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帶動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當前,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發展,智能制造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規模達到了31.4萬億元,占GDP比重達27.4%。目前,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部門,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日前,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機工智庫高級研究員石勇,作為曾參與《智能制造“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和《中國制造2025》及其配套政策編撰專家,受邀參與2022阿里巴巴諸神之戰“智能制造賽道”全球總決賽暨高峰論壇,做了《智能制造下一代制造業革命基本范式》的主題報告,我們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做了不改變原意的刪減、編輯,分享給大家。


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制造業變革
近年來,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迅速,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石勇認為,目前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柱:算法、算力、算據有了較大突破。“以算力為例,1985年,1000美元只能買到人腦萬億分之一的秒運算次數,1995年變成了1億分之一,2005年變成百萬分之一,預計2025年就能買到人腦運算級別的能力。”
石勇表示,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制造業一直追求兩大要素:質量和成本。質量越好,成本越低,產品競爭力就越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客戶為導向,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成為企業新的競爭力和企業利潤的增長點。同時,也正是由于外部需求和產品需求的復雜性,使得傳統的制造模式無法同時滿足多樣化、高質量和低成本的情況,且讓生產變得越來越不確定。這時候需要有一個復雜的系統解決方案來對抗這種復雜性的需求,智能制造模式由此產生。


智能制造重新定義工業體系
智能制造使得整個經濟社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產品到企業、甚至到整個工業體系都被重新定義。
首先重新定義了產品和企業。“例如在電動汽車領域初始階段的產品,我們叫做電動汽車,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它不僅是一個電動汽車,還是一個支持儲能的移動電腦終端。”石勇解釋道。其次,產業也有了新的定義,智能制造將產生多種新產業模式,科學技術驅動型產業,客戶需求驅動型產業,效率提升驅動型產業,不同產業對動力需求有不同側重點。

目前整個工業制造體系正在重構,誰來生產,生產什么,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很多企業的名稱沒有變化,但是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產品服務模式已經發生變化。”牛津經濟研究院提出,如今很多國外大公司企業服務收費帶來的增益已經占到公司總效益的60%,在未來,公司將產品設備送到需要的企業里,以服務的模式來收費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

智能制造發展要適應產業發展的規律
2021年底,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日前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石勇認為,這個規劃提出“以工藝裝備創新為核心,立足制造本質,在數字化的帶動下推進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下一步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我國的智能制造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去除浪費,提高技術效率上。而對于優化工藝,提升產業技術進步的案例相對較少。
對于企業應該如何實施智能制造,石勇從三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智能制造投資比較大,需要找準突破口,哪里需要信息、哪里出現問題、哪里產生損耗就從哪里入手。如果投入導致企業成本增加,那就說明方向投錯了。“一個汽車從原型到上市要碰撞40次以后才成熟,最后提供給消費者。但有了仿真軟件以后,前20次用仿真軟件碰撞,后20次用真車實驗,這樣研發時間、研發成本都實現大幅節約,這種方法可以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得到推廣。”石勇以真實項目舉例。
第二,結合產業和市場需求,考量智能制造的產品具備的定制化和復雜性程度相應的提出解決方案。“如果產品不復雜,市場定制化要求也不高,就是處于消費2.0的時代,那么企業無需著急升級成工業4.0。”
第三,新模式應用一定要適應產業發展規律。不同行業、不同發展水平對于智能制造的需求點不一樣,勞動密集型行業側重減人增效,重化工行業側重節能減排、高端裝備制造業側重品質提升,所以企業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產業規律相匹配,慢慢去探索,才能真正實現好的效果。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