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虧損的互聯網“賣藥人”叮當健康,終于如愿在港交所敲鐘。
今日(9月14日),叮當健康正式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此次IPO,叮當健康發行價為12港元/股,上市首日開盤微漲2.83%,市值162.59億港元。
叮當健康背后站著一位江西富豪——楊文龍。1998年,36歲的楊文龍離開了工作十多年的國營醫藥公司,出資600萬元創辦江西康美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后來康美通過并購逐漸做大,組建成仁和集團,其旗下仁和藥業的可立克、婦潔炎、優卡丹、閃亮滴眼液等藥品靠著廣告火遍大江南北。
2014年,O2O浪潮席卷了各行各業,楊文龍看到“外賣式送藥”的新機遇。于是他再次下場創業。2015年,叮當快藥橫空出世,憑借著“28分鐘到家”的slogan一戰成名。
然而,互聯網醫療江湖的熱鬧似乎早已散去。京東健康(06618.HK)、平安好醫生(01833.HK)、阿里健康(00241.HK)三巨頭市值較巔峰時已縮水八成。而微醫、春雨醫生、圓心科技等獨角獸仍在資本的大門口徘徊。
如今叮當健康雖已順利上市,但擺在它面前的巨額虧損、收入高度依賴第三方線上平臺,打著“閉環”為幌子賣藥及重資產模式下的門店擴張等問題,讓其上市故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性感。
-1-
叮當健康的締造者是身家百億的江西富豪楊文龍。他是知名醫藥企業仁和集團的董事長兼CEO。
1962年2月,楊文龍出生于江西的一個普通家庭。大學讀的是中醫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江西一家國營醫藥公司上班。他當時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山區收購中藥材,這一干就是16年。在此期間,他跑遍廣東、江南、四川等地,為以后的創業積累不少經驗。
1998年11月,楊文龍投資600萬元創辦江西康美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開啟創業之路。后來通過組建成仁和集團,收購江西制藥、樟樹制藥、藥都藥業等制藥公司,迅速擴大了商業版圖。
彼時,無數品牌靠著在央視打廣告一炮而紅,而楊文龍也深諳廣告營銷之道。陳道明、付笛生任靜夫婦、宋丹丹等明星都曾成為仁和藥業的代言人。借著電視廣告的轟炸,仁和可立克、婦炎潔、優卡丹、閃亮滴眼液等藥品家喻戶曉,暢銷大江南北。
時至2008年,仁和集團遭遇發展瓶頸,賣不動貨了。即便花很多錢打廣告,營收都不理想。此后六年,其開始大力進行終端建設,讓業務人員跑藥店去做推廣和宣傳。
2014年,O2O浪潮席卷各行各業。美團靠送外賣一年交易額高達460億元,楊文龍也看到“外賣式送藥”的潛力。于是開始二次創業。
2015年2月,叮當快藥正式上線。此前,醫藥O2O行業已有藥快好、快方送藥、掌上藥店等玩家。憑借一句“28分鐘送到”的口號,叮當快藥迅速崛起。
早期的醫藥O2O平臺多數走的是“輕資產”模式,即自己不開藥店,只與線下藥店合作,平臺提供配送服務,叮當快藥也是如此。這種純平臺模式,雖節約了開店成本,卻“快”不起來。有的藥店會嫌訂單太小不接單,夜間不開門,或者想做促銷,線下藥店不配合……
事實上,“最后一公里”送藥的故事并不好講。2015年,資本寒冬襲來,O2O一地雞毛。不少醫藥O2O創業公司資金鏈斷裂,藥給力、藥快好等玩家相繼黯然離場。
2016年,楊文龍決定轉向自營模式,布局線下叮當智慧藥店,同時自建藥房配送系統及配送團隊。因有仁和藥業這座“靠山”,且資金相對充足,叮當快藥成了這條賽道上唯一的“突圍選手”。
過去八年,叮當快藥累計完成七輪融資,融資總額超30億元,背后出現招銀國際、TPG、泰康人壽、中金、國藥中金、奧博資本、海爾醫療、盈科資本、軟銀等知名VC/PE的身影。IPO前估值110億元。
2021年,楊文龍憑借125億元的身家位列胡潤百富榜582位,在江西樟樹地區富豪中排名第一。如今,叮當健康成功上市,這是楊文龍締造的第二個IPO。
-2-
醫藥O2O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巨額資本的加持下,叮當健康仍未能走出連年虧損的怪圈。
招股書顯示,叮當健康主要業務包括快藥、在線診療、慢病與健康管理。
從經營數據看,2019-2021年,叮當健康的營收分別為12.76億、22.29億和36.79億元。同期相應凈虧損分別為2.74億、9.2億和15.99億元。
到了2022年,叮當健康業績依然沒有好轉,2022年一季度營收9.87億元,凈虧損4.04億元。
叮當健康營收逐步遞增,虧損卻在擴大。近三年多以來累計虧損30億元。這也意味著,其在上市之前基本上已把風投的資金燒光了。
之所以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主要原因在于營業成本高企。2019-2021年,叮當健康營業成本分別為8.06億元、14.62億元、25.16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業收入的63.2%、65.6%、68.4%。營業成本吃掉了超六成的營收。
一直燒錢卻不見盈利,有人評價叮當健康很像已經倒閉的每日優鮮。同樣都是快速上門服務,且營銷開支和履約開支都很高。
2019-2021年,叮當健康的履約開支分別為2億元、2.83億元、4.12億元,同期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分別為2.78億元、4.41億元、8.35億元。兩者相加,幾乎吞掉大部分毛利。
此外,叮當健康對于美團、餓了么等第三方線上平臺的依賴,似乎也在逐漸加深。2020-2021年,其來自第三方線上平臺店鋪的收入占到線上直營渠道收入63.5%和69.5%。在2022年第一季度達到了72.6%。
過度依賴第三方線上平臺,意味著成本增加。因為通過第三方平臺達成交易,需要繳納一定的技術服務費。2021年,其來自第三方平臺的收入為17.95億元,繳納的傭金為1億元。
一邊難以實現盈利,一邊還要向第三方平臺繳納高額傭金,叮當健康忙忙碌碌,最終可能淪為第三方平臺的“打工人”。
截至2022年6月30日,叮當健康擁有350家智慧藥房。其擬于2022年底前開設約100家新智慧藥房,于2023年底前開設約150家新智慧藥房。
新增的門店需要額外的營銷與推廣投入,與人員和運營有關的支出也在不斷增加。負“重”前行之下,大幅擴張或許并不是一個好選擇。
叮當健康在尚不能自我造血的情況下,一直想撕掉“賣藥”標簽。近三年來,叮當健康來自賣藥的收入占比達到95%以上。其在線診療業務2021年營收僅1125萬元。所以,賣藥才是真內核。
在互聯網流量見頂,巨頭環伺之下,叮當健康巨額虧損、增長放緩、依賴第三方線上平臺,打著“閉環”的幌子賣藥以及門店擴張帶來成本壓力等問題并不容易解決。?
叮當健康又講述起商業閉環的新故事,提出建立“醫+檢+藥+險”模式,打算建立像互聯網醫療企業一樣的生態。但這樣的模式,并無新意。很多互聯網醫療企業都有著同樣的布局,且尚未跑通盈利。
-3-
如今互聯網醫療江湖依然風起云涌,卻早已不復往昔的熾手可熱。?
目前港交所已有阿里健康(00241.HK)、京東健康(06618.HK)和平安好醫生(01833.HK)三家互聯網醫療巨頭。
2022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收入28.3億元,同比減少25.9%,環比下降19.6%。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阿里健康營收205.78億元,同比增長32.6%;經調整后虧損3.94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6.31億元,由盈轉虧。?
京東健康是三巨頭中最“健康”的。2022年上半年收入為202億元,同比增長48%;期內盈利2.23億元,去年同期虧損4.5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從市值來看,京東健康目前市值僅剩1675億港元,阿里健康609億港元,平安好醫生236億港元,均較巔峰時縮水八成。?
雖然打著互聯網醫療的旗號,這三家巨頭本質上仍是“賣藥人”的角色。此外,美團、餓了么等也盯上了這塊蛋糕。
美團正加快腳步自建大藥房、布局互聯網醫院。2021年設立廣東美團大藥房。今年以來,其在青島、成都等地成立多家互聯網醫院,5月成立天津美團大藥房。
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入局醫藥電商,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2021年我國醫藥電商交易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未來幾年可達到5000億元。?
除互聯網公司外,傳統的線下藥店也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開展O2O、新零售等新業務模式。
按2021年收入計,叮當健康在國內數字零售藥房行業的市場份額僅為1%,排在阿里健康(10%)與京東健康(6.5%)之后,位居第三。
從用戶規模來看,叮當健康的自有用戶并不算多。目前叮當健康自有平臺上的注冊用戶約為2900萬名。而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各自的年活躍用戶分別為2.8億名和9000萬名左右。
在醫藥電商中,阿里健康、美團、京東健康使用率均在30%以上,而叮當快藥送藥上門的業務使用率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叮當快藥的“快”,不再是突出優勢。而且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不少用戶投訴叮當快藥配送超時。
此外,資本對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熱情也正在消退。
數據顯示,互聯網醫療領域上半年國內共完成 11 起投資,啟明創投、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銀泰資本等機構參與其中。與醫療器械、創新藥等醫療行業其他細分領域相比,互聯網醫療在一級市場中的熱度已經明顯退潮。
2021年,互聯網醫療賽道涌現一小波IPO潮。醫渡科技、醫脈通成功港股上市,微醫、叮當健康、智云健康、圓心科技也紛紛提交招股書。
但微醫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目前招股書已經超過6個月有效期。丁香園、春雨醫生、妙手醫生的母公司圓心科技等仍在資本市場大門口徘徊。
然而,叮當健康上市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考驗。或許只有回歸市場需求,用足夠有說服力的商業模式及令人信服的財務數據,才能解開盈利這道難題,但這任重而道遠。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