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頭發的厚度約是80微米,人眼視網膜厚度約為150-300微米,往眼睛內黃斑區注射藥物,幾乎相當于要穿過復雜的眼睛結構將藥物精準注入一根頭發的直徑寬度中,目前人手操作很難做到這種精準度,然而,機器人可突破這一難題。
手術機器人是集醫學、計算機科學、控制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電子工程、生物力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新型醫療器械,被認為是臨床醫學發展的里程碑。
依托控制技術、可視化技術、導航技術等相關技術發展,手術機器人能實現對手術器械的精準定位和控制,具有安全、精準、高效的優勢,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潛力。
眼下國內也有許多新銳公司正在研發手術機器人產品。其中,銜微醫療就是一家專注于眼科手術機器人及干眼癥治療、手持微型輔助機器人等創新設備和器械研發的高科技企業。
如今在北京市大學生創業板(以下簡稱“大創板”)的支持下,銜微醫療憑借自身發展優勢,致力于成為全球最頂級眼科手術機器人創新企業。???
1
銜微醫療成立于2022年6月。作為一家國產眼科手術機器人研發商,銜微醫療核心技術來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能機械設計與控制研究室的楊洋教授。
作為國內眼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人物,楊洋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機器人學、顯微外科機器人技術,及復雜機械裝備設計與控制和機械動力學等。?
其實,早在2012年時,楊洋教授團隊就已經對眼科手術機器人開展研究了。
彼時,該團隊研發的角膜移植機器人,在動物眼球模型上完成了性能測試成功實驗。兩年之后,研發出的視網膜手術機器人,又成功在動物身上進行了眼球玻璃體切除、視網膜搭橋手術等實驗。
據了解,楊洋教授團隊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緊密攜手一線眼科專家,傾聽臨床需求,與北京同仁醫院、解放軍總醫院、浙江省眼視光醫院等著名眼科臨床機構相關科室合作,開展了大量眼科手術機器人應用學術研究及動物實驗。
此外,該團隊還在國內外期刊和會議上發表相關高水平SCI及EI論文30(50)余篇,申請眼科機器人與眼科智能器械方面的發明專利20余項,已獲得授權15項。
值得一提的是,楊洋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還于2020年作為國內唯一被收錄于世界眼科手術機器人權威專家撰寫的《Handbook of Robotic and Image-Guided Surgery》(Elsevier出版社)眼科手術機器人分卷中,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可以說,經過在十多年深耕,楊洋教授在眼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研發經驗。
“這些豐富的研究經驗,都促使我們研發的機器人產品更容易被廣大醫生所接受”,銜微醫療CTO林闖談到。
然而,高校實驗室的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是一項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這少不了擁有豐富醫療商業化經驗的資深產業人士的參與。
除了楊洋教授外,銜微醫療的創始團隊中,既有著名眼科醫學專家、成功企業家,也有來自互聯網大廠、國際醫療器械公司高級管理背景人士。
銜微醫療的研發團隊大多是博士碩士學歷,且在醫療器械領域有著非常豐富的工作經驗。成立一年多以來,已經申請了10 多項專利,其中大多數為發明專利。
此外,銜微醫療還組建了由專業的醫學市場總監、項目經理、產品注冊經理等人才組成的商業化隊伍,從各個方向加速了機器人產品化的進程。
如今銜微醫療已經成為國內較具代表性的眼科手術機器人企業之一,專注于眼科手術機器人及其他眼科智能診療裝備的研發制造和推廣。
2022年,憑借眼科手術機器人及眼科智能器械,銜微醫療還于一眾創新創業項目脫穎而出,榮獲第十屆“東升杯”國際創業大賽創業新星獎。
今年5月,銜微醫療還入選成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北京市科委、中關村園區高質量發展支持項目。
銜微醫療的眼科手術機器人產品目前已迭代至第三代,具有較好的技術指標,技術國內領跑,與國外先進水平同步。
“銜微醫療的眼科手術機器人及眼科智能器械項目融合了先進的機器人機構、精密驅動技術、人工智能算法與先進控制等技術。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前提下,從結構到算法都是完全自主研發”林闖說。
2
眼球結構極為復雜,尤其是眼內的白內障手術、青光眼手術、玻璃體切除術、角膜移植術、視網膜手術等,操作難度高。
而眼科手術機器人憑借精度高、穩定性好的優點,成為解決以上問題的重要手段。
眼科手術機器人集機械科學、生物力學、顯微技術、傳感器技術等多個學科于一體,主要由視覺系統、控制系統、感知系統、末端執行器等構成。
以角膜移植術為例,眼科手術機器人的應用過程是,醫生根據視覺系統精準定位手術位置,控制系統操控眼科手術機器人運動,在感知系統的輔助下,末端執行器按指令完成角膜切割,自動縫合機構完成出針和拔針等操作,完成角膜縫合。?
“銜微醫療將機器人與專業眼底醫生在活體動物上的手術效果進行過對比,發現在機器人的輔助下,手術產生的創口更小、注藥的藥物量更精準”,林闖介紹稱。
眼科賽道是一個兼具消費醫療和嚴肅醫療雙重屬性的賽道。自從成立之初,銜微醫療就恰好同時布局了這兩個方向的產品,規劃了三條產品管線。
第一條管線是瞼板腺按摩儀,用于緩解因瞼板腺堵塞導致眼睛發干等癥狀。
第二條管線是眼底手術機器人,用于視網膜下、視網膜血管的穿刺注藥,治療黃斑病變、視網膜血管堵塞等疾病。
第三條管線是手持式智能手術器械,通過特殊的結構和算法可主動抑制人手抖動,幫助醫生完成撕視網膜增殖膜等復雜操作。
對于科技初創型公司來說,能否盡快產生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據林闖介紹,目前銜微醫療的第一款產品——瞼板腺按摩儀已經進入型式檢驗階段,預計明年拿到醫療器械證就可以開售了。
在銜微醫療的規劃中,瞼板腺按摩儀這款產品不僅要進入到一二線城市的各大醫院,還要向縣、鄉級等基層醫院下沉。這無疑將為更多干眼癥患者帶來福音。
眼底手術機器人和手持式智能手術器械這兩條管線的樣機也已經搭建完成,目前正在進行性能測試。預計明年(2024年)能拿到醫療器械注冊證并且開始銷售。
如今全球眼科手術機器人研制技術正在逐步成熟,商業化步伐正在加快。銜微醫療也在加速奔跑。
目前,銜微醫療正在推動第三代眼科手術機器人的產品定型和送檢,同時發起包括干眼癥治療設備在內的、其他在研產品管線的醫療器械注冊證申請工作。
“未來兩三年,銜微醫療首要目標就是拿到眼科手術機器人的三類醫療器械證,預計未來的客戶會來自民營眼科醫院”林闖談到。
雖然在取得器械注冊證之前,銜微醫療的產品還無法獲得銷售收入。但毫無疑問的是,我國眼科醫療治療器械市場規模龐大。預計到2027年,這一市場規模將突破110億元。
目前據保守估算,僅以眼底疾病中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和視網膜血管堵塞患者數量測算,中國眼科手術機器人細分市場潛力超過200億元。
3
最近兩年,手術機器人一直處在醫療行業的風口上。
作為眼科手術機器人賽道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銜微醫療一路走來,背后也少不了資本的助力。
截至目前,銜微醫療已經完成了種子輪和天使輪的融資,總融資金額為2500萬。
今年5月份,銜微醫療宣布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丹麓資本、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水木東方醫用機器人等。
早在2022年8月,銜微醫療剛成立兩個月之際,就拿到了數百萬元的種子輪投資。之后的10月份,又拿到北航孵化器和元禾資本未透露規模的戰略融資。
四個月之后,2022年12月,銜微醫療又正式在北股交大創版掛牌。
“北股交為銜微醫療提供了孵化培育、融資服務、創業診斷、規范發展等專業化資本市場服務,對公司的融資、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很多的好處。特別是解決了部分員工工作居住證的問題,增強了公司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林闖談到。
在林闖的理解中,北股交大創板創立的初衷是為了激勵和扶持畢業未滿五年的大學生在北京創新創業。像這種剛從學校出來、又有創業想法的群體,剛步入社會肯定資源少、管理經驗也不足、對各個行業的運營模式也了解不多,北股交大創板在管理、融資、創業等方面提供的很多指導,可以加速初創型企業成長。
事實上也是如此。早在2016年6月,由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共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海淀區人民政府協建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和北京市大學生創業板就已正式啟動。
北京市大學生創業板依托區域性股權市場功能定位,秉承“創業帶動就業、資本支持創新”的服務理念,建立了“政府+高校+園區+市場+資金”的大學生創業全鏈條跟蹤服務新模式,為畢業未滿5年的畢業生創業企業(含留學歸國人員)提供集人才政策、人才招聘等政策服務,以及孵化培育、融資服務、創業診斷、規范發展和轉板上市等專業化資本市場服務。
截至2023年5月末,大創板展示企業數量累計達到282家,其中專精特新企業33家(含“小巨人”企業2家),注冊資本超20億元,企業累計融資額超65億元,帶動就業人數超6000人。
最后談到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林闖認為,創業成功最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原創的動力。
“一個好的賽道肯定也會有很多競爭對手,堅持原創且保持技術領先是脫穎而出的關鍵。另外,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即使先做出產品,也要始終要不斷地進行技術迭代,與競爭者拉開一定距離,才能不斷地收獲成功”林闖說。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