冊制相當于自由戀愛,雙方只要帶著戶口本和需要公開的資料,去民政局登記即可;核準制則不僅要帶著戶口本和相關資料,民政局還要深度調查其家庭背景、相愛程度是否符合結婚條件,各項均符合后才能登記,經歷過上市的企業都知道“道路阻且長”。核準制下,權力機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輪股災也暴露了背后權力的腐敗。既得利益者通過自身優越的地位和極有利信息通道,操縱股價,擾亂市場秩序,剝奪了中小投資者平等分享資本溢價的機會。注冊制則是從根本上杜絕權力泛濫和監管失控,證券會官方微博表示,“注冊制改革絕不是簡單下放權力,而是監管方式的根本轉變,對股票發行審核的理念和方式發生很大變化”。審核的重點不再是監管部門對企業發展前景和投資價值作判斷,而是審核信息披露的齊備性、真實性,將“判斷”留給市場,留給廣大投資者,留給“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多年的核準制下,也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資本產物——殼資源,借殼上市一度成為企業曲線上市的最佳選擇,一個殼子價值二三十億,企業為了快速上市融資,不惜下血本稀釋其股權結構。殼資源被惡炒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股發行體制扭曲,IPO關關停停,完成上市少則兩三年,多則三五年,門檻兒高、周期長,而企業發展又急需融資,借殼上市能讓企業以時間換空間。這樣的企業往往在股權結構、股東管理等方面問題百出,間接地傳遞給中小投資者。注冊制將上市的門檻兒拉低,上市最快可能僅需三個月,大量優質企業一擁而上,殼資源將逐漸被資本市場淘汰,垃圾股應及早退市,避免迷惑中小投資者。
另一方面,上市企業越來越多,改變過去供不應求的局面,市場逐漸會走向供過于求的狀態,部分企業股價必然走向下行趨勢。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好趨勢,當下資本市場過于泡沫化,一個蘿卜都能炒到人參的價格,這顯然不符合價值規律的。政府時不時地關一下IPO,看似是救市,焉知每次暫停后付出了多大的成本,多少企業就這樣被資本市場拋棄。而注冊制重心在于發行價格的市場化,放寬價格管控,讓市場調節價格、調節供求節奏,使企業回歸價值本源,也給投資者營造更好地投資環境。像美股市場,其發行窗口均是有市場決定,再融資和并購則是由董事會、股東大會決定,將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才能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為中小企業開拓一條康莊大道。
注冊制將促使產業結構升級
資本市場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對優秀企業的接受程度,往往能夠決定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注冊制放開胸懷擁抱企業,用市場的“手”來配置資源,是中小企業的一大福音。過去,企業上市難、融資難,銀行對中小企業尤其是輕資產類的企業,更是不屑一顧。很多企業為了活下去,只能尋找民間高利貸,債臺高筑,資金成本壓力大。注冊制的推行其實是建立了一個低門檻兒的超級資金池,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支持實體企業的發展,也讓企業擺脫間接融資的債務壓力。隨著資源配置的優化,企業回歸到符合其價值的市場估值,并獲得相對穩定且有杠桿空間的發展機會,促使產業結構化升級。這也是廣大投資者的機會,企業的成長讓投資者分享更多的資本溢價。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注冊制將引領新的產業方向,比如像臺灣地區在注冊制改革前,整體市值偏重于金融、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革后,偏向于計算機、通信等新興產業。國內A股市場的整體市值也集中在傳統產業上,注冊制放開后,尤其是不再以盈利為導向,將會涌現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上市和拆除VIE架構的中概股回歸。在這個超級資金池中,新舊產業激烈競爭,傳統產業要么實現產業升級,要么被市場淘汰,這才是公平的市場。
注冊制實施后,一二級市場的套利機會將變得越來越少,資本市場的透明化增加。過去,股權投資基金專注于Pro-IPO階段,以企業能否上市作為投資的標準,收獲資本暴利,這一產業投資模式將漸行漸遠。股權投資基金為了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必須較早地介入企業,回歸到企業的商業模式、市場前景、成長性、盈利空間等價值本質。另外,企業在早期階段缺少資金、缺少專業的指導、缺少規范化的運營方法,股權投資基金為其注入資本、資源甚至按照上市的標準打造,企業及早走上正軌軌道,投資基金也能獲得高額回報,良性循環,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實屬多贏!
注冊制給新三板能帶來多大的沖擊?
前段時間IPO重新放開時,不少投資者認為大量優質企業要從新三板流失,近日的注冊制更像是給新三板當頭一棒。注冊制到底能給新三板帶來多大的沖擊呢?筆者持相對樂觀的態度——有沖擊,但沖擊有限。
新三板是“準注冊制”的市場,掛牌門檻兒低、融資便利,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低成本低風險的發展環境。但由于新三板的投資門檻兒高、做市商少、轉板、競價交易等政策尚未推出,其流動性始終不理想。與A股市場相比,新三板市場在流動性、擴大市值、兼并收購等均有較大差距,這決定了部分優質企業必然會選擇資源配置更高的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12月31日,新三板企業共有5129家,80%的公司至今未有成交量。另有券商數據顯示,新三板企業中符合創業板上市凈利潤標準的企業已有1000多家企業,天弘基金也有統計,目前同時符合戰略新興版、創業板和新三板創新層標準的企業共有190家公司。雖然轉板制度未出臺,但依然阻擋不了優秀的三板企業IPO的愿望。去年以來已有5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進入上市輔導階段,已有15家企業正式獲得證監會的受理。上周又有5家三板企業進入上市輔導階段,這5家企業在2015年前六個月的凈利潤最低是700萬,最高的指南針(430011)凈利潤高達5583萬。不可否定的是,新三板市場確實孵化了不少優秀企業,但隨著企業體量增大,誰也無法阻擋優秀企業向更高的階梯攀爬。
但筆者認為,注冊制對新三板的沖擊是有限的。新三板市場與IPO的定位一開始就不同,新三板的對象是中小微企業,更精確一點是相當于企業的C輪融資和D輪融資;而注冊制即使是放開了IPO的門檻兒,在業績方面也不可能毫無要求,更何況現在還有700多家企業排隊等待上市,這個改革周期仍然無法預測。當然,注冊制的推行削弱了新三板發行制度的優勢,不過也把兩個發行制度標準幾乎拉到同一個水平線上了,這對新三板市場可能是件好事。新三板的競價交易制度、轉板制度、調整投資門檻等政策遲遲沒有落地,也因監管部門擔心新三板對A股市場產生沖擊,這樣一來,反倒可以促進新三板企業的流動性。明年新三板的分層制度也將逐步啟動,將成長性高的企業劃分到創新層,如果未來能夠打通創新層轉板機制,建立創新層直通IPO的綠色通道,整個資本市場定能跨越一大步。
對于企業而言,是選擇新三板還是選擇IPO之路,需要把握好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及需求,而不是看到注冊制放寬就一股腦沖向IPO,給自身準確定位以及對市場的準確定位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成功資本市場是通過資源的高效配置,孵化出千千萬萬的優秀企業,不僅讓企業通過融資加速發展,通過并購擴大產業規模,也讓中小投資者分享資本市場的紅利。注冊制的到來,使更多資本注入實體企業中,增加市場供給,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實體經濟復蘇,BAT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