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袁國寶
房地產行業多年埋下的禍根,在政策調控下一觸即發,多家房企困于債務,接連暴雷。房地產將迎來一波大洗牌,就如一場地產版“魷魚游戲”:地產玩家們為了“活下去”,垂死掙扎、力挽狂瀾。但沒人知道他們會跌倒在哪一關、誰又能“通關”制勝。當下的每一關,都關乎生死!
對于房地產,本文將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接二連三陷入債務危機的房企,如何自救?
2、這些年地產“走得太快”,埋下了哪些隱患?
3、二手樓市及中介行業如何活下去?
4、房地產行業的未來有哪些趨勢?
最近的韓劇《魷魚游戲》能有多火爆?直接穩坐Netflix TV show世界榜播放量第一。
雖然只有9集劇情,但是很多觀眾一口氣追完后,由衷的拍手叫好,直呼過癮。
《魷魚游戲》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內火起來,是因為它戳到了很多真實的現實問題,以及一些經濟現象、社會現象,甚至是階級矛盾,更是一場對資本主義的大批判和討伐。
它究竟講了什么呢?看似就是“一場游戲”,不過它是一場殘酷的關乎生死的游戲。
一二三木頭人、椪糖、拔河比賽、玩彈珠、過玻璃橋、魷魚游戲,這些源于童年記憶中的和玩伴們玩耍的游戲,在劇中被蒙上了一層與“美好”背道而馳的殘忍屬性。
既然是游戲,那么就有規則、有輸贏、有淘汰,為了活下去,人性的弱點也暴露得一覽無余,因為參與者之間本質上就是競爭的關系。
想要在游戲中不出局,就一定會有廝殺、有算計,各方也會有立場和陣營,資本金錢的力量,讓參與者的丑惡面終將原形畢露。
未知、恐懼、迷茫、僥幸、斗智、金錢……
其實,關于一場國內樓市版的魷魚游戲,也才剛剛開始……
這部《魷魚游戲》像極了最近頻頻震蕩的房地產行業。
劇中講述的是456位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去參加一場可怕的生死游戲,勝者可獲得高達456億元韓元(人民幣2.5億)的獎勵,而失敗者則是以生命為代價,進而層層篩選出最終勝利者。
而這些高額的獎勵,來源于劇中一群戴著動物面具的觀賞嘉賓,他們是這場游戲的操控者和觀賞者。其實導演是暗指全球各地的資本力量,這些年資本運作而暴富的例子已是常態,相信大家已是見怪不怪。
在劇中,玩家們中的老弱病殘的會死,輕敵的會死,不遵守規則的會死,甚至有競爭者相互殘殺。沒辦法,一切都只為了能“活下去”!像極了最近房地產暴雷的房企“玩家”。
只不過現實生活中,房企的角色或許更為復雜,當下他們的確是令人同情的逃命“參賽者”,但是曾經他們更是決定房地產行業“怎么玩法”的“面具人”,而拿著血汗錢買房的大眾才是“被宰割的魚肉”。
如今的局面,暴雷的房企更像是被更強的資本和輿論所反噬。
房企的債務危機會使其信譽度被輿論嚴重影響,各方“討債”聲音也就會愈演愈烈。
負債累累之下,暴雷房的在建樓盤也就跟著“搖搖欲墜”,甚至影響到大部分項目停工,掀起了一波停工潮。
房企一旦困于融資,新的資金又難以注入,導致后續一系列工作難以進展。
加上地產盈利本身就是高杠桿模式,因此很容易引發資金鏈危機。
富力、華夏幸福、泰禾集團、藍光發展、新力控股、花樣年等多家房地產開發商,接二連三翻車,均陷入不同程度債務危機,這其中不乏昔日輝煌的百強房企。
這里例舉的這些房企還只是“冰山一角”,網傳2021年將是國內地產公司大洗牌的一年。
頭部房企富力地產,同樣陷入了債務危機,被行業戲稱住進了“ICU”。
其實早在2019年,富力的資金危機便初露破綻,而后來的疫情爆發與“三道紅線”加重了債務壓力。
導致如今富力的三條紅線全踩,但是融資難上加難、樓盤也不好賣的趨勢下,富力的資金危機或將持續下去。
作為“房地產前十強”的河北龍頭房企華夏幸福,在今年3月資金鏈就開始斷裂。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9月份,華夏幸福的違約債務本息高達878.99億元,債務壓頂下,其賬面基本上無可自由動用的資金。
號稱“西南地產一哥”的藍光,目前多地項目大面積停工,整體銷售放緩。據藍光2021半年報,賬面可支配資金僅為3億。
最近新加入的暴雷房企還有新力控股和花樣年集團。
新力控股這邊,現在也是危機四伏。流動性出現問題,境內債務危機還引發了境外債權人的行動。市場上稱集團總部員工已經開始全員降薪,試圖通過售賣項目及物業資產來補救。
國慶節期間,花樣年也躺進上這場激烈游戲的名單中。
10月4日,花樣年控股對外稱,花樣年針對2021年10月4日到期的、余額為2.06億美元的美元債未能按時償還,出現債務違約。
沒想到花樣年也出現了債務違約,著實讓很多投資人措手不及。
雖然花樣年對外稱“絕不躺平”,早日解決資金風險,走出流動性困境。
但是一系列房地產接連暴雷后,投資者們對房地產行業的信心差不多已經要“到底”了,形勢不容樂觀!
于是地產玩家們也在力挽狂瀾,試圖以新債還舊債,更是抓緊變賣各地房子回款。特別是國慶將期間,一些樓市的降價新聞之夸張,極具“戲劇性”。
比如網傳的泰安肥城吾悅華府,趁著國慶打了個“骨折”促銷,單價從6800元/平的直降到4800元/ 平,妥妥的跌了2000元!將近20萬的總價浮動!有網友甚至戲稱“真是一招拉回解放前”。
而老業主不干了,紛紛維權,到最后還是相關部門出面,勒令開發商停止活動才得以平息眾怒,還一并下發了嚴禁開發商惡意降價的規定。
其他各地雖沒有泰安這家開發商這么夸張,但是此類營銷動作是少不了的,全國普降。
而之前屢上熱搜的恒大,因為資金鏈緊張和債務危機被大家廣泛關注。近來也或將迎來“轉機”,讓業主們看到了一絲曙光:10月15日,在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回應恒大債務風險問題。
其中,非常關鍵的信息,就是“金融部門將配合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和地方政府,做好項目復工的金融支持。”
“央媽”終于站出來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這或許足夠讓恒大以及買了恒大房子的業主們熱淚盈眶,按期保質交房在很大程度上應該能夠實現。
恒大問題,似乎是著陸了,算是度過了危機的一小步。也給整個房地產行業能夠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帶來了正面影響。
一切,都為了生存,只有“活著”才有希望扭轉局面。
猶如《魷魚游戲》中的劇情,房地產的“參賽者”只要入局便有競爭,而競爭就定會有輸贏。
也就不會顧全所有參賽者的利益,甚至,會如劇中一樣被“當場暴斃”,有人付出代價是在所難免的。
政策,或許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疫情之后,經濟也不太景氣,但是房價趨勢仍舊蹭蹭的往上漲,引得政策出臺。
今年國家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之多,包括限購限貸、限拿土地、學區房政策、二手房政策、制約房地產的“三條紅線”等等。
政策趨勢有變,于是房地產迎來一波大洗牌,眾多房企資金鏈暴雷,引發行業信任危機。昔日風光的地產頭部企業們,也紛紛遭遇至暗時刻,困于債務危機。
特別是近半年頻頻暴雷,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得說到令房地產玩家們瑟瑟發抖的“三條紅線”。
那什么是“三條紅線”?“三條紅線”是2020年,央行和住建在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檢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劃下來的。
“三條紅線”:
根據觸線情況把房企劃分成四個檔:
“三條紅線”之下,其實最遭殃的還是那些高負債式擴張型房企,“高杠桿”弊病系統性爆發。多年埋下的禍根,在政策調控下一觸即發。
如今的局面,很難單方面的歸結于政策調控、或是行業競爭,更不是哪個企業經營不當。這是房地產行業這些年“步子”邁得太快,現在應該進入新時代下另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了。
這“三條紅線”的出臺,實質上是想讓房地產行業回歸理性發展,但是即使是頭部房企,也是尚且需要時間來調整步調的,不過輿論讓各方都人心惶惶,進一步導致部分房企融資困局。
那些利用高杠桿而得以快速擴張的房企,逐漸形成“舊債還不起,新的資金也融不到”的局面,像“接力賽”般紛紛陷入債務危機。
早年房地產處于快速發展期,很多房企就慣用高風險的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模式,然后其業務順勢在全國迅速擴張。
然而早在2019年的7月30日政治局會議開始,房地產的風向其實已經足夠明確: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房住不炒”的政策風向已來,但是部分房企卻還留有些許僥幸心理,繼續“闊步”拓張,冥冥之中,才加速導致了今日房企接二連三暴雷的局面。
房地產一直以來都是高負債經營的行業,“三條紅線”一降臨,直接改變了行業的游戲規則。
在未來,房地產的融資規則會更加簡單透明,資金來源、融資規模、多少倍杠桿,將會一目了然,讓樓市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在多重政策的效應下,二手樓市也維持成交量低迷的行情。
拿深圳為例,據央視新聞報道,擁有大量優質教學資源的深圳福田百花片區,曾經一直都是熱門的學區房片區。而目前這里不少的二手房成交價,已降了數百萬元。
被采訪的中介人員稱:“核電花園的一個房子,之前賣得最貴的時候賣過1700多萬元,然后上次成交是1100多萬元,降了600萬元。”
調控政策不斷升級,不僅二手房市場成交低迷,也導致了中介行業關店成潮,裁員不斷。
就連頭部的中介品牌也對接下來的業績持悲觀態度,大大小小的不知名中介店,生存條件更是被逼到墻角,難開單維持營業,二手樓市整體來說可謂一片蕭瑟。
曾經,房地產中介隨著房地產行業也迅速崛起,很多從業者聲稱可以“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中介年薪百萬不是夢”,被廣為流傳。
過去的中介市場可謂是“草莽時代”,誰搶占的市場大、誰壟斷的信息多,誰就能“依靠片區稱王”,賺取的更像是“撮合費”。靠搞好社區關系,都能有不菲的收入。
于是眾多中介門店殺入市場想分一杯羹,夫妻店、品牌店、平臺類,一波接一波的萌生,進入門檻低,導致中介行業野蠻生長,從業人員的服務能力也參差不齊。
也就進而埋下了很多“隱患”,二手房交易市場的深處,假房源泛濫 、維權成本高、 傭金不透明,每個“隱患”都像是一顆地雷,這些年也頻發相關的糾紛案例。
加上區域分割嚴重,難統一標準化服務,因此行業比較分散。據前瞻網數據顯示,中國房地產中介市場50%以上交易額是由70%的小微中介來完成的,競爭異常激烈。
二手樓房市場也像一個“小型社會”版魷魚游戲,吃虧的卻是千千萬萬的“賣房者”與“買房者”,黑心中介劃“地”搶占圈子,然后開始瘋狂競爭,弱肉強食,相互蠶食。
如今房地產開始進入存量時期,競爭異常殘酷,或許將會淘汰一大批競爭者。
中介行業躺賺的“草莽時代”即將結束,以后靠的是精細化運營,更優質的服務,而不是僅僅靠“壟斷信息”來賺差價。
如此中介行業才能回歸服務本質,更優質的中介門店才能活下來。
對于購房者或投資者來說,不管是新開發的樓盤,還是二手房,都要擦亮雙眼緊跟國家政策,不要被“營銷噱頭”蒙蔽雙眼,也不要被輿論帶節奏過于悲觀。
房產市場終將會回歸行業本質,這是時代發展迭代下不可阻擋的“巨輪”。
房地產“瘋狂掘金”的時代已經過去,而諸如“三條紅線”的一系列政策,是對房企的一次重大考驗:
部分房企由于底子打得不牢實,走得太快,甚至高負債擴張,自然也就容易陷入暴雷危機;
但是政策卻不是“一桿子全打盡”,對于財務“穩健型”的房企,相關政策或許反而是機遇,是“商機”。
在未來,房企之間的競爭主要是融資成本的比拼,無論民企、國企央企,在這場暴風雨后能“活下來”的,定是融資成本低的房產企業。
比如大部分的央企地產企業,在本次“三條紅線”之下就明顯的屬于“穩健型”房企,擁有國家信用背書,相對低的融資成本,極有可能會在這次行業洗刷中脫穎而出,并在未來受益。
中海、招商蛇口、華潤置地、金茂和保利這些地產央企,均位居地產行業財務優秀榜單。三道紅線基本都沒踩線,均為綠檔。五家企業的凈負債率均低于60%。
以保利地產為例,由于近年恒大遭受重創,這也直接的利于保利的房產業務發展。
保利的銷售額大概率能在今年超過恒大,曾經的地產霸主“恒碧萬融”四強格局,被打破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同時這里也要提醒購房者們,在購新房時不僅要看“三條紅線”的各項指標,房企的債務利息率更是要清晰明了,包括一些龍頭房企在內,疏忽不得。大體來看,選擇央企、國企風險系數相對更低,民企的話三檔綠線是底線。
如今這個時期,對于房企來說,“活著”最重要,而對于購房者來說,“安全”比一切都重要。
房地產民企接二連三的暴雷,使大家對民企不得不憂心忡忡,這也順勢襯托了國企的穩健,因為國企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融資成本低。
未來無論是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供應方、買房人,都會更傾向于選擇國慶央企房地產合作。
目前很多一二線城市的供地情況,這個趨勢已經凸顯:
據相關數據報道,“在青島,金茂、中鐵建、萬科、保利等國企摘地。其中,萬科聯合體斬獲3宗地,中鐵建競得2宗地,保利&每日置業聯合體收獲2宗地。
在廈門,本地國企建發以成交金額101億元排名第一,中海以62億元排在第二,保利以50億元排在第三。
在福州,保利以17.13億元排在拿地金額首位,福州建工以16.16億元排在第二。
此后,一級土地整理大概率會由國央央企接手。未來的樓市開發,國企央企的參與度將越來越深。
南京、廣州、北京已經陸續提出共有產權房,三四線城市的相關政策或許也將趕上。
共有產權房相對于商品房而言,價格會相對低一些。和公租房類似,都是住房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滿足剛需無房群體住房需求的有力措施。
但是共有產權房也有明顯的弊端,首先申請和購買肯定是有名額限制的,需要符合申請共有產權房的條件。而且進行二次銷售的話,也是有諸多限制的。
因為共有產權住房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房住不炒”,以及解決剛需居住本質。
關于房地產稅征收的消息,行業內一直是眾說紛紜。
房地產稅肯定要收,而且來臨的日子不會太遠,只是具體政策還沒有落地。
從官方政策的目的來說,房地產稅的定位是“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也就是調節高收入、促進共同富裕。
之前暴雷的一系列企業,在深陷債務危機后,垂死掙扎吶喊著“絕不躺平”,努力解決債務危機。
房地產的玩家們,試圖要在游戲時間內抵達終點(三道紅線達標最后期限:2023年6月30日)。
這場暴風雨來得如此措手不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下深淵或破產。
但是通關又談何容易?每一關都可能關乎生死,融資關、負債關、拿地關、城市關,明天很美好,但很多人可能死在前一天晚上,沒有人知道他們會跌倒在哪一關。
“時代的車輪”在清理瘋狂掘金的戰場后,定將有“通關”制勝的玩家們。
但是,在活下來后,希望也能認真的思考一個問題:作為房地產企業,既然想進入這個賽道成為“玩家”,瘋狂掘金、資本運作之外,能為社會帶來什么價值和意義,或許才能穩步走得更遠。
其他行業及企業,亦是如此。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