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排隊半天,沒等到測核酸,核酸檢測系統倒先崩了...... 9月2日晚,不少成都人都經歷了核酸檢測亭前被罰站數小時的崩潰時刻。
核酸采集人員還誤以為信號差,紛紛站在板凳上將手機高舉過頭頂,試圖獲得更強的信號,卻無濟于事。這次“崩潰”的核酸檢測系統正是由東軟集團開發并上線運行的。
于是,東軟甚至被罵上熱搜。
事實上,西安、上海等地疫情中也都出現過核酸檢測系統“宕機”、“系統崩潰”,背后同樣有東軟的身影。
雖然憑“實力”撤下熱搜,又在聲明中對自己一頓猛夸,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系統崩潰,東軟活兒不好的鍋算是背上了。?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東軟已經成為一個資本系族。它們的背后是被坊間稱為“軟件教父”的劉積仁。只是不巧,這次“教父”又惹了眾怒。
-1-
技術真不行,甩鍋第一名?
9月2日,成都核酸系統崩了。許多人在涼細風雨中排隊4、5個小時,仍沒能做上核酸。醫護人員也站出了“自由女神”尋找手機信號的名場面。
當晚,“四川天府健康通”的供應商浪潮、騰訊云,以及成都市“全場景疫情病原體檢測信息系統”的供應商東軟集團等相關企業相繼被扒出。
在“成都核酸系統崩潰”刷屏后,“東軟”也由此被罵上熱搜。
9月3日下午,東軟集團發布聲明:據技術專家研判,目前出現的系統響應延遲、卡頓等現象與核酸檢測系統軟件無關……經排查,發現是網絡出現故障。?
話音剛落,打臉來得很快。成都隨后發文回應:核酸檢測系統因對短時超大并發量預估不足,導致系統出現卡頓問題。?
另外,據網絡上流傳的信息,9月4日早間的核酸檢測中一些用回了老系統的區縣運行順暢,用東軟系統的區縣卻仍是一樣卡頓。
也有作為志愿者的網友,對比了成都此輪核酸老系統和東軟系統之間的差別,發現東軟的核酸系統多處流程十分繁瑣,且均要求手動。
再回頭看看東軟集團掛出的這份聲明,前面甩鍋,后面自夸,這著實惹怒了不少成都人。
一些人在網絡上喊,“技術真不行,甩鍋第一名”“東軟集團別再掉鏈子了,實在不行的話,就干脆讓阿里、騰訊這些巨頭來做吧”。
事實上,這并非東軟集團首次涉及核酸或健康碼系統崩潰事件。
今年1月4日,西安一碼通再次遭遇無法打開個人健康碼的情況。此前半個月,這個一碼通剛因疫情期間訪問量過大而崩潰。
西安“一碼通”背后的承接方中就包括東軟集團。
彼時,東軟集團回應稱,西安東軟作為應用層支撐廠家之一,參與開發建設西安一碼通系統。經現場專家及技術人員排查分析,該故障與應用層無關。
同樣因為軟件問題導致城市核酸停滯的還有蘇州。
今年2月、4月,蘇州核酸掃碼平臺兩度崩潰。而省核酸檢測信息系統和核酸檢測結果查詢系統,正是江蘇省大數據中心聯合江蘇移動、江蘇電信、華為、東軟一起開發完成。
截至6月30日,東軟的核酸檢測系統已應用于全國17個省120多個地市,包括北京、上海、重慶、天津等大型人口城市,累計檢測104億人次。只是,核酸檢測系統一而再再而三地崩潰,難免讓人對其技術心生疑慮。
-2-
東軟不“軟”,甚至很硬
東軟集團算得上中國軟件外包領域的“老大哥”。公司1991年成立,1996年成為中國首家上市的軟件公司。
由于下場早,又趕上好時代,東軟在社會保險、醫院運營、電信、國土資源、人口管理、稅務、能源等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軟件開發。
據說,東軟做社保軟件的時候,中國還沒有社保;做手機上網軟件的時候,手機還不能上網……
經過30年發展,成為國內軟件領域的“領頭羊”。
東軟集團覆蓋了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企業數字化轉型、國際軟件服務等眾多領域。有2萬名員工,分、子公司及研發服務網絡遍布近100個城市。目前合并財務報表的子公司有75家。
2022年上半年,東軟集團實現營收33.8億元,同比增長5.4%;凈利潤8302.92萬元,同比增長13.93%。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凈資產為97.65億元,資產負債率為49.6%。
醫療健康及社會保障雖然只是東軟集團第三大收入來源,但是它卻是增速最快、毛利率最高的業務板塊。2022年上半年營收5.5億元,同比增長14.5%,毛利率47.9%。
IDC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醫療保障信息系統解決方案(應用軟件與服務)為18.8億元,其中東軟集團份額占比27.9%,共為超7億人群和5000萬參保單位提供醫保信息化服務。
東軟集團還支撐了全國600余家三級醫院,2700多家醫療機構,5000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運行。
除了醫療健康之外,東軟集團還聲稱自己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涉及全球數萬家大中型客戶,體現在智慧城市、智能汽車互聯、企業數字化轉型等諸多領域。
另外,覆蓋14億人的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統,覆蓋1.58億市場主體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21個城市軌道交通集團近2700公里軌道運營管理,背后也都有東軟集團的身影。
或許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在不經意間用到東軟集團開發的軟件。
-3-
分拆出來的東軟系資本帝國
這家與很多中國人都可能息息相關,掌握海量數據的公司,其實并無實際控制人。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作為其第二大股東。?
東軟集團的創立者和靈魂人物是現年67歲的劉積仁。他也被業內稱為“軟件教父”。他是中國首個計算機應用博士,33歲便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
1991年,劉積仁在東北大學計算機系網絡工程研究室,帶著兩位同仁,3臺286電腦,3萬元科研經費,在爭議聲中下海。
背靠日系資本,劉積仁成為沈陽東工阿爾派音軟件研究所和東北工學院開放軟件系統開發公司的負責人,這兩家企業便是東軟集團的前身。
1993年,劉積仁力促兩家公司合并,通過股份制改造,吸收外部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的“新東軟”。
此后,劉積仁又帶領東軟多次轉型。1997年至2000年的“數字圈地”;2001年至2008年間,加速全球化,大力拓展外包業務,海外市場收入占比從0提升至33%;2009年-2010年,全面進軍健康管理領域……
東軟的發展,以2011年為界,之前以“合并”為主,之后是“分拆”。
2011年以前,收購東北大學影像中心進軍醫療板塊,東軟集團與東軟股份合并,將教育板塊并入上市公司。在此過程中,東軟的員工持股平臺賺得第一桶金。
2011年之后,東軟則出售東軟教育,拆分東軟醫療(源于東北大學影像中心的CT設備)、東軟熙康(云醫院板塊的運營主體)和東軟望海(主營業務為醫療信息化)。
2014年,東軟通過受讓老股和增資的方式,獲得弘毅投資、高盛、加拿大養老基金等機構融資。直至將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拆分出去。
2020年9月,東軟教育(9616.HK)在香港上市。東軟控股通過受讓東軟教育控股權,并力促后者獨立上市而賺得盆滿缽滿。
自2020年以來,“疫情產業”開始發酵。東軟熙康和東軟醫療也計劃赴港上市。
今年2月,東軟熙康再次遞交上市申請,而東軟醫療在9月1日剛遞交第三次上市申請。國內最大醫院ERP軟件供應商望海康信也處于上市輔導中。
通過不斷引戰、增資擴股、分拆上市等資本運作,東軟集團過去10年間實現爆發式增長,在此過程中,東軟控股和員工持股平臺也賺得盆滿缽溢。但作為“孵化器”的上市公司,似乎并無太多獲益。?
在分拆大健康板塊的過程中,東軟集團還通過無實際控制人的認定,規避了證監會分拆上市的要求。
如果這些分拆出來的公司成功上市,包括東軟控股在內的股東將獲得巨額收益。一旦無法上市,上市公司可能要面臨回購股份或負債的風險。
自2015年至今,東軟集團股價從每股30多元一路低走。截至9月5日,東軟集團市值133.87億元,股價10.78元/股。?
劉積仁喜歡用“貓有九條命”來形容東軟每5年就換一個活法。“東軟系”企業悉數上市后,將成就東軟集團更廣闊的資本版圖。
然而,眼下憑“實力”撤下熱搜后,技術水平還是有必要再提升一番。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