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釋放了巨大的創新潛力,推動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一些風險挑戰,引發各種負面影響。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于3月5日在北京開幕。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帶來七份書面建議,其中就包括對科技倫理建設建言獻策,提出《關于加強科技倫理建設 踐行科技向善理念的建議》。
“我國正全面進入數字社會,構建包容、可信賴、可持續的數字經濟社會。數字技術在帶來眾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信息過載、數據安全等問題。基因編輯嬰兒、數據和算法濫用等違背科技倫理的情況時有發生,凸顯了科技倫理的重要性。”馬化騰認為,“對科技倫理的關鍵問題在認識上有共識,行為上有共振,才能發揮好科技倫理對科技創新的調節作用,促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于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
他用三個“離不開”總結強調科技倫理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離不開科技倫理;數字中國建設離不開科技倫理;數字時代的商業競爭離不開科技倫理。
針對加強科技倫理建設,踐行“科技向善”,馬化騰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加強科技倫理的制度化建設。國家層面,建議針對相關新技術制定倫理準則,對新技術應用進行引導和規范。行業主管部門應采取與行業主體、學術團體、社會公眾等多利益相關方合作的方式,制定相關倫理準則,并支持行業自律,包括建立倫理審查、成立自律組織、制定行業標準等。國際層面,積極推動新技術領域的全球治理,參與國際標準、規則的制定,包括推動建立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的全球共同倫理框架,確保人工智能持續造福于全人類和全世界的發展。
第二,加快研究新興技術領域的法律規則問題。數據規則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數據治理的頂層設計,建立數據收集、利用與保護的基本規則秩序,防范并打擊數據濫用行為;人工智能規則方面,要為相關人工智能應用建立安全標準、打擊數據及人工智能相關的新型犯罪、為人工智能應用探索制定恰當合理的規則。在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立法方面,建議加快制定針對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管理辦法。
第三,加強科技倫理的教育宣傳,并鼓勵全社會踐行“科技向善”理念。建立完善的科技倫理教育機制;搭建科技創新與倫理之間高效對話機制和溝通平臺;制定并在教育培訓體系中落實全民數字素養培養計劃,鼓勵全社會、全行業踐行科技向善理念;鼓勵、支持新技術應用的跨學科研究。
作為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騰訊致力于發揮自身能力與技術優勢,推動社會進步。2006年,騰訊啟動國內首家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騰訊基金會,以新興的互聯網技術推動公益行業發展,先后推出人人公益與益行家兩大公益捐贈平臺,舉辦號召全民參與公益的“99公益日”,如今已成為國內參與人數最多的互聯網公益活動。
騰訊還將社會責任融入產品當中,推動“科技向善”。2017年,由騰訊優圖實驗室提供人工智能技術支持,QQ全城助力上線“人臉尋親”功能,可以借助十年前的照片準確識別失蹤人口,拯救被拐兒童。QQ全城助力還接入公安部“團圓系統”,一線打拐民警上報各地兒童失蹤信息后,最快5分鐘內就能通過QQ全城助力,以失蹤地為中心發布信息,擴散尋人。此后,QQ全程助力升級到2.0版本,將尋找范圍擴展至稀有血型、丟失老人等群體。截至2018年6月,該平臺共找回393名走失兒童,幫助120名稀有血型患者得到及時救助。
近年來,騰訊積極扮演“數字化助手”角色,推動各領域的數字化升級,促進科技普惠。2017年11月,科技部宣布,依托騰訊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如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醫療領域,騰訊運用圖像識別、大數據處理、深度學習等AI領先技術,與醫學跨界融合研發而成的“騰訊覓影”,能夠輔助醫生進行疾病篩查和診斷,提高臨床醫生的診斷準確率和效率。截至2018年7月,騰訊覓影已累計輔助醫生閱讀醫學影像超1億張,服務超百萬患者,提示高風險病變15萬例。此外,騰訊不斷推出乘車碼、粵省事小程序、為村平臺、騰訊微校等多樣化產品,在公共服務、精準扶貧等各方面積極展開探索,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
馬化騰今年兩會遞交的七份書面建議分別是《關于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 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 加強中國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的建議》、《關于加強科技倫理建設 踐行科技向善理念的建議》、《關于多措并舉 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建議》、《關于綜合發揮區域核心優勢 全面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建議》、《關于進一步推進改革 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的建議》和《關于推動深入開展國家公園體系建設的建議》。
作為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連續七年向全國兩會遞交了37份書面建議,提出了互聯網+、數字經濟、數字中國、產業互聯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科學等發展建議,涉及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經濟增長、文教衛生、區域發展、生態環保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