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末年初,一場無聲的戰爭在資本市場悄然打響,主角是各大交易所。隨著全國股轉系統(下稱“新三板”)的掛牌企業數量規模屢創新高、注冊制的超預期推進,滬深交易所都高調亮出“武器”了,積極進行全方位的競爭。
2015年12月30日,深交所2015年首次公開表態“計劃恢復深市主板IPO發行”,此外,亦提出“推出創業板企業專門層次”、“承接中小市值中概股回歸”、“積極爭取‘深港通’盡快啟動”等引人關注的計劃。
上交所則正在加緊完善戰略新興板的具體建設方案,草擬各項業務規則,同時進行相關技術系統的開發工作。2015年12月25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曾在國務院政策例行會上表示,2016年戰略新興板一定要推出。
滬深兩大交易所的競爭格局將在大藍籌、創新企業上全面展開。實際上,這背后暗藏著新三板的急速擴張帶來的危機感。
截至2016年1月8日,新三板掛牌公司達到5259家。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預測,“一兩年內達到一萬家沒有問題”。而在融資規模上,2015年新三板共有1887家掛牌公司完成2565次股票發行,融資1216.17億元,超過創業板全年增發募集資金近60億元,顯示出新三板不俗的融資能力。
支撐新三板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其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經歷2015年,新三板與A股市場的競爭因子已然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盡管新三板實力目前暫難與A股匹配,但發展后勁十足。從不同維度來看,新三板與A股各有優、劣勢,其反映出來的區域資本競爭實力也不盡相同。
關系不完全是“主力軍”與“后備軍”
自2015年11月份新三板的創新層標準出臺后,不止一家新三板企業主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標準中對凈利潤的要求高出了創業板,甚至比中小板要高,這說明新三板的優質企業并不比A股差。
活躍在新三板市場的參與者,往往不完全同意A股與新三板是資本市場“主力軍”與“后備軍”的說法。
“新三板最主要的功能是股權展示、定價、轉讓和融資,鼓勵創新型企業、高科技型和高成長型企業來掛牌,具有場外市場的成交不夠活躍的特征,門檻低,以后可能發展到幾萬家。”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分析,而A股作為場內市場,門檻較高,能進來的企業是少數,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關聯上,新三板企業很有可能成為A股的狩獵場。
“現在的新三板是一級半市場,交易功能是弱的,是一個以融資為主的、區別于主板的一個市場,在未來發展上有較大潛力。”華南一位新三板資深研究人士指出。
2015年,新三板市場也出現不少掛牌企業“逆襲”A股的案例,如鋼鋼網前腳花5000萬元參與杭鋼股份(600126.SH)的定增,后腳斥資20億元到30億元認購首鋼股份(000959.SZ)定增股份。
除了掛牌規模在2015年突破5000家,新三板年內的融資規模也被頻頻稱道。2015年全年的融資額1216.17億元較去年全年的132.09億元增長了8.2倍,超出創業板全年定增融資額。
但總體而言,在市值、成交額、投資者數量等多個維度上比較,A股在新三板面前仍是“龐然大物”。
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數據,新三板2015年底總市值為15334.54億元,A股總市值529636.99億元,后者是前者的34倍多。具體來看,A股市值前十的企業均超過千億元,其中五家在萬億元以上,而新三板市值前十的企業,只有九鼎集團(430718.OC)一家市值超過千億元。
在投資者結構上,截至2015年底,A股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的比例約為377:1,新三板的這一比例約為9:1。
由此影響的兩者成交活躍度也差距甚遠。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A股全年日均成交10395.47億元,新三板日均成交7.83億元。據全國股轉系統統計,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新三板掛牌企業共有5129家,去年日均成交股票數僅500只。
由于發展歷史不同,在掛牌/上市的企業構成上,新三板與A股也體現出較大的不同。深交所、上交所經歷了25年的發展,形成了大盤股、中小盤股的自然區分,2016年1月8日,創業板、中小板、深市主板和滬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分別為91.54、58.13、27.22、15.62倍。而新三板由于較多企業沒有成交,股價表現并不公允,市盈率亦千差萬別。
與A股十大市值企業均為金融、兩桶油等國企相比,新三板十大市值企業有9家為民營企業,而其凈利潤規模上也難以與A股比肩。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大市值、高成交、高募資、高市盈率集中于PE機構,就在2015年12月25日,證監會確認暫停PE在新三板的掛牌和融資。這似乎意味著,監管層對新三板的企業結構有意識地進行“微調”。
在投資維度上,新三板與A股有著一定的關聯度。前述研究人士指出,在市場層面,兩市遇到系統性的風險時會傳遞;在個股上,像A股盛行的主題投資不會發生在新三板。投資周期和投資思路也不同,A股較多短線投資,新三板通常半年到兩年長時間投資。
新三板、A股區域資本實力比拼
與2015年A股曾暫停IPO、有節奏地發IPO批文相比,新三板掛牌企業、擬掛牌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且節奏有加快之勢。
這些企業的進場,體現出各地區在資本市場的實力差距,也直接反映了各地發力資本市場的速度。
從省份的維度,可直接看出一個地區的資本市場實力與經濟發展實力的高度相關性。
顯而易見的是,發達省份集聚了較多A股、新三板的上市/掛牌公司。截至1月5日,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五個省市的A股上市公司、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均排在前五。
分析人士指出,首先,北京、上海、深圳都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區位優勢,上海和深圳分別有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便利性相對強一些,北京有證監會的審批,加上有眾多央企,這是其它城市所沒有的豐富資源;其次,這幾大城市全國性的銀行、VC 、PE比較集中,這些機構就近發掘企業,就近經營。
具體而言,廣東省有421家企業在A股上市,在全國排名第一,其次為浙江省298家、江蘇省274家、北京市267家和上海市219家。江蘇、北京、上海的上市公司均超過200家。山東、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分別為第六名到第十名。
在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排行榜上,前五名仍被上述省份保持,但第六到十名中福建被擠下,安徽躋身前十,這與安徽省大力扶持企業掛牌新三板有關。
從城市的維度則看出另一番風景。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擁有A股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五個城市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分別為267家、219家、201家、88家、77家。
“北上深其實都有一定的區位優勢,而深圳、杭州、蘇州都體現了城市民營經濟的發展程度,民營經濟給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動力。”董登新說。
在城市上市公司競爭榜上,A股和新三板出現了較大的不同。A股上市公司排名前三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數量較為接近,而新三板方面,北京有770家,遠遠高出上海的441家、深圳295家。多位受訪人士指出,這無益得益于全國股轉
系統起源于北京的中關村、北京企業靠近股轉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一線城市廣州并未挺進A股和新三板的上市公司排名前五,分別為第六名、第七名,擁有A股上市公司68家、新三板公司145家。董登新分析稱,廣州不同于北京、上海,它們是地區中唯一的中心城市,廣東有雙中心,深圳作為特區,以及深交所所在地,極大地分流了廣州IPO資源。
新三板公司數量城市排行榜前五名依然與A股相似,但第六名到第十名排名又起波瀾。武漢和無錫并不在A股城市上市公司排行榜前十列,但分別躋身新三板排行榜中的第六名和第八名。武漢、無錫表現亮眼。
新三板擴容后,武漢東湖區為試點區域,早于其他地區,同時,武漢政府早在2014年就出臺獎勵政策,鼓勵地方企業掛牌新三板,補貼政策持續至今。
無錫方面,除了政府的支持外,據了解,近年來,該市實施產業升級計劃,著眼培育的物聯網與云計算、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生物醫藥、軟件與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企業,這些企業大多符合新三板要求,陸續進入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