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還是“辣”么火,媒體的炒作還是“辣”么熱。在火熱勁十足的同時,不知道是否有人關注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其實絕大多數新三板掛牌企業是沒有融到資的。既然拿不到錢那么問題就來了,為啥還有這么多企業排隊上新三板,這個火爆背后是否有問題?
從一個上了新三板的磚廠老板的敘述仿佛可以一窺原因:“上新三板等于上市了啊,光宗耀祖的事!”而有這樣想法的企業主不是少數。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拍腦袋也要結合實際情況。想要在新三板上拿到錢,粗略看老板們還有以下困難。
困難1:行業投研力量不足
金融行業里有錢的就是土豪,有錢才能投資,看似是一句廢話,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錢在誰手里,在基金手里、在投資人那里。然而投資人非常傲嬌,想要他們松松口袋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理由還記得A股市場的國家隊,那才是土豪。
制造理由的人是研究機構,但是搞研究的卻“嫌棄”新三板肉少,不愿意花人力物力去研究。當然研究機構也是有苦衷的——“做新三板成本這么高,未來還怎么做?”
總結:沒人研究自然就沒人愿意買單,大主顧不來,連開張都難。
困難2:董秘等高管缺位
這里說的董秘可不是董事長秘書,董秘可是堂堂正正的高管。作為董事會秘書,董秘的事并不輕松,要想怎么樣提高市盈率、想怎么搞好股價,他必須深諳資本運作規律,從這個角度說這是一個掌握企業命運的人。
其實,還要揭一個老板們的痛處:董秘很難內部培養,因為這些技能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或者說都有機會掌握到的——信息披露、規范公司運作、理投資者關系、溝通聯絡監管部門都是很專業的。
總結:董秘這么稀缺在新三板公司里更是難找,不少公司老板就抱怨:“剛做沒幾個月的董秘,還沒搞定公司的事就被挖走了?!?/p>
困難 3:好公司供應不足
新三板是個投資市場,既然是市場那么也遵從一定的規律,供求關系就是其中一個。新三板的門檻相比主板已經降低太多,然而門檻的降低并沒有讓更多優質的小公司到來,相反的90%上新三板的企業是一些基本“0交易”的僵尸公司。好公司不多,自然吸引不了投資人的關注,錢也不會流過來,這其中原因值得包括監管方在內的參與者深深思考。
自新三板誕生伊始,就不斷有人將其比喻為納斯達克。實際情況是這樣的:納斯達克始建于1971年,在這個市場上有4000-5000家公司掛牌,歷經數十載,納斯達克已經成為規模為8萬億美元的主流股票交易市場。反觀新三板,沒多久就搞了6000家企業掛牌,數量上已經超英趕美,但質量這小編都不知道如何去評論了。也許正如納斯達克高級副總裁羅伯特·麥柯奕說的那樣:“我們納斯達克跟新三板沒有一點關系,我們跟新三板完全不一樣,地位也沒法相比?!?/p>
總結:打鐵還要自身硬,老板們做好業績、把生意做好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急功近利上新三板,花了錢請會計師、律師不說,到最后恐怕也只能成為菜鳥投資人“練手”的對象。
困難4: 監管跟不上
許小年大家都知道,一直是唱空那一方的他這樣評價:“新三板不要審批制,隨便誰愿意上就上,新三板騙子成群,我們都知道,良莠不齊,投資者自己去辨別,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笔聦嵣希绻屑毴シ治鲈S的話,會發現他說的并沒有錯。
新三板對于投資人來講有很多“坑”不得不值得注意。當類PE公司和泛金融公司在新三板瘋狂圈錢的時候,客觀上造成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游離于證監會、銀監會的金融群體正在形成,而這樣的一個金融群體背后所蘊藏的風險自不必說。至于其他類公司的騙錢把戲在這里就不多做評述了。
總結:在中國金融史上這種現象多次發生,而詐騙和圈錢跑路等違法行為更是數不勝數。錢都被騙走了,投資人嚇都嚇怕了誰還能融到資?
困難5:缺乏客觀估值
投資者有時候搞不懂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在業界,有一家公司年凈利潤1700萬而估值卻高達60億人民幣,而這樣的案例還很多。說到這有人會問了,這行有沒有什么比較客觀的估值?但目前為止還沒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