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低價定增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上市公司輕而易舉剝奪中小投資者的權益;而中小投資者卻無能為力。
惡意低價定增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上市公司短期得利,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數據顯示,大部分參與低價定增的投資者未能全身而退。
惹了一身騷,但不是個個都得了利,這真是一件悲催的事情。但因為這一個個惡意低價定增案例,有投資者甚至驚呼新三板市場將“港股化”、“老千化”。
是時候重新反思新三板上的低價定增了。
這是惡意低價增發系列的第3篇文章。讀懂君想說得是,證券市場的基石是保護投資者利益,這也是新三板的應有之義。
1 就這樣,20個億沒了
所謂惡意低價增發,是指公司在取消在冊股東優先認購權的情況下,以極低價格向特定對象增發,剝奪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行為。
如果定增價低于市場價50%算作低價定增的話,過去14個月,有27家做市公司涉嫌惡意低價增發,20億元紙面財富被相關方掠奪。
由于只將定增價低于市場價50%算低價定增,同時只篩選了做市公司,上述數據偏保守。
實際上,即便未在公司章程中取消在冊股東優先認購權,不少公司也會私下“說服”中小投資者放棄認購。公司的“說服”方法眾多,本質上,這也屬于惡意低價定增。
惡意低價定增之所以“惡意”,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增股東在低價拿到股權后不設限售期,可以隨時拋出。讀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7家公司,3家公司是1年限售期,1家公司是限售66天。
惡意低價定增的本質是無視同股同權,侵犯中小股東權益。盡管很多公司的大股東或高管會參與此類定增,但本質上和管理層激勵無關。根據讀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數據,27家公司的惡意低價定增,其中有26家是面向外部投資者定增。
盡管公司已明確取消在冊股東優先認購權,但11家公司的部分在冊股東仍然參與了認購,也就是說,這是彈性的。實際上,《想在新三板實現財務自由?運氣得有,斗爭得會》中“蝸牛京順”的經歷表明中小投資者存在博弈空間。
2 坑我?誰也別想跑!
巨額收益垂手可得,于是,在新增股份上市首日,“暴跌”、“踩踏”已成為常態。
也就是說,拿票成本最低的投資者成為新三板市場的最大空頭。先是消滅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接著是消滅參與定增價格相對較高的投資者,最后直接導致公司股價長期在外部股東的最低成本價附近徘徊。
讀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以增發當日收盤價計算,27家惡意低價定增的公司,只有12家跑贏了三板做市指數,其中哥倫布(831112.OC)落后指數41.76%。看看,得罪投資者沒有好下場吧。
更夸張的是,因為新三板的流動性稀缺,大部分參與低價增發的投資者并未能全身而退,而因為股價的持續下跌,這些投資者很多也在虧錢!
總之,誰也別想跑。
以哥倫布(831112.OC)為例,2015年4月10日,公司開始做市,2015年5月25日宣布以每股6.5元發行300萬股,當日收盤價20.5元,增發價僅為市場價的31.71%。
2015年7月14日,300萬股上市流通,前一天收盤價為19.65元,投資者賬面浮盈高達202.31%,如此豐厚的利潤垂手可得,投資者怎么能經得住誘惑?
果不其然,在沒有任何重大利空的情況下,7月14日一開盤,哥倫布低開放量暴跌32.57%。而后,哥倫布股價屢創新低,截止2016年4月1日,股價只剩下4.59元。
可是你知道嗎,從2015年7月14日至2016年4月1日,哥倫布的成交量只有67.5萬股,成交均價8.03元。這意味著,低價定增的人很可能會虧錢!
更有甚者,低價拿到股票的投資者還沒開始跑路,就已經開始虧錢,比如康定電子(830928.OC)的投資者。
2015年5月4日,康定電子向新增投資者以每股6元發行50萬股,當日股價19.54元。2015年9月7日,這 50萬股上市流通,但前一天收盤價只剩下5.7元,老鄉還沒跑路已經先虧了5%啦。在這之后,
康定電子的股價又開始了一輪連綿不斷的陰跌。
沒吃到肉還挨打,又被市場鄙視。這可真成了冤大頭。
但中小投資者是無辜的,誰來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讀懂君近期將發布對新三板個人投資者參與低價增發的采訪,如果您有類似經歷,請掃最下方二維碼并加讀懂君為好友,告訴讀懂君您的故事。
更重要的問題是,誰來解惡意低價增發難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