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同系資本所投的新三板項目平均收益率達到126%的好成績。
聚焦于智能制造、新材料、醫藥醫療這三個賽道的同系資本,在新三板已經布局了二十余家公司,投資總規模達到9億。
同系資本到底有什么投資秘訣?同系資本合伙人鄭薇薇告訴讀懂新三板研究員,他們靠的是三套模型。
第一個是經營模型,其中涉及到很多財務模型,統稱經營模型;第二個是現金流模型,簡單理解就是企業自主造血能力怎么樣;第三個模型是投資模型,就是什么價格投資,什么價格退出,未來是否會被稀釋,稀釋情況如何。
鄭薇薇還認為,Pre-IPO仍是很好的投資機會,他們要從Pre-IPO企業身上,賺到三部分錢。
以下為鄭薇薇口述。
一、聚焦工業4.0領域,在制造業升級中尋找機會?
未來5到10年,中國發展的兩個主要趨勢,一個是消費服務的升級,一個是制造業的升級。而同系資本就是聚焦于工業4.0領域,在制造業升級中尋找機會。
目前,我們專注于智能制造、新材料、醫藥醫療這三個賽道,希望在其中找到高增長的細分領域,找到優質企業去投資。
我們理解的細分領域就是那些真正高成長的領域。在智能制造領域,有三個動力推動企業高增長:下游有巨大的需求驅動、包括進口替代的需求和行業結構性調整驅動。
智能制造包括智能硬件和智能軟件,智能硬件主要指工業自動化的核心零部件,智能軟件是能夠做到優化工業生產管理的軟件,這個領域是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機會。
首先看進口替代帶來的機會,制造業里面有很多核心零部件,以前比較依賴進口,比如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這些核心零部件。那么,中國的一些企業能不能能生產替代進口的核心部件?這是我們所關心的。
其次從下游需求驅動來看,未來更多的生產都可以實現自動化,這對于一家生產自動化設備、生產流水線、應用于數控機床的刀具、材料等等,都將面臨下游驅動發展空間。
除了自動化生產外,新能源領域的下游需求驅動也很明顯,新能源汽車消費存在巨大的爆發需求,它所對應的市場就是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市場。從這方面來看,如果行業下游是一個很平穩的狀況,那或許就無法分享市場增量帶來的收益。
投資是投未來,做盈利預測時候更加依靠對行業的理解。跟7、8年前不太一樣的是,那時候投資的大部分項目就是簡單的擴產能,但現在很多行業已經產能過剩了,單純的擴產能不一定會帶來正向影響。所以就要考慮它的下游市場驅動因素,這要求投資機構對行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要強。
現在投資端都是有產業背景的人在做,因為他們對細分領域有著深刻理解。比如我們分管智能制造投資的負責人,是實業及投資復合背景,此前有過七年的芯片研發運營管理工作經驗,他對于智能制造領域的周期非常清楚,所以他對企業價值的判斷是客觀、犀利的,不是只看財務數據,而是看企業發展跟整個行業的周期是否吻合。
2015年投資安達科技,我們當時對行業重新做了梳理和研究,認為作為正極材料,磷酸鐵鋰仍比三元材料有價值,而安達科技作為磷酸鐵鋰的細分龍頭企業是有投資價值的,所以就投資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個項目為我們帶來了將近四倍的回報。
當然,投資中也會存在估值預期的問題。在我們投資安達科技的時候,它的價格已經比上一輪當年投資的價格高了3倍,但我們還是投了。我們認為估值是市場化的東西,金融市場不是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地上不可能有一百塊錢”,就是有一百塊錢早就被別人撿走了,這是一個道理。所以,投資本質上還是挖掘企業價值,權衡價值、價格和風險的關系。
二、如何篩選投資標的?你要靠這三個模型
對我們來說,新三板最大的意義在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篩選項目的平臺。過去做PE的時候,要找這些項目,必須去全國各地,靠大量的團隊去掃街。但現在不用了,新三板讓這些企業浮出了水面。
同時,新三板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理想的觀察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窗口。新三板這1萬多家企業,與我們投資領域相關的企業大概6000多家,我們基本都進行過研究,其中盡調了將近200家,但我們只投了20家。
我們投資項目的風格整體上偏嚴謹。拉出新三板企業年報,會發現很多企業掛牌之后收入增加特別明顯,伴隨收入增加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增加也比較明顯,這種情況就要深究了。因為這種財務指標突增,不是所有行業都有背后的商業邏輯做支持,所以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由,還原企業真實情況。
當然,不排除行業本身有爆發式增長,而企業確實是行業中的佼佼者。這種企業,就是我們要找到進而投資的,安達科技就是這樣的企業。
也就是說,雖然新三板為我們尋找項目提供了便利,但從研究、盡調項目角度來講,這個工作量并沒有減少,我們不可能只根據企業披露的公開信息就去投資,必須對企業、行業進行系統的研究。
在對企業開展盡調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外圍研究,就好比說我想追求你,我可能不會上來就約你吃飯,尤其是你身邊有很多追求者的時候。我需要把你身邊所有的閨蜜都了解清楚。這樣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基本了解七八成了,如果這時我仍舊對你感興趣,我就會邀請你出來吃飯,如果我了解發現你并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那我可能就不會進行盡調。
在盡調中,我們通常會對一個企業進行外部、內部兩方面的調整。實際上從外圍對企業進行研究比從內部研究要難得多,因為必須要聚焦整個產業鏈。比如研究鋰電池,那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所有的領域我們都必須了解清楚。這樣,我們就建立了一個框架,而不是摸黑去企業盡調。就像素描一樣,基本的框架比例、特征有了之后,再通過內部盡調具體刻畫。
我們的投資模型簡單來講是三個模型,第一個是經營模型,其中涉及到很多財務模型,統稱經營模型。第二個是現金流模型,簡單理解就是企業自主造血能力怎么樣。第三個模型是投資模型,就是什么價格投資,什么價格退出,未來是否會被稀釋,稀釋情況如何。
這是三套模型,每個模型里面還會嵌套十幾個小模型,但是它們的關系是層層遞進的。
三、Pre-IPO是很好的投資機會,應該賺三部分收益?
我認為Pre-IPO是很好的投資機會,我們也準備發一只專門投資Pre-IPO企業的基金。但我們做Pre-IPO投資,一定不是投機的做法。
現在Pre-IPO投資很熱門,但市場上很多人把IPO的故事講爛了,大家覺得Pre-IPO就是在企業上市之前投資,上市后退出,賺取一二級市場差價,從結果來看沒錯,但這是純投機的行為。
我們會以價值投資為主,聚焦現有投資領域進行Pre-IPO投資。其實這是兩個維度,縱向維度是行業、價值維度,橫向維度是時間,代表企業的發展周期,發展早期叫VC投資,中后期叫PE投資,快上市的叫Pre-IPO投資。
對于我們來講,要取這兩個維度的交集。也就是說,我們鉆研的領域本身有價值,且又到了Pre-IPO的節點,滿足這個交集才是我們要投的企業。
真正的Pre-IPO投資是一件非常有技術含量的事情,不是賺一二級市場差價,而是三部分收益。
第一部分,分享企業高增長帶來的收益。
什么叫高增長?如果企業每年增長20%,這意味著投資五年之后退出,就算不上市,也可以賺兩倍。既有IPO概念,同時也處在高增長行業中的有價值的企業,這兩個維度不能丟掉。
第二部分,分享一二級市場的差價收益。
這部分收益的技術含量體現在,并不是所有擬IPO企業都能闖關成功。現在證監會每周發審會的通過率在80%左右,如果所投企業IPO失敗那也賺不到所謂的差價收益了。而對企業IPO的判斷,本來就是投資機構的金剛鉆。
證監會現在每周審核十幾家擬IPO的公司,這些企業里有沒有你所研究領域的企業?證監會關注哪些問題?哪些企業被否,哪些沒有被否,原因是什么?還有你關注的行業里哪些企業在這周申報材料了,有沒有閱讀招股說明書?招股書里對這個市場格局的描繪和你了解的格局是否有偏差?以點帶面去了解行業,怎么做行研?就是這樣根據不斷浮出水面的企業去做行研。
第三部分,分享企業上市之后,由市值管理帶來的收益。
企業上市之后,為其做市值管理也是一份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現在的二級市場不會為簡單的市值管理而買單。投資人要真正幫助企業做并購、進行產業資源整合,讓企業發展更上一個臺階,這樣投資者才會買賬。
而且,投資機構在挑企業的同時企業也在挑選投資機構,從企業角度來講,如果他們愿意在條款和估值上有所傾斜,那是因為你有別人沒有的競爭優勢。比如,投資后是否能形成資源協同效應,是否能為企業帶來增值服務?能否幫助企業完成資本市場的再運作,掛牌、上市、并購等等。
所以這三部分的錢每一部分都不好賺,但還是要努力去做,只有你做到了,跟別的機構相比,你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對投資心存敬畏,且不斷研究與時俱進,是同系形成自己競爭優勢的方法。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3-05-22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用戶需求驅動,貝殼找到成長新邊界 》的文章
2023-05-22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阿里重新找回創業家精神》的文章
2023-05-17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多元投資配置趨勢下保險價值全面釋放,平安憑何領跑保險復蘇新浪潮?》的文章
2023-05-16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跑鞋中的頭等艙”扎根中國》的文章
2023-05-15 讀懂財經研究發布了 《現制茶飲告別直營時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