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做出比現在快10000倍的太空飛行器?
“換血”有可能是“返老還童”的有效方式?
圖靈測試里有一個和川菜有關的重要問題?
WE大會如今已經是第五屆了,科學家們的腦洞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今天,9位嘉賓從各自研究和熟悉的領域出發,描繪出他們心中人類的“未來”。比如——
地球真的住不下人了,所以先從飛出太陽系開始吧

霍金的開場白
今天,在騰訊WE大會上,霍金發表了關于探索太空、塑造人類未來的演講。
霍金認為,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他相信我們可以避免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
霍金把探索太空移民比作哥倫布的偉大探險?!敖裉斓那闆r就如同1492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注定是徒勞無功。 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毕啾戎拢叭祟愊蛱盏耐卣梗踔翆a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p>

他認為,其他條件適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在太陽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顯而易見的選擇。不過,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未來二百到五百年)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霍金給出了一個過渡性的選擇:他與企業家尤里?米爾納推出的“突破攝星”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
“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內,我們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送一個探測器。”
雖然面臨一些嚴峻的挑戰,但是霍金指出,目前來看,這有可能成為現實。
最后,霍金再次強調了探索太空的偉大意義:“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于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p>
以下為霍金先生的演講原文:
你好,北京!我是史蒂芬?霍金。歡迎來到騰訊WE大會。
我今天的演講,是關于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為了最好地闡述,我需要從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思考人類的未來,二是研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我今天的目的,是問大家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什么才能夠確保,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人類的未來達到盡可能完美?其次,我們為什么要考慮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一個原因是,對我們來說,地球變得太小了。在過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級的,即每年人口以相同比例增長。目前這一數值約為1.9%。 這聽起來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著,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會翻一番。 2022年,我將慶祝自己80歲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這段歷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時膨脹了四倍。
這樣的指數增長不能持續到下個千年。 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然而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但是理由充分嗎?難道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 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情況就如同1492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注定是徒勞無功。 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于那些被剝奪權利地位、走投無路的人來說,新世界成為了他們的烏托邦。人類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它不會解決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它將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著眼于更廣的空間,而不是拘泥眼下。希望這能夠讓我們團結起來,面對共同的挑戰。
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會有怎樣的發現呢?會找到外星生命,還是發現我們終將在宇宙中踽踽獨行?我們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長的進化后,實現了與地球資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條件適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即使這種可能性極小,但宇宙是無限的,我們還是可以假設,生命會在某處出現。不過,如果概率很低,那么出現生命的兩個星球間的距離,可能將異常遙遠。
在太陽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顯而易見的選擇。水星和金星太熱,而木星和土星是巨大的氣體星球,沒有堅實的表面。火星的衛星非常小,并不比火星本身更優。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也存在可能。比如木星的衛星之一歐羅巴,它的表面是冰層,但其下可能會有液態水,也就可能會孕育生命。那么我們如何確定這種可能?是否必須登陸歐羅巴,然后鉆一個洞?
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我所說的長期,是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去年,我與企業家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一起,推出了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內,我們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送一個探測器。
突破攝星”是人類初步邁向外太空的真正機會,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這是一項概念驗證的使命,其中涉及三個概念:迷你太空飛行器、 光動力推進和鎖相激光器?!靶切酒笔浅叽绫豢s小到僅幾厘米、但功能完備的太空探測器,它將附著于“光帆”上?!肮夥庇沙牧现瞥?,重量僅有幾克。我們設想,一千個由 “星芯片”和 “光帆”組成的納米飛行器將被送入軌道。 在地面上,激光器陣列將共同形成一道超強光束,光束穿過大氣,以數十吉瓦的功率射向太空中的“光帆”。
這項創新背后的想法,是以光束來驅動納米飛行器的前進。這樣產生的速度雖然不及光速,但也能達到其五分之一,約合每小時1億英里。這樣的系統可以在一小時內抵達火星,幾天內到達冥王星,一周內就可以追上并超過旅行者號探測器,并在僅二十年后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重要的是,“星芯片”的軌跡可能包括“比鄰星b”,這顆位于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宜居帶的行星,與地球的大小類似。正是在今年,“突破攝星”與歐洲南方天文臺攜手合作,進一步探尋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的宜居行星。
目前看來,這些都可能成為現實。但我們也看到重大的挑戰。1吉瓦功率的激光器僅能提供幾牛頓的推力,不過因為納米飛行器因為只有幾克重量,恰恰可以克服這個問題。但是工程方面的挑戰是巨大的。納米飛行器必須經受極限加速、極寒、真空和質子,以及與太空粉塵等垃圾的碰撞。另外,由于大氣湍流,將一套總量100吉瓦功率的激光組瞄準太陽帆,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還有一些嚴峻的問題。如何讓數百道激光穿過大氣波動時聚合,如何推動納米飛行器又不燒毀它們,如何讓它們瞄準正確的方向?此外,我們還需要讓納米飛行器在冰冷的真空環境中工作二十年,這樣它們才能將信號傳回到四光年外的地球。然而這些都是工程設計要解決的問題,而工程挑戰往往最終都會被解決。隨著技術進步日趨成熟,我們可以展望更多令人興奮的使命。如果“突破攝星”計劃能傳回毗鄰星系中宜居星球的圖像,這對人類的未來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希望我已經解答了我演講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于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人類的大腦如何“返老還童”?試試新鮮血液

Tony Wyss-Coray(斯坦福大學神經學教授、老年病研究專家)
年輕的時候,你肯定沒覺得自己有什么記憶上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大腦有很了不起的能力來存儲信息。但年紀大了,記憶力就“不行了”。
從細胞的角度來分析,神經細胞一般來說沒有辦法再生。隨著我們年老,你會流失一些死亡的、不再生的神經細胞,此外,我們腦子本身也在縮水,這些都會導致我們所碰到的老年性神經退化性等一些疾病。
但我們在對動物的研究當中,顯示了一些“重返青春”的效果。
在我們實驗當中,我們通過一種共生的實驗,把年輕老鼠的血液注入到一只老的老鼠的身體里面,研究這到底會給老的老鼠帶來一些什么樣的不同。當然,大家最在乎的是對于功能性的表現和對于記憶力有沒有影響。
而事實證明,老的老鼠被注入了年輕的血漿以后,它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于是我們提出一種假設:只要把我們的大腦放在或者是沉浸在更年輕的環境當中的時候,有了年輕的養分的時候就可以返老還童,其中一個關鍵的年輕的外在環境就是血液。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搞清楚,如何讓人的大腦返老還童。我們要弄明白細胞之間溝通對話的密碼,了解這背后的基因效果。這可能要花幾年的時間,但是至少目前我們必須要保證我們在以上的這幾個領域有所進展以后,才能夠把它正式用到人體上面。
所以我們會繼續一些實驗,看通過這樣的方式是不是能讓受試的動物延長壽命,或者改善它的大腦能力。等確定安全,接下來才能夠用到人體上面,然后用它來解決我們人類所碰到的神經性老化、退化的問題,比如說阿爾茲海默癥等。
怎么分別人工智能?看它吃不吃川菜

中國科幻作家、第74屆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
怎么看一個人工智能是否能通過圖靈測試?我們可以問它這三個問題。
問題一:如果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對中國哪個菜系影響最大?
這對于我們吃貨界來講不難回答。哥倫布如果沒有在新大陸發現辣椒,中國沒有引進,我們怎么吃川菜?所以肯定是對川菜影響最大。
這樣一個跨界問題,它涉及到歷史,也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常識,也涉及到飲食習慣,人工智能是答不出來的。
第二個測試題,她說沒想到今天這么冷,她希望你如何回復?
如果是一個有一點曖昧的萌妹子,也許說這個話,是想讓你把衣服給她,然后順便抱抱。但如果面對剛正不阿的女上司,你再說我抱抱您吧,她肯定一個耳刮子就扇上來了。
這種問題,需要我們能夠察言觀色,能夠體察對方、理解他人的心思才能夠給出正確答案。人工智能也是不會做的。
第三個測試題,明年可以學英語,也可以學編程,你會選擇學什么?為什么?
這也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因為實際上該學什么,要從你自身找答案,你要知道你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你的夢想是什么,你未來的目標是什么,你想要達到目標要怎么做,根據你自己的自身情況來決定學什么。
人工智能它們不理解自己,它們沒有這種元認知能力,他們并不能夠為自己做決定,當你跟AlphaGo說下圍棋,它不會說我不要下圍棋,我今天想去看場電影,因為它并沒有對于自我的了解、自我的認知。
所以我說這種能夠從自己出發做決定的能力,也能夠看得出來人工智能和人的區別。
人工智能未來怎么達到一個更高水平的智慧呢?就是更多地了解我們人自身,去理解我們人類自身的心智系統是怎么樣的。
我覺得在未來,人工智能的下一步發展,要處理的就是綜合的、多功能的、多能力的、多目標的任務的相互協調,多種價值觀的相互協調。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地去理解人類的大腦、理解我們人類的心智系統。
我覺得,人工智能對我們最大的威脅就在于,當我們過于依賴很多的數據系統以后,我們可能變得懶于思考、懶于自我反思,而讓我們自己的智慧退化。這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
人工智能和人會走兩條非常不一樣的路,人工智能會做到許許多多我們人類做不到的事兒,會是我們的輔助、是我們的工具,而我們人類如果讓自己的智能一直不斷地向前進,就能和人工智能一起能攜手同行。
當然,這次WE大會的亮點,還遠遠不止上面這些——

Pete Worden 突破攝星執行董事、前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
在我們南半球可以看到的半人馬,在這個星座當中有一個紅矮星的衛星,差不多跟地球的大小一樣,這可能是臨近地球最可能有生命的一個星球,其他的信息我們目前掌握的還不足夠,現在我們也還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證明我們能夠移居到那里,但是這至少是離地球最近的、可能居住、可能移居的地方。我相信我們可以繼續嘗試回答這個重要問題:到底在外太空有沒有生命存在。

姚期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計算專家、圖靈獎獲得者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能看到量子計算機將要做出來的時間段,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最后的一里路,但這會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也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最后一里路。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可以結合在一起。我們如果能夠把量子計算用到人工智能里面,我們可能會比大自然更聰明。

網大為 騰訊首席探索官
如果一種動物,既不是我們的食物又不是我們的寵物,基本上在這個世界上就快消失了。也許再過60年,你再跟年輕人講老虎的時候,孩子們其實就不知道什么是老虎了。每一個來到WE大會的人,都應該看到新科技對解決我們周遭的一些問題所能夠帶來的影響。我們不能總覺得這些問題雖然存在,但是不發生在我身上,或者別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的參與可以從先問正確的問題開始,到底世界上哪些問題讓你非常困惑,因為當你問了問題以后,答案就在不遠處。

Pablos Holman 未來學家、解決世界性問題的黑科技發明家
我們解決了一些非常艱難的,原來是阻礙人類繁榮發展的技術性的問題,我們怎么樣給這些人提供食物,怎么樣來消除疾病,怎么樣給他們住房、工作等等,這些問題我們都解決了,解決的方法就是發明新的技術,這也是我們今天存在的理由。我們要去發明一些新的、真正能夠改變世界的技術??赡苣惆l現可能解決十幾億人面臨的問題,解決這樣的問題比較困難,但是非常重要。

張康 癌癥研究科學家、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人類基因組醫學研究所所長
這是非常緊迫的事情。在中國,當一個癌癥病人進入醫院,至少60%的病人都已經是晚期,也就是三期或者是四期。這些病人的生存率非常低,而且治療的選擇很少、治療的成本非常高,如果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好處就是非常明顯的。我希望,在我們這一生當中能看到,人類可以活150-200年。當然這個可能會導致其他社會的問題,比如是否要考慮把一些人送到火星或者月球當中。

Ed Gerstner 全球頂尖的科學、教育及專業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
我需要研究點什么才能夠在《自然》上發文章?答案是,你應該做那些自己特別愿意研究的事情,能夠挖空心思去想的問題,能夠解決問題的那些研究。我們應該去支持青年科學家,因為這些人是科學發現領域中最活躍的人,他們是最有好奇心的人群,我們應該去培養鼓勵大家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一頓信息量大餐吃完,也許你的大腦已經飛到宇宙盡頭了。但WE大會想傳遞的,不僅僅是這些科學創想本身,還有一種我們作為人類,對科學、對地球、對自己這個物種的未來應該有的態度:
去好奇,去問,去尋找答案,去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