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少年Jump》(以下簡稱“《Jump》”)是一本由日本集英社發行的漫畫連載雜志。《Jump》于1968年7月創刊,為日本發 行量最高的連載漫畫雜志,并于1997年每期發行量達到最高紀錄——653萬冊。但在那之后,由于《灌籃高手》等廣受歡迎的漫畫的完結以及互聯網的崛起, 《Jump》的發行量迅速減少至200余萬冊。

戰后日本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文化產業的興盛,而創刊于1968年的《Jump》的發展 則幾乎是一部日本動漫產業的縮影。現在中國的年輕人談論的大部分日本動漫,例如《海賊王》、《火影忍者》、《灌籃高手》等耳熟能詳的作品,均是從 《Jump》上連載并受到廣泛關注的。用現在中國動漫行業的用語,這些作品可以被稱作“優質IP”,因為它們無一在滲透到動漫產業鏈的頂端后成為日本的國民級動漫IP。
2015年被業內人士稱為對中國動漫產業具有“拐點”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大圣歸來》等 動漫在票房和口碑上獲得雙豐收,互聯網、電商的介入又讓動漫產業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動漫IP產業鏈正在形成規模,2014年 我國動漫產業總產值已達到千億元級別,盡管這同日本、美國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但中國動漫的商業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程度都在迅速提升。尤其是近兩年,騰 訊、百度、阿里、樂視等許多互聯網企業都在積累自己的版權資源,簽約并培養大批自有作者,打造獨家內容,向整個產業鏈滲透,依靠包括動漫在內的優質IP在 “粉絲經濟”中獲得了豐厚回報。
在市場化和產業鏈形成方面,中國的動漫行業從業者和互聯網公司都做得非常專業,而中國的 動漫行業最缺的卻是“優質IP”,即使是《大圣歸來》這樣獲得良好口碑的動漫電影,也還是在嚼老梗。在面臨缺少優質IP的困境時,很多人會提及為什么日本 動漫行業會出現這么多有著世界級影響力的知名IP。前面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知名IP幾十年前就已經印刷在了《Jump》這本日本發行量最大的雜志上。
如果把動漫產業與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相比較的話,那么那些新興的文化載體(例如戲劇和電影等)可能會需要在這個國家的 傳統文化(經過時間沉淀的)中去尋找靈感。而在動漫行業,浮躁的受眾和短暫的時間很難沉淀出優秀的作品,但市場可以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篩選出這些優秀的作品。《Jump》雜志的發展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將作品交給市場篩選的過程。在這里我們回顧一下《Jump》雜志從創刊到成為日本發行量最大的雜志的歷程,希望能給中國的動漫從業者一些啟發。
創刊:海盜旗飄揚
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少年漫畫市場,是一條鯨魚(《少年SUNDAY》)和一只鼴鼠 (《少年MAFAZINE》)的角力場,它們網羅了當時幾乎所有的高水準漫畫家和作品:《少年SUNDAY》有手冢治蟲為首的一批絕世高手,《少年 MAGAZINE》則擁有千葉徹彌與劇本天王這梶原一騎的黃金組合。以海盜旗為標志的《Jump》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闖進了兩只海王類的戰場。
《Jump》創刊于1968年7月11日,比鯨魚和鼴鼠晚了整整十年出現。它的不利條件很明顯,那就是要從這個已經被瓜分得沒什么剩下的市場中存活下來。
《Jump》的母公司集英社以《RIBON》的初代主編長野規掛帥,帶領西村繁男等一批年輕編輯,成立了《Jump》的編輯部門。這群后來《《Jump》》后來的資深編輯們直接將“打到《SUNDAY》”作為目標。
編輯部成立后,編輯和漫畫家們卯足了勁兒準備好了創刊號的內容,到印刷時卻遇到了意外的 麻煩。編輯部聯系了當時日本最大的兩家印刷公司大日本印刷公司和凸版印刷公司,但這兩家公司都不愿意接活,因為印量太小了——《Jump》的第一期印刷量 才10萬冊。后來編輯部謊稱創刊號印刷量共100萬冊、分多期印刷才在日本共同印刷公司成果出版。《Jump》創刊時是雙周刊,發型10萬冊,實際賣出8 萬冊。而當周于《Jump》同時出版的雜志銷量如下:《少年MAGAZINE》84萬4千,《少年SUNDAY》69萬1千。
這時連編輯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夠和上面兩本雜志平分天下了,甚至連成功存活下去也成了 問題。但她們并沒有放棄,在完成創刊號的出版后,編輯部根據市場情況制定了一套清晰的內容方案。總編輯長野規最大的信條就是認為編輯必須了解讀者,能夠看到讀者的面孔,無論是思想還是心里,“甚至是錢包和口袋里面都必須看到”。由此,長野制定了《Jump》內容的“三要素”,即友情、努力和勝利。
友情、努力、勝利
60年的日本少年雜志很少刊登漫畫,而是以戰爭、武器和軍裝等題材為主。長野當時是《少年BOOK》的主編,他抱著身 為出版工作者的良心,對這種對戰爭的狂熱的現象心存疑惑,于是他在雜志上針對青少年做了一個“戰爭調查”。調查的結果讓長野松了一口氣,結果顯示日本的青 少年只是對機械和技術感興趣,而且都很明白戰爭的悲慘與和平的重要。

另外,長野還從調查中得出了日本青少年的如下價值觀:最打動內心的詞是努力,對自己最重要的是友情,最喜歡的詞是勝 利。這一基于讀者喜好的調查結果被長野應用到的《Jump》的編輯方針中。“全部漫畫的主題都要擁有這三個要素,就算沒有全部三個,也要至少擁有其中的一 個,”長野這樣對編輯們說。

同時,《Jump》還力求擁有區別于其他漫畫周刊的特點,除了廣告、預告、目錄等必不可少的內容外,其他頁數全部都是 漫畫內容。當時的周刊除了漫畫外,還會有其他的諸如體育報道等內容,而《Jump》則把這些內容都做成了漫畫形式。在漫畫頁數方面,《Jump》也比 《MAGAZINE》和《SUNDAY》多了30%。這就是長野敢把雜志的定價定得比這兩本雜志高的原因了。

在這樣一個以讀者為導向的編輯方針的指導下,《Jump》雜志1970年的最后一期銷量終于突破100萬冊大關,僅用兩年時間就與當時的行業巨頭《MAGAZINE》和《SUNDAY》一樣成為“百萬銷量俱樂部”的一員。
專屬契約制度
《Jump》在市場上的受歡迎,還得益于這本雜志的編輯制度——也就是一個編輯負責一個作者,只有在漫畫集在創作原作連載或者新人出道時,才會出現一個編輯負責多個作者的情況。這個時候編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掘一個能走紅的漫畫家了。
60年代日本的漫畫家和讀者比例完全不相稱,甚至可以用僧多粥少來形容,因為畫漫畫這個 行當在當時可以說得上是不務正業。這是個大雜志社最急于做的事情就是鞏固漫畫人才使資源不至流失。而《Jump》的總編長野規則發明了一套方法:專屬契約 制度。也就是一種防止漫畫作者在將漫畫連載至一半時轉跳其他雜志社的做法方法。
第一個和《Jump》簽署這份契約的事《Jump》的招牌漫畫《孩子王》的作者本宮廣 志,在那之前《Jump》的另一部招牌漫畫《破廉恥學園》的作者永井豪同時也在《MAGAZINE》雜志上連載這部漫畫,讓《Jump》蒙受了不小的損 失。為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Jump》要求本宮簽訂了一份為期一年的專屬契約。根據這份契約,在《Jump》上連載的作者不得在其他雜志上同時進行 連載,契約時間為一年。契約時間結束后,編輯會和作者商量是否更新契約。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Jump》雜志上當時與本宮簽訂的協議詳細規定如下:
漫畫家本宮廣志和《少年JUMP》編輯部簽訂專屬契約后,不得在《少年JUMP》以外的雜志發表作品。
《少年JUMP》編輯部每年支付漫畫家本宮廣志契約費240000日元,其中不包括稿費。
漫畫家本宮廣志在契約規定時間內,不得再與《少年JUMP》以外的雜志進行契約到期后的執筆談判。
這種專屬契約制度被長野規延續了下來,知道2000年的《Jump》雜志上,讀者還能在漫畫的邊頁小字上看到這樣的提示:只有在《Jump》上才能看到XX老師的作品哦。
雖然這種做法保證了《Jump》的發行量持續增長,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在當時,這種制 度被漫畫作者們指責為對編輯部過于有利,因為它沒有給漫畫家任何保障,也就是說對被中斷連載的漫畫家沒有補償方案,一旦作品被中斷連載的時間在契約規定之 內,那么即使作者畫了新連載也無法在其它雜志上發表。很多漫畫家甚至用“奴役”來形容這種制度,這也導致了很多漫畫家都對《JUMP》敬而遠之。其次時當 一個漫畫家是長時間地被一個編輯部限制住,會導致故事風格和畫風變得固定和死板,讓年輕作者與社會脫節,從而使他的創作變得艱難。
雖然此舉讓雜志的名聲變化,但至少編輯部不用再擔心作者一稿多投的情況了,雜志的銷量也穩步上升。現在該做的就是引入淘汰機制,讓作者都產生緊迫感,迫使作者畫出更受讀者歡迎的作品。這樣就有了《Jump》的另一個著名編輯方針。
調查表至上主義
所謂調查至上主義是指在漫畫家的作品連載開始時首先以連載10回為第一階段,根據連載到 第5回時的讀者調查,得票數上升的話就繼續連載,下降的話就以10回為完結。那時這個方針還只有雛形,還有幾招更加狠得留在后面,比如連載數目增加后的 “末位淘汰制”。調查表至上主義的殘酷性,從它設立以來一直很明顯。那就是不體諒作者的狀態起伏,一味要求作者熬干全部精力,每周都強行制造出能受讀者歡 迎的場面,并且明明作者已經想結束,劇情發展也到要結束的時候了,但只要在調查表上還是排在讀者投票的前列,那編輯部就不管漫畫家愿不愿意,都逼著它們繼 續畫下去。
最有名的受調查表至上主義迫害的故事,還是本宮廣志的。有一次《孩子王》他實在畫不下去 了,就到截稿前夜匆忙趕出一個最終話,原稿最后一頁的最后一格上寫了大大的“完”字,然后跟女朋友逃去外地度假。但他的責任編輯西村繁男一看原稿,二話不 說就拿出涂改液把“完”字擦掉,然后打電話到本宮的工作室去,逼問助手得到本宮度假的地址后,連夜坐車趕去,逼著本宮在旅店的桌子上重畫,把這一話整個改 過來。
設立獎項選拔新人
前面我們介紹過《Jump》通過專屬契約制度讓漫畫作者不至于流失,又通過調查至上主義 讓作者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創作出更受讀者歡迎的作品,那么《Jump》還缺少什么呢?事實證明他們缺少的是選拔和提供新作者的能力,因為《Jump》的 工作強度實在是太大了,很多漫畫作者會很快精力透支,不能繼續創作。后來當上《Jump》第三任主編的西村繁男感慨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漫畫家是一種消 耗品。我當初在下層的時候看著漫畫家實在是太辛苦了,也不希望他們辯稱消耗品。可是當我升上去做主編了,才知道哪怕他們再辛苦,雜志也得這么做,所以沒辦 法……”果然是一副資本主義的丑惡嘴臉。
到了1971年,雜志剛創辦三年時間,就已經有不少漫畫作者畫疲了,其中受影響最大的還 是本宮廣志。當他的《孩子王》連載到一半時,他的身體實在撐不住了,只能停止更新并住進醫院,雜志也由于這部招牌漫畫的停更而導致銷量下降回100萬冊以 下。此時的《Jump》主編長野規發現如此過度依賴某一個作者,一旦他們有個三長兩短,雜志的銷量就難以保障,這是非常危險的。
為了讓雜志能夠及時補充新的優秀作者,長野規想出了一個沒有前人嘗試過的方法,那就是仿照出版社設立的各類文學新人獎項來設立一個漫畫新人獎。
1971年和1974年,《Jump》雜志上分別以兩位著名漫畫家的名義設立了“手冢 獎”和“赤冢獎”,分別用于發掘優秀故事漫畫作品和優秀搞笑類漫畫作品。雖然手冢治蟲和赤冢不二這兩位知名漫畫家與獎項的淵源不大,但也為這兩個獎項提供 了極為可觀的權威性。而這也讓那些希望投身于漫畫行業的年輕人提供了不少將夢想付諸實現的機會,在他們投稿時,兩位“漫畫之神”的名字無疑是極其具有吸引 力的。
《Jump》也趁熱打鐵,借著獲獎作者名氣和熱情都還在的時候讓他們簽署契約,讓他們拼命為自己的雜志連載漫畫。如果我們查閱《Jump》上連載過的作品名單的話,會發現有很多優秀作品都曾獲得過這兩個獎項。
輝煌與衰落
在編輯部以上的編輯方針和獎項的驅動下,《Jump》雜志的發行量不斷提升。大家應該還 記得,1968年《Jump》的創刊號發行量為10萬冊,這一數字在連載完《破廉恥學園》、《廁所博士》和《魔神Z》等漫畫之后的1971年變成了100 萬冊。整個70年代,《Jump》還連載了《烏龍派出所》、《前進!!pirate》和《眼鏡蛇》,這使得雜志的發行量在1978年突破了200萬冊。到 了1980年,雜志的發行量達到了300萬冊,此時編輯部將重點放在了少女登場人物的作品上,《阿拉蕾》、《停止!!云雀》、《北斗之拳》和《瘋魔小次 郎》等作品依次登場,這使得雜志的發行量在1985年達到了400萬冊。80年代下半葉則涌現了一大批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例如《七龍珠》、《城市獵 人》、《圣斗士星矢》和《暗黑破壞神》,到1989年,雜志發行量突破500萬冊。
90年代,雜志連載了《灌籃高手》、《幽游白書》,并取得了極為強烈的市場反響。 1991年,雜志發行銷量突破600萬本,當年連載的作品有《花的慶次》、《靈異教師神眉》、《忍空》、《幸運超人》、《浪客劍心》、《熱斗小馬》。 1995年的3-4號雜志銷量達到了653萬冊,成為最高紀錄。1996年27號《灌籃高手》連載結束,雜志銷量開始下滑,到1997年減少至約230 萬,也被稱作《Jump》的黑暗期。在這段期間由《浪客劍心》、《封神演義》等作品支撐整個周刊的銷售量,成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另一方面《ONE PIECE》、《獵人》、《火影忍者》等熱門少年漫畫開始連載。
這些作品背后的漫畫家在雜《Jump》輯們的“壓榨”下不斷攫取腦中的靈感,為日本漫畫 產業貢獻了不少市場表現良好的“優質IP”。雖然互聯網的崛起讓雜志這一載體的生存空間日益壓縮,但互聯網也正在成為動漫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時光飛逝, 改變的是故事的載體,不變的是作者創作優秀作品背后的驅動力。
本文由創界(公眾號:ChuangDaily)原創
歡迎關注創業第一新媒體創界微信:Chuang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