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也是企業的“生命線”。科技型企業更是直接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順利實施。
近日,創頭條獲悉,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與重點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火炬中心正式公布了創新積分500企業,這500家企業是通過“企業創新積分制”,對首批13家試點國家高新區2.23萬家積分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量化評價而來,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流向優秀科技企業。
長期以來,科技創新與金融市場之間聯通不暢帶來的問題困擾著各級政府、廣大中小企業以及一二級市場的眾多機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勝光對創頭條表示:“目前我國促進中小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社會認知、資源條件和政策工具等并不匱乏,之所以效果不夠顯著有多方面原因,其中發生在中小科技企業與外部支持力量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情境不透明是重要制約,這就經常會導致外部的支持性政策、資源、舉措等的低效或錯配。”
科技部火炬中心通過推動“企業創新積分制”這一工具,有望打通科技創新與金融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最終實現“一步活則步步活,一處通則處處通”的良好局面。
此外,創頭條還獲悉,科技部火炬中心已把“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由13個國家級高新區擴展到59個,新增天津濱海高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等46個國家級高新區。?
01?從首批2.23萬家企業中選出500個樣本
近年來,國家致力于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然而,在科技企業和金融資本之間,仍有一些無形的鴻溝難以逾越。
一方面科技型企業不知道自己“能融多少錢”,另一方面資金市場不知道它“能值多少錢”。盡管各級政府已經不斷地使出渾身解數,但是“融資難”和“投資難”在現實中長期共存。
2020年7月1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要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發展活力。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支持企業創新的重大決策,加快推動適應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的政策創新,科技部火炬中心于2020年12月在杭州高新區、廣州高新區等13家國家高新區啟動了“企業創新積分制”首輪試點,用積分為科技型企業創新畫像。
“企業創新積分制”作為科技金融新型政策工具,以企業創新能力量化評價為抓手,建立了一座科技和金融融通互信的橋梁,通過企業創新積分精準識別和有效發現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企業,主動為積分企業增信授信,引導技術、資本、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向企業集聚,充分激發微觀主體創新活力,助力科技企業快速成長。
據了解,試點高新區通過設置20項核心積分指標,反映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
核心指標共分三類:第一類是技術創新指標,包括研發投入強度、技術合同成交額等6項;第二類是成長經營指標,包括高新技術產品收入占比、營收增長率等6項;第三類是輔助指標,包括企業承擔科技計劃項目、獲得科技獎勵等8項。
試點高新區還可結合地方實際,在20項核心指標的基礎上,自主完善并擴充形成地方積分指標,進一步提升創新積分指標評價精準度,主動識別和精準發現更多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企業。
對此,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勝光告訴創頭條:“‘企業創新積分制’以量化方式反映中小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程度,也通過積分的高低客觀反映不同企業之間的創新發展差距,這會極大方便政府的精準施策,也會極大促進金融機構、投資資本和市場力量等的精準發力。”
以杭州高新區為例,它是率先啟動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的國家高新區。杭州高新區以企業營業收入規模為標準,將企業劃分為“種子期—苗木期—成長期—壯大期—成熟期”五個發展階段,全面量化評價企業創新能力,構建企業創新畫像。根據企業創新畫像一鍵進入高企、瞪羚、獨角獸等相應階段企業培育庫,助力企業精準匹配政策紅利。
試點工作實施以來,高新區政府通過積分精準識別和有效發現研發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初創企業,主動為積分企業增信授信,切實引導技術、資本、人才、公共服務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截至2021年底,13家首批試點高新區內共有2.23萬家企業主動參與企業創新積分制,其中初創期企業5647家(成立5年以內)、成長期企業7323家(成立5-10年)、成熟期企業9294家(成立10年以上),初創期企業占比達25.3%,較好地實現了對早期科技企業的覆蓋,起到了對初創企業的價值發現作用。
為更加充分發揮企業創新積分的政策工具作用,打造積分企業標桿,積極營造“比研發、爭創新”的社會氛圍,火炬中心還公布了創新積分500企業。
據創頭條了解,這500家企業中有高新技術企業424家,占比84.8%;科技型中小企業325家,占比65%。。這500家企業以2.2%的積分企業總數占比,貢獻了2.23萬家積分企業中,總研發投入的29%(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1860億元),總營業收入的20.8%,高新技術產品總收入的28.6%,PCT專利申請總量的41.1%,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29.4%。它們當年累計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總數的42.3%,承擔建設各類省級以上研發或創新平臺總數的58.4%,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總數的89.1%。
2022年,科技部火炬中心進一步擴大了“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將天津濱海高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等46個國家高新區納入第二批試點工作中。參與試點的國家級高新區增至59個。?
02?有望打通科技、金融“最后一公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資本是最大推動力。企業有多大成長潛力、多少創新能力,就能相應獲得多少支持。
科技型企業對市場更加敏感,對資金需求更加迫切。研發資金到位,科技企業可以搶先一步占領市場。相反,如果融資無法按時到位,企業極有可能失去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
對此,六棱鏡(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耿德強對創頭條表示:“當前國家大力引導資本助力科技創新,但傳統金融機構對于科技企業的投融資一直存在找不到優質項目、看不懂企業科技含量、難以把控技術關聯風險等三大痛點問題。”
通過撬動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本精準支持科技型企業,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進而加速科技企業發展成長,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是“企業創新積分制”的另一個重要初衷。
銀行在進行信貸資金投放時,已經有其成熟的風險定價模型和處理方式,最常見的即是資產抵押。
然而,現實卻是科技型企業固定資產占比較低,可供抵押的財產有限。通常情況下,他們會把希望寄托在知識產權、國家專利等無形資產上。
由于市場上對于無形資產抵押的實際操作尚處于摸索階段,知識產權交易相關市場也還不成熟,知識產權的變現和處置并不容易。有的知識產權甚至無法進行變現,只能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貶值。
資產抵押這類信貸投放的常規“套路”跟科技型企業的這種評價體系不兼容,最終導致巨量的信貸資金和市場需求之間擦肩而過,互相找不著北。
化解市場上的“融資難”和“投資難”矛盾,需要引入政府參與的合力。而“企業創新積分制”的試點及推廣,有望助力打通科技、金融“最后一公里”。
耿德強告訴創頭條:“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創新積分制工作融合運用政府數據與互聯網公開數據,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為科技企業畫像,科學評價科技企業的創新實力與發展潛力,為金融機構開展科技金融業務提供了精準的信息索引與授信決策依據,有效解決了輕資產且現金流緊張的早期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創頭條獲悉,2021年,在首輪試點過程中,依據“企業創新積分制”,13家高新區已累計為2.23萬家積分企業提供財政資金支持達56.3億元。
此外,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推動下,試點高新區還與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20余家金融機構合作設立了“企業創新積分貸”等30余項專項金融產品,根據創新積分對科技企業進行無抵押信用貸款,2021年為積分企業累計提供貸款授信和創業投資達289.8億元。
積分企業只要在創新積分平臺上點擊“金融服務”,即可獲知貸款授信額度,積分越高、授信越高,在線辦理科技貸款,切實起到了“小積分、大應用”“四兩撥千斤”的政策帶動效應,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科技型企業作為最具活力、最具潛力、最具成長性的創新群體,已成為我國在經濟轉型階段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載體。他們之中不少企業掌握了行業核心技術,甚至可以在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挑大梁”。
通過企業創新積分量化評價結果,高新區政府可以通過這些表外數據為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增信,從而更加有效地撬動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本精準支持潛力企業,進而加速科技企業發展成長,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03?金融、創投機構將有據可依
對于投資科技型企業,更加市場化的創投機構也面臨困境。
以前機構做投資往往都能找到成熟的“對標”公司,在國外市場都能找到參照物,阿里、騰訊、京東等概莫能外。盡管更多的項目都還只是模式創新,但是創投市場吃這一套,并且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募、投、管、退”機制。
然而,創投市場的“卷”也毫不例外。在由數千家投資機構組成的中國創投市場上,每年投資能過5次的機構不到200家。并且絕大多數資金還是一窩蜂地砸向少數幾家標的公司。
隨著市場的發展,原有“老辦法”又遇到了“新問題”。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投資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便是創投界的“老司機”也免不了撓頭,“不知道怎么做投資了”。
恰好,官方組織開展“企業創新積分制”工作以后,各地高新區政府就能對園區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量化評價,準確掌握每家企業可以享受哪些優惠政策、還需要在哪些方面補短板,進而更有力的為科技型企業服務。
同時,通過創新積分制挖掘的表外數據也將實實在在地為科技型企業增信。優質的科技型企業有了增信之后,也更容易獲得融資。這也將為打通科技與金融貢獻良多。
而對于銀行或投資機構來說,它們也可以登入系統調取企業的創新積分數據,作為其貸款授信或創業投資的參考依據。
企業創新積分制的實施,將更好的促進企業創新發展,激活資本市場。
中小企業是資本市場的活水,尤其是科技型企業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科技型企業信息庫的企業數量已達32.8萬家。
按照科技部規劃,到“十四五”末,我國將形成支持科技型企業研發的制度體系,營造全社會支持研發的環境氛圍,科技型企業數量新增20萬家。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各個層次錯位發展、相互促進。隨著科技型企業不斷擴容,勢必將為北交所、深交所、上交所提供更多的上市“后備軍”。?
04?定向培育上市“后備軍”
2021年9月,北交所的設立給了創新型、科技型中小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一個新選擇。
與此同時,國家級、省級、市(區)級對創新型、科技型中小企業不遺余力地培育也為各大交易所市場源源不斷地提供了上市“后備軍”。
如此一來,這就打通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金融資本市場的通道,尤其是最終打通了二者之間的“最后一公里”。
創頭條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各路資金已相繼涌入創新型、科技型的“硬科技”企業。眾多中小企業反饋在一級市場的融資也更容易,主動前來接觸的投資機構越來越多;在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市場也有更多樣化的產品可供選擇,利息低、審批快、額度高;各級政府的財稅補貼資金也越來越多。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勝光就對創頭條表示,“隨著‘企業創新積分制’更大范圍推廣和采用,積分企業與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和國民經濟統計等的聯系和共享機制建立也會越來越廣泛。”
由于科技型企業數量眾多,在所處發展階段、業務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在行業特征、企業管理、發展潛力等方面也有較大差別。
如果通過“企業創新積分制”建立優秀科技型企業的選拔機制,同時對這些優秀的企業進一步分層分級,分別對應國內多層次的金融資本市場。
這將不僅有利于銀行、投資機構更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提供融資,也將有利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
中國郵儲銀行相關負責人就認為,“企業創新積分制”有效解決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可幫助金融機構發現企業價值,精準引導信貸資金支持初創期發展。據介紹,中國郵儲銀行已基于“企業創新積分”數據積極創設“創新積分貸”,“扶早”、“扶小”,大力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各地高新區政府也可以在人才扶持、資金扶持等維度上進行差異化安排,以促進科技型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企業創新積分制作為一項支持企業創新的新型工具,不僅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也拓寬了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渠道,更幫助市場上眾多機構完善了定價模型。
由此,勢必更加容易形成“一步活則步步活,一處通則處處通”的科技型企業發展局面。
創頭條獲悉,下一步科技部火炬中心將進一步完善創新積分制各項指標,更精準地識別和發現優秀的科技型企業,擴大政策覆蓋面。同時,火炬中心將根據科技部工作部署,依據創新積分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分類分層分級管理,在高新技術企業中遴選設置“潛力層”“精選層”創新積分企業,形成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梯度,進一步調動金融資本市場的眾多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不斷做大創新資本,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通過加強銀行金融機構在職責范圍內更好地支持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全面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并為金融機構實施再貸款提供參考依據,助力再貸款政策精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提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信心,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更大貢獻。
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務院參事劉怡對創頭條表示:“未來,可在進一步加強企業創新分類評估的基礎上,結合政府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持續完善和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全面反映企業創新能力、創新潛力及社會經濟效益。”
如此,“企業創新積分制”將成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時間內科技創新的重要促進手段,將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招妙棋。
(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