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張泉靈與獵豹移動CEO傅盛創立了紫牛基金和紫牛創業營,其背后的LP陣容也豪華至極,包括《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多玩CEO李學凌、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58同城CEO姚勁波、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時尚集團總裁蘇芒等人。

“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視主持人,在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來一次。” 原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播張泉靈在微博上用一句話宣告了自己18年媒體生涯的終結。
2015年11月初,在北京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張泉靈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此時的她已悄然投資了兩家公司,回憶起轉行做投資后的兩個月,她顯得淡定而從容。
不做創業者的“保姆”
新京報:去年你說開始對這個世界感到恐慌,是什么讓你感到恐慌?
張泉靈:作為記者,我不僅要看到當下,看到歷史,還要看見未來。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然而對于正在改變這個世界的年輕人卻知之甚少,只了解了他們的冰山一角。由于對互聯網行業不夠了解,我不知道這群人是怎么思考、怎么改變世界的,他們的下一步是什么?行業趨勢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所以恐慌。
新京報:聽說是傅盛“慫恿”你做投資的,他是怎么說服你的?
張泉靈:他花了兩個小時說服我可以重新開始,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解決了自己能不能做投資人的問題。
最初的猶豫主要來源于不自信,轉行做投資是一個腦洞大開的提議。首先,我不知道怎么操作基金,不那么懂互聯網,真金白銀地把錢花出去,就要負責任,并且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其次,我要說服我身邊的朋友、家人、領導等關心我的人。幸好有一群互聯網大佬支持我,讓我的學習機會變得很大,學習成本變得很低。
新京報:和紫牛基金一同成立的還有紫牛創業營,它對于你們做投資的幫助是什么?
張泉靈:創業者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錢,而是更聰明的錢。聰明的錢就是帶著創業指導的錢。我們這個基金與其他基金最大的不一樣在于我們有大量互聯網行業的CEO,他們在互聯網里廝殺出來的經驗應該傳遞給創業者們。
紫牛創業營只對我們投資過的項目開放,我們不愿意以培訓的方式把各種各樣的創業者都納入進來,變成收費的形式。因為我們做培訓不是為了掙錢,這群CEO包括我自己原有的事業收入遠比做培訓要掙得多。我們是要去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真正地去幫助創業者成長。
新京報:近兩年,市場上涌現了大量做早期投資的基金,你覺得紫牛基金的優勢在哪里?
張泉靈:我們有兩個優勢。第一是前面提到的創業營,對于這些創業者們來說能獲得互聯網大佬們一對一幫助的指導是很寶貴的機會。比如說,你有一款智能產品做到了月出貨6000的時候,請問你接下來的是加大出貨量、整合生產鏈還是馬上做成一個社區,形成一個生態?當你糾結迷茫的時候,紫牛的LP們就可以給你很好的點撥。
第二,現今的情況是錢多但好項目少,完全靠自己去找好項目,精力和時間必然不足。通過像我這種有傳播能力的人,能讓一個新成立的基金最快速地傳播開來,才能讓更多的創業者來找我們,我們才能在一個月內收到近6600份BP。
新京報:現在一些投資機構號稱要為創業者提供保姆式的創投服務,你怎么看待?
張泉靈:我們可不當保姆。我們是做輕創業,而不是給他們找辦公地點。提供資金本質上就是提供創業資源,所有市面上能買到的資源我們都不提供。一個創業者連一個辦公場地都搞不定如何能當創業者?
優秀媒體人會大量流失
新京報:你在紫牛創業營中扮演什么角色?其它人的定位呢?
張泉靈:當記者多年鍛煉了快速抓重點的能力,我可以告訴創業者怎么樣用兩分半、五分鐘、十五分鐘的時間把項目重點說明白,在資本寒冬,這不僅是一個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是一個對產品的理解能力。
紫牛基金的幾個合伙人在各自的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傅盛是產品經理出身,在整個產品的戰略定型和國際化戰略上見解獨到,羅振宇在內容創業上能幫助創業者少走很多彎路……我覺得這一群人加起來足夠告訴你“怎么樣會死”,在早期創業領域,讓人活得更長,就是一種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