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首屆“創孵沙龍”在北京創業大廈韻網成功舉辦,活動主題為“面向十四五的創業孵化”。共有來自政府、行業組織、孵化器、園區、投資機構、企業和媒體的60多位嘉賓參加了此次活動。

嘉賓分享前,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理事長、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韻網董事長顏振軍博士做了歡迎致辭,隨后在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閆芳的主持下,嘉賓做了分享。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張景安首先做了“創新驅動發展,攜手共創未來”的主題分享。
他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得益于創新,而創業孵化在創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圍內,中國孵化行業規模最大。疫情催生了孵化行業的新賽道、新場景、新生態圈,孵化人要充分利用中國的市場優勢、制度優勢、開放優勢,打造創新升級版,抓住創業孵化發展的新機遇,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孵化的力量。他同時指出,創業孵化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努力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幫助其解決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等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同時孵化器事業要支持中國制造,幫助企業進行智能化、數字化轉型。他表示,對創孵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北京市政府原副秘書長朱炎講到了中國早年的孵化器有三大特色: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占主導地位;服務方式主要為企業提供“空間載體”;政府的政策供給和改革不到位的問題在多年的發展中已有了重大的改變。但未來孵化器想持續發展,還需要解決三件重要事情。首先,由于中國孵化器政府占據的比例大,政府應持續提供并出臺新的政策供給,去協同撬動那些市場難捕捉、投資周期長的事業,而不是沿襲老一套的幫扶政策。政策應該增強針對性,多關注雙創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更應該增強對硬科技創新創業的支持;其次,要強化資本的支撐作用,在資金端搜索資金匹配的良好機制,讓錢匹配到更合理的創孵環節當中。最后,要注重孵化器孵化手段的創新。此前傳統的孵化器主要孵化手段是為企業提供場地等,未來還應提供更好的“網絡社會體系”。中國擁有強大的市場,接下來的發展我們要重點關注內循環、數字化和碳中和,如何應對生產力的根本性變革是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我們應積極解決的重大課題。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劉暉認為,創孵沙龍這樣的活動十分必要,應當持續地辦下去。他通過三個小故事,向大家分享了近期他對孵化服務模式的思考。一是專業。真正圍繞最擅長的領域,才能組織資源,把服務做到極致。 例如,一個位于休斯敦醫學城旁邊的長期做醫療器械創業孵化的孵化器,周邊有很多醫學院、研究院。孵化器的團隊都是原來在各個公司做醫療器械的,有人做策劃、有人做設計、有人做產品開發、有人做打樣。創業者帶著創業的想法過來,孵化器會提供后續一系列服務。二是把活做細。孵化器圍繞硬科技幫企業從小做細做深,這樣做就會出效果,例如奇績創壇。三是政府服務的前端供給和后端供給同樣重要。政府給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市場應用的機會,會有意向不到的效果。
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發展司副司長陳宏生結合自己的工作,向大家分享了對十四五的幾點思考:一是十四五規劃把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孵化器在未來還有新的方向。二是支持龍頭企業成立創新聯合體。三是各個地方,各個城市建設創新型城市,需要建設創新高地,集聚創新中小型企業等創新要素,形成科創綜合體。
北航科技園董事長李軍談了兩點體會:一是聚焦。孵化器要聚焦重點領域的發展,大學、科學院所對促進創新發展源頭具有重要作用。二是把握數字孵化時代的到來,智能孵化將是未來的孵化的趨勢所在。
隨后,嘉賓繼續互相交流,思想碰撞,分析問題,找到共識,共尋行業、企業發展新路徑,直至深夜,意猶未盡。此外,此次活動開通了線上直播,上千位觀眾線上同步觀看。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由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北京市科技金融促進會、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創頭條、韻網(全球智能孵化網絡)承辦,由德山M-Lab生物醫藥孵化器協辦。
下期預告
“創孵沙龍”將在每月第四周的周五舉行,每期一個主題。下期舉辦時間為5月21日下午17:00-20:00。
本活動采取申請審核制,每期限邀50人,額滿為止。嘉賓報名后收到確認短信后為報名成功,現場需憑確認信息入場。參會人員為創業孵化機構(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留創園、大學科技園等)、大企業、投資機構、創業公司、專業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的主要負責人或高管,研發機構、大學的副高級以上人員及政府部門相關人員等。
活動為公益性質,接受社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