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做大了總想挑戰BAT,比如360做搜索想挑戰百度,京東做電商想挑戰阿里,而頭條做內容則想挑戰騰訊。最近頭條也要發自己的社交工具了,頭條的新CEO陳林還提問了一個問題,問社交是不是走到了終局,潛臺詞大概是我是不是還能挑戰一下。
作為自媒體和社群專家,在各個平臺進行內容創作,獲取粉絲,銷售產品或者知識變現,都是我擅長的領域。我微博微信頭條百度等平臺有幾百萬粉絲,賣書(《格局逆襲》1、2)賣了近20萬冊,招募社群付費會員已經接近9000人,算是個有經驗也有成績的社交平臺專家,寫的書也是詳細描述了如何通過積累社交資產進行變現,招募的會員也有大批通過社群或者自媒體或者社交電商賺錢致富發家的案例。所以思考了一下這些問題,覺得應該做一個簡單明快的梳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社交、平臺和粉絲。
有一個概念,我覺得非常精準,叫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大概意思就是,信息流、微博熱門等平臺賦予你的流量曝光就是公域,而微信公眾號,朋友圈這種你可以基本完全把控的量,就是私域。當然,朋友圈公眾號也有屏蔽機制,也不是完全的私域,但總體還是比很多平臺動輒限量好很多,微博雖然也限流,但流量還是和粉絲量正相關,比如10萬粉絲,總有三五萬能看到,而其他平臺限流則是一百萬粉絲,最后也可能只有五千人看到。
說句題外話,為什么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廣告的價格穩定而且高,核心就在于私域流量更穩定。而頭條抖音之類的投放對于內容創業者一直是個噩夢的原因就是流量不穩定,無法穩固價格。不過這里最有價值的討論不是誰更值錢,而是“流量”這倆字。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有一次我不贊同我社群的成員關于錘科的觀點,導致有人憤憤離去,他狠狠的說了一句話就是“無所謂,我就是個流量。”是的,是流量而不是朋友,所以這其實更偏向于一個電商的概念。

現在的社交我覺得以前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PC時代,我們覺得QQ是社交,論壇是流量。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認為微信是社交,微博也是社交,由此延展開,陌陌自然也是社交,或者頭條百度加個粉絲體系,也就成了社交,其實后者更接近于PC時代的RSS訂閱,訂閱的是內容而非人。但是因為這些粉絲和作者可以互動,所以我們也覺得是社交。所以我希望重新下一個定義,這樣的社交叫做公域社交,不管是文字內容還是視頻直播凡是有粉絲的內容產品,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公域社交,而微信或者電話的社交叫私域社交。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朋友圈和公眾號,我覺得其實是介乎二者之間。
微博是太陽,是公域社交的中心。圍繞太陽可能有九大或者八大行星,離得比較近的,可能是陌陌,離得比較遠的可能是抖音,中間的是直播、快手。不管你是什么平臺的網紅,最終都要微博落地,如果不微博落地,隨時可能被平臺封殺歸零,也缺乏廣泛的知名度。而你在某個地方聽說了一個平臺網紅的名字,大概率是去微博搜一下,而不是下這個平臺去搜。
微信是地球,和他的開機是一樣的,微信相關的社交就是月亮圍著地球在轉,這就是私域社交的中心。而所謂社交變現的本質,就是把公域社交逐漸提純變成私域社交的過程。
公域社交覆蓋公域流量,私域社交覆蓋私域流量,而所謂公域社交平臺的商業化,不管是廣告還是分成,本質上都是電視節目的采買,你就是個內容制作方,和社交關系不大,和流量關系很大。私域社交的變現本質上社交資產的變現,這個我在我的《格局逆襲2》里有詳細的闡述,大概的意思就是,你的每個社交行為,都會帶來一個社交價值,而這個價值會在別人心中產生一個資產積累。比如你用多了《大話西游》的經典臺詞,最后就會覺得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然后就去花錢看了《美人魚》。大概是這個意思。當然社交資產的產生,可能在公域社交領域,比如我經常寫有價值的文章,別人看了很有收獲,就有了社交資產的積累。但變現往往會在私域社交領域,他會加個微信然后付費加入我的社群。所以全網推廣,微信變現,還是目前最有效率的社交變現路徑。這個和當年和雕爺提出的全網推廣,淘寶變現有相似之處,只不過他有點浮夸和心急,耽誤了主業。
公域社交平臺也在試圖建立一個私域付費的途徑,比如打賞,似乎覺得你看了文章有好處打賞就可以了,但這個邏輯現在還是跑不通,打賞的邏輯本質還是內容的采買而非社交,比如你賣力直播,就會有很多打賞。但愿意付費加入會員的人,并不覺得贊賞一下文章足夠表達感謝這篇文章的收獲。所以最終你會發現,打賞高的文章,多半也是表演性質或者銷售信息性質,很難從中找到社交的價值。比如羅一笑事件或者股票分析文章的打賞,和我寫一篇行業分析或者趨勢分析是完全不同的量級。但那些打賞內容的人,卻未必愿意花2000塊加入社群和作者建立一個社交的關系。

舊時代社交的局限,主要是流量的局限,那時候的流量完全在媒體手里。而網絡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產品則解構了媒體的流量能力,也使得傳統媒體逐漸衰敗。所以之前的時代,人們的重心還是學習和就業乃至結婚上,因為這三者的本質都是社交,你上學學了什么內容可能早忘光了,但同學還在,很多時候還能幫上忙。同事,乃至前同事,依舊是我很多資源的來源。而婚姻帶來的兩個家族的結合,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要。但現在這些完全都被解構了,至少沒有那么重要了。如果你在網絡上有幾百萬甚至幾十萬粉絲,可能就可以放棄工作,自己靠內容來賺錢了。當然,這個賺錢多半還是要在微信上進行勾兌。至于說是不是也可以不上學或者不結婚,大家仁者見仁。
其實微信真正厲害的不是關系鏈,而是占據了你的社交的能力,就好像頭條占據了大家的閱讀時間一樣,其實五千個好友已經讓我們無力去新社交了。所有的私域社交都會落地在微信,所有的公域社交都會落地在微博,新產品搶流量是有可能的,重建社交生態是不可能的。所以想挑戰流量的產品,包括頭條抖音百度app或者快手映客之類的甚至淘寶直播,其實都可以算成功的。但想挑戰社交關系的,比如子彈短信之類的,最終都會失敗。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釘釘,其實還是工具屬性大于社交屬性,在它們后續的傳播中,其實也在改變。而脈脈號稱職場社交,其實本質還是職場消息內容的販賣。真在上面交流,還是會問微信號加好友。
其實公域入侵私域是一個趨勢,因為我們微信加了很多可能都沒見過的人,1億人的朋友圈三天可見甚至很多人關閉朋友圈,本質原因就在于,他們在封閉自己的私域,讓公域的社交好友不要過度的進入自己的生活。這種做法從隱私角度考慮無可厚非,從職場或者商業角度考慮其實是一種損害,張小龍也表示,朋友圈是你的廣告平臺,你要好好經營。其實這一點在2013年我們講朋友圈營銷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而在朋友圈打造人設其實也是非常重要一個職場技能。
而對于微商來說,他們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把公域社交帶來都公域流量引入私域社交變成私域流量的過程。而很多媒體或者公關什么的,其實做的也是一種微商行為,只不過販賣的是自己的企業品牌和信息。就好像頭條的人和騰訊的人公關戰,寧可選擇在微信朋友圈隔空互噴,也不會選擇去抖音錄個視頻。這其實也是一個私域內容和社交去影響公域的一個反作用。
這篇文章算是一個對社交比較清晰的論述,大概核心就是一個結論,微博微信的公域和私域社交地位不可動搖,一個趨勢,如果你想通過社交進行變現,大概的路徑是公域流量→公域社交→私域社交→私域流量→變現(銷售或服務)。其他就是一些提醒和注意,比如減少在公域流量領域的變現,以免損傷人設和形象之類。還有很多結論不單獨說了,大家可以細細體會和討論。
15日社交新品相關報道,請關注:社交圈“三英戰呂布”,同天駕到攻擂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