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航天匯孵化器是全國第一家采用公司制成立的孵化器,累計孵化企業超過1200家,種子投資累計超過兩千萬元。
李軍介紹,未來天匯要打造匯創模式,要把資金、項目、管理集中起來,以孵化、加速為核心,通過投資、運營、服務形成相輔相成的生態鏈條。深耕兩大雙創服務平臺,一個是匯創業,一個是匯創營。通過匯創業平臺,篩選更好的項目進入匯創營,通過匯創投的機制使進入到匯創營的企業進行產業加速。
據悉,不久將正式發布匯創云服務平臺。作為孵化器下一步的展望,天匯將以投融資為核心價值、定向垂直孵化,完善創投服務體系、構建全智能型孵化器運營模式。
以下為創頭條整理的李軍演講實錄:
20年的艱辛歷程走過來確實不太容易,剛才梅總講了大半輩子獻給孵化器,再讓我做20年的孵化器我也愿意,我非常樂意把我的一生放在孵化器事業上。
北航天匯孵化器是全國第一家采用了孵化器公司的機制成立的。嚴格意義上說,北京市科委和北航大學在1997年共建了北航孵化器,在1999年4月份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公司。20年來北航天匯一直采用的是國有全資、北航控股的體制,在去年12月我們完成了孵化器20年第一步,通過融資從全資國企轉變為國有持股,為后續孵化器的發展開拓了輝煌前景的道路。
北航天匯分幾個階段,天匯1.0階段是1997年-2003年,我們依托高校資源,探索成果轉化的服務模式,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比如說新型工業棒材打捆包裝機器人,這個項目在唐山公司、鋼鐵行業銷售了近千臺;第二個就是廢舊電器線路板回收利用,十五年后項目已成長為頭部企業;龍圣聯成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現在已經成為全國航空飛體行業的領頭羊,獲得百倍投資回報。這期間北航天匯孵化器被評為首批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我本人也在2003年獲得了火炬十五周年的先進個人。
天匯2.0階段是2004年-2010年。北航天匯沒有房產和房租收入,只能靠對企業的服務賺取收益,我們舉步維艱、探索增值服務作為生存之道。圍繞成果轉化平臺,我們為在投企業爭取到了百余項的政府項目支持,金額超過五千萬元;嘗試建立自己的種子基金,投資企業。這期間,北航天匯已經累計孵化企業超過三百家,管理企業所占的面積超過兩萬多平米,并在2004年被評了國家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國家孵化器)、在2003年建立了北航留學生創業園、2010年率先成立“雙實雙業”基地。
2011年-2018年進入到天匯3.0階段。我們一方面以學校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為依托,抓源頭挖掘項目,另外一方面來對接產業資源來落地項目,形成了自身特色。同時我們通過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科技雙創服務能力,依托北航大學科研、人才資源,促進了北航師生的創新創業工作。在這個階段我們挖掘了學校超過70個實驗室團隊的項目,在這里邊我們轉化了學校成果和大學生項目超過了150個,累計孵化企業超過1200家,種子資金累計投資超過兩千萬,其中非常多項目獲得了全國性的創新創業比賽大獎。
現在,我們的體制機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面臨著機遇、也是挑戰!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討論,我們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要打出匯創模式,要打造匯創云服務平臺。在這當中三項重點工作,要把資金、項目、管理集中起來,以孵化、加速為核心,通過投資、運營、服務三大規模形成相輔相成的生態鏈條。
我們要以投融資為核心價值,面向定向垂直孵化,完善創投服務體系,構建全智能型孵化器運營模式。通過建立孵化加速投資基金、孵化跟投基金以及垂直的孵化種子基金,結合海淀區的概念驗證計劃,為企業和學校師生項目的服務,使國內領先性的成果最后能產業化落地。
我們將打造匯創模式,要把資金、項目、管理集中起來,以孵化、加速為核心,通過投資、運營、服務形成相輔相成的生態鏈條。深耕兩大雙創服務平臺,一個是匯創業,一個是匯創營。通過匯創業平臺,篩選更好的項目進入匯創營,通過匯創投的機制使進入到匯創營的企業進行產業加速。
我們會正式發布匯創云的平臺,由于技術上的工作現在還在進一步的深耕細作。不久的將來,通過匯創云平臺,把我們二十年管理的經驗,把我們對企業服務的職能和理念以及各種對創業企業的資源,在這個平臺上,為全國更多的創業企業進行服務,能為科技服務業提供更好的資源。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