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云計算競爭是世界寡頭經濟的全面競爭,在我看來,就是杭州和西雅圖的競爭。誰擁抱技術,誰就擁抱未來。”
今天,在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2017(第十七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總裁胡曉明這樣說。
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有三場戰爭,胡曉明表示,中國已經輸了兩場,一是桌面電腦操作系統,微軟到目前仍是大贏家。二是手機操作系統,蘋果、谷歌打贏了這場仗。第三,也是目前正在激烈進行的數據中心操作系統競爭,這也是中國和美國的競爭,其實就是杭州和西雅圖的競爭。
因為在美國,西雅圖被譽為航天之都、軟件之都、云計算之都、電商之都,孕育了微軟、亞馬遜、波音、等行業巨頭。谷歌、Facebook、Twitter、eBay等新興科技公司都在西雅圖設立分公司。連阿里也在西雅圖成立研發中心。
而在杭州濱江高新區,有阿里巴巴,華為杭州研究所、網易研發中心、華三通信、中國聯合工程公司、三星半導體杭州研究所、吉利集團等高新科技企業。
胡曉明介紹,2009年,阿里的云計算開始創業。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00萬家企業在使用阿里的云計算。每一天,有5000至6000家企業開始使用阿里云。在全球,阿里云有14個大型數據服務中心。而在福布斯中國500強企業中,有三分之一在使用阿里云。同時三分之二的中國獨角獸企業都在使用阿里云。
最新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5次報告》顯示,杭州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第六,位于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五個超一線城市之后。其中,杭州的知識城市競爭力、文化城市競爭力、信息城市競爭力位列前茅。
早在2015年,杭州就成為GDP總量跨入萬億行列的城市,當時的人均GDP為11.22萬元(約為1.8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對貧富程度的界定,杭州已經達到富裕國家水平。
胡曉明表示:“計算能力已經成為生產力。在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的今天,數據就是資源,計算能力也就成為了一種公共服務,是一種核心的競爭力。中國是計算機大國但不是計算大國?,F在我們要從單純的信息處理演進為數據經濟時代?!?
基于數據經濟的時代特征,胡曉明表示:“阿里巴巴有兩個發展原則,第一是一切業務必須數據化,任何業務邏輯必須用數據來體現,必須用數據來決策。第二是一切數據如何把它變成業務化,阿里把數據作為決策力量,所以我們不會丟棄任何數據,寧可數據放著存著,因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這些數據的能力會逐步的發揮出來。”
這從某個角度上回答了菜鳥順豐之間的數據之爭,當時,順豐曾在聲明中說,菜鳥之所以封殺順豐,背后的原因是阿里方面一直希望順豐從騰訊云切換至阿里云。
之后騰訊云也在微博發布消息,表示騰訊云助力順豐布局云端,無論多么重視順豐的數據與業務安全都不為過,騰訊云贊同“開放的云計算”理念,全力保障數據安全,更保障客戶業務安全。
胡曉明在會上也強調了阿里云的安全性,他說,大家看到的5月12號爆發的wannacry病毒,其實,阿里云提前28天就發現并修復了所有問題。
胡曉明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重視數據,把數據看作企業決策的依靠。這些企業正走在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在杭州,有越來越多的能夠跟美國的相關企業進行同臺競爭。阿里云的核心業務,就是通過技術幫助這些企業,給企業提供無法計算的價值。
以下是胡曉明在2017(第十七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的演講(有刪節):
感謝何社長邀請我們來參加《中國企業家》的這次會議。也感謝羅校長,因為阿里跟浙大有很多合作,接下來我們還有一個重大的發布,跟浙江大學一起參與一項比較大的科研計劃。
阿里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浙江的教育資源,特別是浙江大學的資源。在阿里我們統計過,哪個大學來的阿里員工最多?浙江大學。我們本身的研發都是來自于浙江大學,也感謝浙江大學。
我是做云計算的,云計算是最近比較潮的一個名字,但是一談云計算又是云里霧里。但是云計算必須要跟各行各業在開展合作,阿里云的云計算是2009年開始創業,我們經過了8年,今天已經有超過100萬家企業使用阿里的云計算,同時我們在全球有14個大型數據中心。
中國的企業開始需要云計算提供相應的軟件服務。我也走訪很多的企業,現在感受到越來越多的隨著互聯網,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企業對云計算的思考又發生了改變。
今天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企業面對這這樣那樣的挑戰。例如數字轉型,數字轉型的背后真正是消費者變了。今天8、9歲的孩子已經依賴于互聯網,我不知道這個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但是對我來講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具有潛力的行業。
很多企業都遇到這樣的挑戰,第一個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原來單純的制造業從制造到銷售一級代理、二級代理,今天不是這么做,今天企業思考如何直接擁抱消費者,如何讓消費者通過移動互聯網找到企業。所以,企業開始越來越地從多級分發變成跟消費者的直接面對面。由于跟消費者的直接面對面,他在思考是否有更多的業務和創新和升級的情況。
企業內部由于數據越來越多地積累,企業開始思考如何運營提升能力。越來越多企業在思考員工如何更好的進行企業內部的協同。例如,在阿里巴巴,由于釘釘的使用工作效率提升了20%。
所有的企業也在思考如何提升用戶體驗。所以在背后核心的思想是互聯網和云計算不單純是技術更是一種變革的思想,更是一種持續創新的本身的力量在推動企業的轉型和升級,所以我們來看各行各業都在面對的很多的改變。
我每天都能聽到嶄新的腳步聲,同時又是能看到死亡最多的。每一天在阿里云有5000至6000家使用者開始使用云計算,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一些企業在死亡。電商、媒體、銀行、農業、零售、制造都是這樣。
互聯網真的不是單純的是一種技術,今天的互聯網是產業的互聯網,零售企業、物流企業、城市治理、經濟發展、服務民生,都在使用互聯網技術,這是因為互聯網已經是最重要的一個發明,它的作用甚至比的電力發明還要更大。
第二,我們認為未來在互聯網上95%的數據都將來自于視頻,如何通過人工智能對視頻、語音文本等進行解析,并且把它應用到深層資料,對我們來講就是技術的突破。計算能力已經被重新定義。之前我們說生產力是資本、工人、土地,現在計算能力已經被寫入生產力。一家企業沒有計算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數據就是資源,計算能力也成為了一種公共服務,是一種核心的競爭力。我們正處于從單純信息處理到數據經濟時代的演進過程。原來我們說中國是一個計算的大國,但是中國不是一個計算大國,只是計算機大國,這是兩回事。
信息處理只是用數據驗證我們對不對,但是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讓數據能夠幫助我們決策或者優化決策。在這個時代,企業也在走向數據化。
今天很多企業處在第一個階段,就是單純擁有IT內勤能力,也就是說,原來需要人工處理的,現在通過計算機處理。也有一些企業參與到云服務,就像把錢放到銀行而不是放在家里,因為公共資源又廉價又可持續又很彈性。在阿里云我們最大的兩次彈性都是跟足球相關,中國與韓國、伊朗的比賽,一下子吃掉了40%的阿里云資源,但對于企業來說,他就節省了很多成本。
第三階段是企業的IT架構模塊化。例如阿里巴巴做一個APP滿足一個業務只需要3天,我們可以把會員中心,商品中心,物流中心模塊化,隨意搭配。一些傳統企業也越來越多地想構建自己的業務,這是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在阿里,我們堅定地認為一切業務必須數據化,任何業務邏輯必須用數據來體現,必須用數據來決策,這是一個最基礎的。還有關鍵的第二句話,一切數據如何把它變成業務化,我們把數據作為決策力量,所以阿里不會丟棄任何一個數據,我們寧可數據存著,因為我們認為隨著業務的擴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這些數據的能力會逐步發揮出來。
阿里云已經變成全球第四大技術提供方,前三分別是亞馬遜、微軟、谷歌。其實在提供全球云計算上我們比谷歌還領先一點。阿里云的第二點是安全。大家看到的5月12號爆發的wannacry病毒,阿里云提前28天修復所有問題。異構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將是我們的三個核心。
阿里云也越來越關注技術跟商業的融合。在杭州、浙江、江蘇、廣東,我們在嘗試工業大腦,把工業生產過程通過人工智能進行提升,效率可以提升3%—5%。所以杭州有一家企業一年的產值是340億人民幣,通過數據把他的合格率提升了5%。
在杭州,我們通過攝像頭的數據優化交通結構,可以把道路速度提升11%。在與浙江大學的合作中,大數據也可以幫助醫生診斷甲狀腺結節和肺癌。
今天很多企業都在云計算平臺上。福布斯中國500強企業中,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在阿里云平臺上,三分之二的中國獨角獸也在使用阿里云。
云計算的發展也成為寡頭經濟的全面競爭。中國已經輸了兩場,一是桌面電腦操作系統,微軟到目前仍是大贏家。二是手機操作系統,蘋果、谷歌打贏了這場仗。第三,也是目前正在激烈進行的數據中心操作系統競爭,就是中國和美國的競爭,我個人認為就是杭州和西雅圖的競爭。
在杭州,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跟美國企業同臺競爭,所以誰擁抱技術誰就能夠擁抱未來。最后,阿里云的核心就是通過技術幫助創新者創業者,幫助提供無法計算的價值。再次感謝何社長的邀請和感謝浙江大學羅校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