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第三個年頭后,曾一度被打上運動式標簽的“雙創”大業,正進入深水區。其核心標志:大企業尤其國有企業等真正有創新基礎、創業資源的實體已加入主戰場。
例如,國務院辦公廳剛剛公布的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名單中,長虹等21家國企和大企業赫然在列。
今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考察中央企業開展“雙創”成效展并主持召開座談會時指出,“雙創”不僅是小企業生存之路,也是大企業繁榮之道。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要通過“雙創”探索混合所有制發展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央企已搭建各類“雙創”平臺409個,用戶注冊數近204萬,極大地帶動了創業就業。
據創頭條(Ctoutiao.com)記者梳理,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很多國企已經在“雙創”領域進行了多元化的積極探索。
一是,通過合作或自建等方式參與眾創載體的建設。
依托自身的規模和資源優勢,參與眾創空間的建設已經成為了不少國有企業的選擇。
如2015年,中信國安集結自有資金及優勢資源,15億元巨額打造最具規模的國際化創客產業運營平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組建的中科創客學院,成為我國第一個由國立科研機構成立的創客學院。?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2月底,中央企業已搭建各類雙創平臺409個,比2015年增長66%,制定印發各類雙創制度145個,設立或參與創業投資基金67支。
二是,聚焦自身主業,構建產業生態圈。
例如,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圍繞集成電路主業,為以車輛為核心的車聯網、以機器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打造集集成電路芯片、集成電路應用和解決方案為一體的生態圈。
成立大唐創新港泛IC產業孵化平臺,為創業企業提供泛IC產業設計、測試開發、專家技術輔導、技術人才培訓等創業指導服務。
三是,體內孵化及體外孵化,幫助企業創新轉型。
相比起收購,企業親手“孵化”出的新業務、新項目與自身匹配度更高,因此企業也尤其青睞孵化與自身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相關的創業項目。
中國鋼研集團公司設立500萬元“青年創新基金”,重點支持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科技創新活動,孵化新技術;繼續投入不少于5000萬元的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建立常態化機制,支持創新成果轉化;利用大慧投資公司股權基金等,支持具備產業化和工程化的產業苗子。
中國電信集團旗下天翼創投歷經4年的發展,其基于內部員工的創業孵化項目已累計征集了1700個,其中175個項目成功入孵,18個項目實現公司化運作,對外投資總額近5000萬元。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沁新表示,“雙創”絕不僅僅是中小微企業的事,更是國有大企業轉型升級所必需的。
國有企業對雙創熱情較高,其好處也顯而易見。
一方面是化解過剩產能。企業通過“共享”的方式,建立開放平臺,把自己內部各類實驗室、實驗設備等資源,有條件向社會開放和共享,為小企業進入制造業降低門檻,并把他們的能力對接到大型企業當中。
另外,大企業可以利用其各地的閑置廠房,參股各類民營孵化器,在盤活閑置資產的同時為旗下的各類創業投資基金提供豐富的創業項目資源。
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探索企業轉崗分流的路徑。這就需要企業建立相適應的激勵機制,解決職工創業就業的難題。
例如,航天科工建立靈活的工作制度,實行“核心+彈性”工作時間制、工作地點彈性制,支持員工在崗創業,創業時間2年,特殊情況不超過3年;建立回崗保障制度,為企業員工自主創業、企業內部再創業掃清制度障礙。
2015年,李克強總理就曾指出,大企業發揮旗艦作用,形成千帆競發態勢,需要有眾多中小企業的配套服務,為大企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敏感的人已經嗅到,雙創的風向已從最早的扶持小微企業發展逐漸進入到了更深的層次,從草根創業、中小微等市場化創新主體向體制內創新,特別是在國有企業里迅速蔓延。
國有企業參與“雙創”,來自于自身轉型升級所必需。一方面有國家政策推動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有著推動產業發展的使命。
在技術儲備上,國有企業擁有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科研機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科研成果和關鍵技術儲備。在資金上,國有企業體量龐大,也容易獲取到更多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支持。在人才上,國企通過依托重點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培養和造就了一批能夠站在行業科技前沿的各類領軍人才。
可以說,“雙創”戰線上活躍著越來越多國有企業的身影。國有企業在“雙創”中所釋放的能量,已經遠遠大于中小微企業的影響。
雙創大幕開啟以來,因“大眾創業”、“大學生創業”的標簽,其遭受的質疑從未間斷。但這僅僅是雙創的一個方面而已,且越來越不成其為主流。
無論在資金、技術、經驗上,年輕人及大學生都有所欠缺,創業成功率不高、項目半途夭折的現象較為突出,只是“雙創”隊伍中的生力軍。
相對于大學生創業,中小企業是實施“雙創”的重要載體,在增加就業、促進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得不關注的現實是——生存關一直是眾多中小企業的難題。
有數據顯示,小微企業存活五年以上的不到7%,能撐過十年以上的企業不到2%。特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成本、門檻更低,但競爭也更激烈,成功率很低。
因此,相較于小微創業者的單打獨斗,國企以產業鏈、生態鏈的形式去做雙創,不僅確保了成功率,而且還能幫助企業自身完善生態鏈條。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力量,也理應在雙創大業中發揮更重大的作用。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目前國資監管系統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44.1萬億元,上繳稅費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5,增加值約占全國GDP的1/7,2016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有83家。
本文首發創頭條(Ctoutiao.com),作者:覃羽,聯系郵箱qinyu@ctoutiao.com,轉載請標明來源和原文鏈接;創頭條歡迎創投達人來稿,投稿郵箱:touga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