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中郵基金向股轉公司提交了公開轉讓說明書。如無疑問,這家以“猛”著稱的基金公司將很快登陸新三板,并成為公募基金第一股。
遺憾的是,根據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2007年1月1日到2015年6月30日這八年半時間里,上證指數上漲61.9%,中郵基金給基金持有人帶來的卻是虧損1.7億。
與此相應的是,2006年5月成立時,中郵基金的凈資產為1億元,在中途未做任何增資的情況下,2015年4月30日,這個數字變為8.1億元。
估值增長更加恐怖,2011年6月,三井住友銀行以7.68億元從長安投資手中購買了中郵基金24.%的股權,這筆交易中中郵基金估值32億元,按此價格計算,投資人在最初的5年實現32倍收益。
為什么明明是價值毀滅者,卻在商業上獲得如此大的成功?中郵基金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掛牌新三板后,中郵基金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標的嗎?「讀懂新三板」(微信公眾號: ddxinsanban)和您一起探討。
1 旱澇保收的管理費
公募基金是個好生意。不管能不能給基民賺錢,管理費一分都不會少。
基民購買基金,需要支付兩部分費用。一是基金的申購贖回費,這部分一般歸銷售渠道;二是管理費用,混合類基金收1.5%,債券型收0.6%,貨幣類基金收0.3%,一般情況下,銷售渠道分得管理費用的30~40%,剩下得歸基金公司。
中郵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管理費,2014年,中郵基金獲得5.19億元的收入,其中管理費達到4.48億元,占比86.29%。2015年上半年,中郵基金獲得3億元管理費收入。
管理費嚴重依賴于規模,而規模相對于業績存在比較明顯的滯后效應。「讀懂新三板」發現2011年、2012年中郵基金連續兩年業績不佳,但管理費收入在2012年和2013年才出現下降,從2011年的5.2億下降到2012和2013年的3.6億元,下降幅度達到30%。

2 脈沖現象下的投機者
投資者往往會根據基金過去一段時間的業績作為是否投資的主要標準,如果基金公司在某一階段業績表現特別突出,很可能會在下一階段迎來規模的暴增。而在規模暴增之后即便業績大跌,規模也不會快速下降,甚至可能會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量級,因為此時虧損的投資者一般不會贖回。
這一現象倍稱為脈沖現象,中郵基金正是對此理解最為深刻的基金公司之一,也是最堅定的執行者。而執行的精髓就是:猛!
公司成立之初,中郵基金迎來了第一位猛人——被稱作“滿倉一哥”的彭旭,這位穿著T恤上班的投資總監的名言是——我這不是高倉位,只是穩定倉位。
彭旭到底有多猛?以中郵基金最早發行的中郵核心優選混合為例,2007年重倉周期股,排名2/121,僅輸給王亞偉;2008年墊底,排名169/169;2009年排名6/215,2010年242/269,2011年308/320。這過山車的人生,真叫酸爽!
但中郵基金正是因為彭旭在2007年的業績表現贏得了一大批客戶,而這些客戶在這之后的很多年一直是中郵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
彭旭掌舵的中郵創業核心優選2007年上漲191.51%,僅次于王亞偉的華夏大盤,華夏大盤精選為了保護名聲停止了申購,中郵基金抓住這一機會迅速做大規模。這家2006年成立的基金公司,在2007年四季度規模達到769億的頂峰,最高時一度接近900億人民幣規模,中郵基金迅速成為行業的“中游基金”。
2008年,中郵基金收益排名墊底,當年年末基金管理規模從下降到258億人民幣,相比2007年年末的769億人民幣,下降66.4%,而總份額從565.5億份下降到488億份,僅下降13.6%。也就是說,多數基民并沒有選擇贖回,而是繼續持有。
2012年年初彭旭離職,同年12月,中郵基金第二位猛人走上前臺——1984年出生的任澤松開始了他的基金經理生涯,這哥們同樣敢于重倉,只是他更喜歡新興產業。2013年任澤松掌管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收益率高達80.38%,在433只混合式基金中排第一名,2014年排名22/502,更猛的是在2015年的過山車行情中,中郵戰略新興產業仍然以16.39%的收益排名137/616,任澤松走出了冠軍基金經理第二年必敗的怪圈。
「讀懂新三板」統計最新數據發現,中郵基金的總規模638億,任澤松單獨或共同掌管的基金規模達到247億元,約占比40%。因為任澤松的業績,2013年~2014年中郵基金再次迎來規模增長期,最新數據統計顯示中郵基金的管理資產規模達到638億元,達到近年新高。
“直到今天,中郵可能還在吃2007年申購的那批投資者的老本,如果那批投資者徹底解套了,對中郵反而未必是好事。”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對「讀懂新三板」評價說。

3 大家都賺錢,唯獨基民不賺錢
中郵基金2014年總收入5.2億,稅后凈利潤1.6億,2014年總共243個交易日,相當于每個交易日凈賺65萬元。
2014年,公司職工薪酬支出1.28億元,年報公布公司員工152名,平均每名員工年薪84萬人民幣(這個數字是否包含年終獎未知哈)。

(中郵基金的核心財務指標)
股東爽了,管理層和員工掙錢了,但基民不爽。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讀懂新三板」統計了從2007年1月1日到2015年6月30日八年半時間的數據,上證指數從2641點上漲到4277點,上漲61.9%,然而中郵基金給所有的基金持有人帶來的凈收益竟然為虧損1.7億。
2007年是中郵基金最輝煌的一年,但是規模小基民只掙到75億凈收入,而2008年以769億的規模迎接了慘烈的熊市,當年虧損427億元。2009年掙了225億,又在2011年虧掉129億。基民在熊市中贖回,牛市中申購,這種完全順周期的投資行為往往帶來的是虧損,這是基金行業的詛咒。
對于風格兇猛的中郵基金來說,每當熊市來臨,就會壓力山大。2012年面對投資者質疑的時候,中郵基金總經理周克曾在內部發言說到,“如果我死了就算了,但凡我還有一口氣在,我就一定要把投資者的錢賺回來。”這家公司似乎從沒有考慮過改變投資風格。
不管你如何評價中郵,只需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拿著客戶的錢坐在賭桌前,你會下小注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