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注:不久前,鈦媒體編輯陳拯花了3天時間跟少女CEO徐可去體驗創業生活,因此有了「在線」影像專欄的第一期。鈦媒體「在線」力圖準確記錄互聯網中那些在線的個體:初生牛犢的創業新貴、名利場上的資本明星、聚光燈下的高官巨賈、籍籍無名的程序員、運營狗、極客、風吹日曬下的快遞員……他們的生活被互聯網改變,他們的瞬間,都值得被記住。
這次我們的鏡頭聚焦中關村創業大街,這里的咖啡館正呈現出一幅眾生相。在自上而下支持全民創業的今天,創業的真相,跟你在媒體上所見的勵志故事「草根創業CEO拿到千萬融資」、「一款App改變千萬人溝通方式」、「80后CEO跟隨習大大訪美」相比,完全是另一幅模樣:

在北京,隨便走進一個咖啡館,都能聽到有人在談在談融資,談項目,談互聯網的成功神話和小道八卦,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館尤其如此。這條街是曖昧的,它讓人感覺到那些神話觸手可及,它似乎是時代的中心,即使不斷有人離開,也阻止不了不斷到來的人。《在線》第二期,主角就是兩位剛剛到創業大街的“新人”,我們并不想預設一個懷疑的立場,也無意于框取他們或許艱難的時光,我們只想記錄。

【圖片版權歸鈦媒體影像「在線」所有,轉載請主動聯系鈦媒體授權】
11月4日,70歲的王修煜,從焦作坐了9個多小時硬座到了北京,下車后直奔中關村創業大街。
他想找一筆資金,把自己關于風電、水電的研究成果付諸實踐。直到11月16日,這么多個晚上,他都蜷縮在創業大街某個咖啡館靠墻的沙發上過夜,早上醒了就吃一碗泡面,然后去高校、能源公司、創業大街的投資機構推廣自己的成果,晚上回來就和咖啡館里形形色色的人聊自己的項目。
“我從《新聞聯播》知道這個地方可以找到投資人。”但老人對此有些失望,事實讓他覺得這里找不到。老人說,自己年輕時在銀行做信貸工作,退休后潛心研究了20年,他堅信自己研究出來的新型發電設備,可以為電力事業帶來變革。為了等到一個答案,他一度退掉回家的車票。
在北京12天后,他得到了自己還比較滿意的結果,“學校的教授比較贊賞我的想法,現在我更有信心了”。

11月11日,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某咖啡館,王修煜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研究項目。他這幾天不厭其煩地向周圍地人講自己的項目。據媒體報道,2014年1月份,王修煜申請了7項相關專利,這些專利都已經通過了審查,進入了公示階段。然而,在這條街的這些天,他拿著材料找到投資機構,對方幾乎都會告訴他「項目不對口,沒法進入篩選」,這讓他很失望。

咖啡館里,一個創業者聽了王修煜“找不到投資”的感嘆后,提出給他看一看手相。他告訴王修煜,投資機構都有年齡篩選,以70歲的年齡,不太可能拿到錢,“你每天念三遍佛經,別吃肉,也許可以等到好運”,他給王修煜支了一招。

這個咖啡館,客人只要花30塊錢,就可以在沙發上睡一晚。王修煜在這里睡了12晚,桌上放著的,是他從家里帶過來的行李,一個背包,一個紙袋,一個水壺。

每天早上7點左右,王修煜醒來,洗漱都在咖啡館的洗手間完成。

他從家里帶了17塊方便面塊到北京當早餐和晚餐,午餐他會到外面小館子解決,這些泡面吃完后,他又到路邊小攤上買了幾個餅替代。他說自己并不十分富余,“能省就省吧”。

到北京,除了到創業大街找投資人,王修煜還嘗試尋找做能源研究的高校和機構,以及一些相關企業。他覺得自己的成果,如果付諸實踐,可以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我關于風電的項目,至少可以提高發電量50%,降低裝備制造成本40%”,這些也是支撐他有信心到北京活動的重要原因。

老人對北京的路不熟,出門也基本靠步行和公交車。他從中關村上了114路車,去位于朱辛莊的華北電力大學,他想去那里找找大學教授。

第一次去找大學教授的路上,他說,晚上失眠了,沒睡好,公交車的路程1個多小時,他一路打起了盹。

從校園里出來后,他很高興,他找到了學校里一個能源研究機構,里面有幾個博士生在辦公,但是領導不在,他把自己的材料給了博士生,對方說,會遞給領導,等領導回來看了材料,會有人跟他聯系。

他把第二天回家的車票退了,在北京等專家教授的答復。

等了兩天,還是沒等到答復,他收拾好東西離開創業大街的咖啡館,決定再去一趟,“要是沒會到里面的專家教授,我就在學校附近找個小旅館住下來等”。

這次,王修煜見到了風電、水電的教授,對方對他的成果表示欣賞,王修煜與教授進行了半個多小時的探討,“風電的專家說,我的想法要先做樣機,大概20到30萬,他建議我找到投資人,然后找到買家,這件事就能辦”。


王修煜對這個結果很滿意,專家的認可,對他鼓舞很大,他決定先買票回家,再想下一步。
可以這么解釋創漂:為了創業而漂泊異鄉的人。
30歲的汪小生這些年一直在嘗試,打工、開店、做電商,但都沒有大的收獲。他喜歡打籃球,有一次他突然想到,為什么不做一個約球的應用,去達到其他類似應用沒有實現的功能,用自己的愛好去做互聯網?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11月7日,他跟女友話別,從重慶來到北京,在飛機上,他在一張紙上寫下了自己對產品和運營的構想,到達后,他在中關村附近租了一個床位,然后來到創業大街,在咖啡館擺下棋局,等待志同道合的人。擺了4天,他真的遇到了一個跟他有共同想法的人。

汪小生說,他堅信,做互聯網,一定要選擇到北京,這也是吸引他到創業大街來的原因。

他在網上得知,在這里的咖啡館,是創業者聚集的地方,所以他很明確地找到了自己尋找志同道合者的地點。

三個棋盤上,他擺了一個殘局,還在牌子上附上了自己微信的二維碼。他說,用這樣的方式,也是因為自己很喜歡下象棋。



汪小生一連擺了幾天,每天一坐就是一整天,期間有不少人跟他下著玩,也有一些人跟他談起了項目,更多的時候,來來往往的人、到咖啡館參觀的人,都是被他座位卡上“以一敵三”這四個字吸引來圍觀。還有“創業者”下完棋后,跟他講了一些關于機會、成功的“哲理故事”,并邀請他去公司參觀,但當他去了之后發現,對方是在找所謂的加盟,“太不靠譜了”,他說。

收了棋局,汪小生步行幾公里回到出租房,這一切對他來說,并不比以前苦,他滿懷著希望。


他住的地方,是四個人合租的高低床位,50元一天,室友是附近大學的幾個學生。



在創業大街這些天,他也會偶爾留意那些廣告墻,上面貼滿了找合伙人、找投資、買項目的廣告。這一切似乎很便利并且充滿機會,又似乎讓人覺得一文不值。

在來北京的飛機上,汪小生在筆記本寫下了關于自己體育O2O創業的構想。

他說,自己有強烈的渴望做成這件事,等他穩定了,再把女朋友接過來,女朋友目前在重慶從事服裝生意,“她太辛苦了,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打視頻電話叫她起床”。

擺了幾天,汪小生終于遇到了愿意跟自己一起創業的人。“我們下了幾局,聊了一下很投機,然后一起吃了一頓飯,之后很快決定一起做,現在我們在寫商業計劃書,很快就會著手啟動”。
鈦媒體影像專欄「在線」
力圖準確記錄互聯網中那些在線的個體
影像是準確的,但影像并不是全部的事實
影像是自由的,但影像也是陷阱
這個「在線」的時代,我們等你來一起發現

【圖片版權歸鈦媒體影像《在線》所有,轉載請主動聯系鈦媒體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