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顏振軍 (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理事長、韻網創始人)
今天是中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生日。35年前,1987年6月8日,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誕生。

如果說,全世界第一個“孵化器”的出現是源于一次偶然嘗試,那么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誕生則是把握了歷史的機遇,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從20世紀70年代,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迭起,全球科技革命風起云涌。一系列新興產業和一大批高新技術小企業開始涌現,并快速成長壯大,企業孵化器也已逐漸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地區乃至國家競爭力的一種重要工具。
1984年,國家科委向國務院呈報了《新的技術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的匯報提綱》,首次提出了要在我國有條件的城市試辦科技園區和企業孵化器的設想。次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在提出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建立新興產業開發區的同時,也為科技人員流動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
被稱為“九省通衢”的武漢,首先做出反應,決定利用東湖地區大專院所的智力優勢開發高科技產品,成立了武漢東湖智力密集小區規劃辦公室,并開始對區內企業進行摸底調查。
圖源:騰訊網
在摸底調查工作結束后不久,1986年10月,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來到武漢視察,在聽取關于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籌建情況的匯報后指出,要學習國外企業孵化器的成功經驗,通過孵化器為人才流動創造環境,做好創業者的“保護傘”,并鼓勵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這方面走出新路子。彰顯了國家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持科技人員創業的決心,將創辦企業孵化器的理念與信心植入了武漢這片中國孵化器的萌發之地,催動了中國孵化器的誕生與發展。宋健也因而被后來的孵化器從業者敬稱為“中國企業孵化器之父”。
在7個月后,宋健會見了聯合國科技發展基金組織主席魯斯坦·拉卡卡,就聯合國支持中國開展孵化器研究和創建達成了共識。
1987年5月,我當時任職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局長。在安排我任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科技參贊時的老朋友,聯合國科技發展促進基金主席、企業孵化器專家拉卡卡會見宋健主任時,他介紹了一些發達國家在新技術“孵化器”方面的發展情況,并提議由聯合國科技發展基金籌資對在中國建立這種機構進行研究。宋健主任當場表示中國有興趣進行這種嘗試。會后,我與拉卡卡商議確定先開展可行性研究課題,年底簽訂了協議書,由聯合國資助進行。該課題由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承擔,于1989年11月完成《在我國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可行性報告》,并附有在若干城市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可行性案例報告。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名譽顧問吳貽康
對原國家科委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中國創辦的回憶
成立不久后的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
“新技術創業者中心”孵化器的籌建工作旋即啟動,地址選在了東湖丁字橋108號,總參通信部武昌軍代表室駐地閑置樓房的一層,共6間房,650平方米。
最初的籌備小組只有5個人,每個人都是身兼數職,從上到下,忙里忙外,包括跑到各大專院校去張貼“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歡迎創業者來創業”的廣告。
廣告起到了效果,創業中心還沒有掛牌,就有創業者聞訊而來。但是又遇到了問題,創業中心當時不能掛靠、無法辦照,創業者的麻煩依舊。通過向主管部門反映,問題終于解決了:
第一,“中心”可以作為創業者的掛靠單位;
第二,新成立人事新技術開發的民辦科研機構由“中心”審查提出意見,市科委科管處批準,然后報工商管理部門;
第三,進入“中心”的創業者的組織關系暫由科委政治處負責接轉;
第四,今年從新技術開發基金中撥出十萬元左右作為風險投資基金,用于支持新技術創業者。風險投資基金的管理辦法可不同于其他基金。
1987年6月8日,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正式掛牌,武昌溪流電子研究所、實驗新技術研究所、洪山區華信光電子科學研究所3家民辦科技企業同期入孵。
一座破舊的營房、一塊牌子、一部電話,這就是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全部家當。但是,它不已再是企業的“婆婆”,而是作為“保姆”,為科技創業者撐起了一把小“傘”,為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的發展點燃了星星之火。
1987年9月25日,武漢市編制委員會下發《關于同意成立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復函》,將中心定為副縣級事業單位,列事業編制10名。人員經費為1990年8月底以前實行差額補貼,從市科委掌握的科學事業費中列支。從1990年9月份起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至此,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有了合法的身份,它的創辦者們無疑成為敢為天下先的“吃蟹”者。
以上內容引自《中國創業孵化30年》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年4月
我覺得,在2016年底到次年春天火炬中心組織我們一幫人編撰中國創業孵化30年時,我寫的關于三十年的一段感悟,同樣適合于今天。
三十年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是一部創業史。
從五個人的籌備小組,到十幾萬的管理大軍;從武漢東湖的一處營房,到遍布這個國家所有的中心城市、地市,以至縣域和鄉鎮;從服務三個項目,到孵化出兩千多個上市企業;從籍籍無名到成為創新創業的主陣地;從消化吸收外來的理念模式,到實力強大、蜚聲世界…歷經艱難跋涉、風霜磨礪,中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是一個創業成功的典范。
三十年,我們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業孵化的中國道路。
改革開放為孵化器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孵化器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孵化器本身就是中國創新發展的縮影。中國的孵化器專注于高科技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由教育、科技發達的中心城市引領,走過了從單一模式到色彩斑斕的多元化發展之路,與科技園區緊密結合,構建了獨特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全鏈條。政府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將孵化器作為國家與地方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組織保障、資源整合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火炬,一直是引領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旗幟。
中國的創業孵化行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全球科技創新創業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科技創新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利器,全球創新版圖正在加速重構,并深度融合、廣泛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主導力量。與以往一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為孵化器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孵化器將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十三五”已經啟動,未來之路漫長。不忘初心,堅定前行,“擼起袖子加油干”,中國的創業孵化行業一定會有錦繡前程。
向中國科技企業孵化事業的前輩們,致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