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擬掛牌企業董事長甲:別跟我說什么流動性,保證我的絕對控制權才是第一位的,別讓我一夜回到解放前……
某三板企業董事長乙:這流動性是有了,股價天天跳來跳去的,搞得我操碎了心,還怎么專心經營企業啊……
某三板企業董事長丙:嗨,這三板還談什么流動性,咱能融到資發展企業不就得了,其他的說啥都扯淡。
上面這些吐槽都是掘金三板研究中心聽到的一些與眾不同的聲音。目前新三板流動性差幾乎是業內的共識,掛牌以來無成交的企業也差不多占據六成。有的企業為了爭取所謂的流動性絞盡腦汁,如想盡辦法轉協議為做市。然而,所有的企業都需要所謂的流動性嗎?
融資發展才是硬道理
相對A股而言,目前新三板的流動性確實上不了臺面,這已是業界公認的事。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截止2016年4月6日,6435家掛牌企業中,3653家企業自掛牌以來零成交,占比高達56.77%。新三板目前的日成交額也就幾億元,相對創業板上千億的成交額,確實是比較磕磣。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把新三板和新三板企業貶低了,畢竟對于新三板而言,融資才是第一位的,交易只是第二位的,從這一點來看,新三板似乎還是可以的:
在掛牌以來無交易的3653家新三板企業中,完成過融資的企業也有658家,占比將近兩成,其中和君商學(831930)自2015年2月掛牌以來累計融資額高達17.29億元,但卻始終無交易。
我們知道新三板成立的首要目的是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融到資才能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和擴張。如果企業能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和市場認可度,就像華為和老干媽一樣,沒有上市又如何,沒有交易又如何?與其絞盡腦汁去促成交易還不如千方百計去壯大企業、提升自身質量,到時候還怕沒交易嗎?標的質量才是王道!
市值管理并不是件容易事
有的企業出于各種原因,想盡辦法以追求所謂的成交量,然后卻發現一個很棘手的現實問題:當自己在新三板有一個還算不錯的成交量后,股價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以及成交的活躍等原因而不斷變化進而導致市值不斷變化,而企業對于這種變化又不得不采取一些市值管理(具體而言是價值經營)的措施,但是新三板企業目前在價值經營能力方面確實薄弱。

這種尷尬在分層實施以后有可能更加突出:目前,相對而言,標準三確實是進入創新層的一條較容易的途徑,標準三主要是對市值、所有者權益以及做市商數量作出要求,這一點相對容易實現,因此很多企業爭相通過擴大所有者權益和做市商數量的方法來擠入創新層。這些企業進入創新層后,在努力創造價值的同時還得考慮價值經營和維護的事,畢竟標準三對市值設置了維持標準:最近三個月日均市值不低于3.6億元。
所以企業在追求流動性的同時,還得考慮自己的價值創造和維護能力,要想創造價值首要的還是融到資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因此,對于那些本身質量不咋地,價值創造能力不強的企業,要想做價值維護確實不易。與其費盡腦子去做價值經營和維護還不如靜下心發展企業,從源頭上為企業創造價值。
所以三板的企業們,追求流動性沒錯,先提升一下自己的價值創造和價值維護能力吧。
股權分散不可忽視
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股票轉讓細則》第59條:掛牌時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股票,初始做市商應當取得合計不低于掛牌公司總股本5%或100 萬股(以孰低為準),且每家做市商不低于10萬股的做市庫存股票。
換句話說,對于那些總股本2000萬股以下的企業,企業至少得拿出5%的股票分給做市商,而目前總股本2000萬股以下的企業占比高達33.88%,這些企業要做市,單純做市商就得拿走5%以上的股權,再加上投資人拿走相當一部分,那些比較看重股權的老板能放心嗎?再者,做市商為了保證足夠的安全邊際,往往將拿貨價壓得比較低,企業的老板的心還不得滴血?所以就有文章前頭董事長甲那番言論。
目前,新三板上家族企業甚至夫妻店眾多已是公認的事實,家族企業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對控制權看得比較重,不然就不會搞家族企業了。所以要想讓他們拿出5%以上的股權并非易事。
對于新三板的流動性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既不能動不動拿來跟A股比較,但也不能破罐子破摔。掘金三板研究中心在2015年1月6日的研究文章指出,限售股比例過高也是制約流動性的重要因素。限售規則解除后,這些企業有很大的概率擺脫暫時無交易的尷尬的處境。新三板企業的董事長們,不可盲目追求所謂的流動性,悉心經營企業才是獲得流動性的基本保證,企業質量不行,投資者敢進行交易嗎?正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研究員 彭承天
(本文為掘金三板研究中心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正文前署名,否則視為侵權)
歡迎關注掘金三板微信公眾平臺:juejinsanban
“掘金三板”致力于打造國內最大的新三板互聯網社區和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
掘金三板,新三板的投融資者都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