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經濟觀察網
近期,有傳言稱華夏幸福小鎮集團、京南集團裁員合計近千人,就此,經濟觀察網記者向華夏幸福官方求證,對方否認了裁員一說,稱只是對區域及業務構架進行調整。
華夏幸福一位員工透露,近期華夏幸福召開了全體員工大會,“這是第一次會議,全員基本都參加了,有的是通過視頻參加的。第一次會議后,又開了第二次會議,我們沒有參加,平安的人參加了。”
正是這次主要由平安集團人員及華夏幸福相關業務線條人員參與的大會,專門討論了優化調整內部結構的事情。
華夏幸福方面稱,原來華夏幸福業務重心在京津冀區域,2016年底就確立了復制產業新城的戰略,即在京津冀之外的華南、華東、華中等區域開拓項目。公司內部結構調整為既定戰略,與平安集團無關。
這一內部結構調整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在業務線條上,將產業小鎮集團并入產業新城集團,相關人員和資源合并;第二,在區域布局上,產業新城的重心由京津冀區域向華東、華中、華南等區域轉移。
對于裁撤產業小鎮的原因,華夏幸福方面表示,產業小鎮是2016年相應國家號召開辟的新業務。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兩項業務工作內容基本相同,“都是做ppp項目,都是做產業服務,只是面積大小不同。”在同一個地區的項目上,造成同一個公司有兩撥人在對接政府、招商企業等相關資源,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自身形成一定困擾。
在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下,房地產開發企業普遍面臨著市場去化難、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現金流緊張等難題,也迫使開發商進行業務體系優化。具體到華夏幸福,主要是實現各方面精簡。
另外,平安集團成為第二大股東以來,尤其是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后,華夏幸福對自身業務結構進行相應調整,以與平安集團業務形成協同性。初步確定的新業務有康養、長租公寓等,目前雙方還在進一步梳理中。
區域布局調整方面,戰略重心從京津冀區域向外拓展。上述官方人士表示,2017年以來,新拓展的區域及項目逐步降低京津冀比例,而是以浙江、江蘇、安徽以及鄭州、武漢等核心區域省市為主。
戰略重心的轉移勢必帶動包括人力在內的相應資源的轉移。
華夏幸福一位招商人士透露,京津冀區域產業板塊大約有50%左右人員需要調整,“具體涉及多少人不清楚,管理層、常青藤和少數能力突出的骨干員工會留下來,剩余的全部調整。”
華夏幸福官方人士表示,京津冀員工在產業新城發展方面經驗較為豐富,而新開拓的區域中則面臨著人才短缺,“京津冀區域的人用不了,其他區域的人不夠用,所以會把這邊的人調往其他區域工作。”
華夏幸福官方人士也承認,在人員向新興區域轉移過程中,由于一些員工不愿前往其他地方,所以選擇離職。但其同時也表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并非裁員。
今年7月,平安集團以137.7億元價格從大股東華夏幸福基業控股股份公司手中接手華夏幸福19.7%股份,平安集團累計持有華夏幸福19.88%股份,位列第二大股東。同時雙方簽署對賭協議,華夏幸福2018年-2020年三年凈利潤漲幅必須達到30%、65%和105%。
2018年是華夏幸福履行對賭協議的第一年。2018年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華夏幸福凈利潤為78.78億元,2017年全年凈利潤為87.81億元。也就是說,想要完成平安集團的對賭任務,華夏幸福第四季度還需要賺35.37億元。
平安集團入股后,派駐兩名高管作為代表進入華夏幸福董事會。華夏幸福還修改了公司章程,設立副董事長一職,規定在董事長不能正常履行職務的時候,由副董事長代行董事長職權。
華夏幸福方面向經濟觀察網記者確認了這一職位將由平安集團方面派駐,同時,平安集團方面還派駐一名高管到華夏幸福擔任主管融資的副總裁。這一人事變動預計將于近期對外正式公布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