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被稱為金融科技強監管元年,金融監管部門密集發布超過 15 個與金融科技相關的監管新政。今年是金融科技發展三年規劃的收官之年,官方多次強調 “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強監管態勢延續,有望抑制金融科技無序增長可能導致的系統性風險。
5 月底,多家大型互聯網公司發布了 2021 年一季度財報,其中,小米、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的營收表現引發多方關注。監管重壓下,螞蟻科技、京東科技已做出多重業務調整,其他互聯網巨頭的金融科技業務又將發生哪些變化?
2021 年一季度,小米集團總收入 769 億元,同比增長 54.7%;其中,互聯網服務板塊收入達到 66 億元,同比增長 11.4%。據了解小米金融科技業務已被劃分至互聯網服務中的其他增值服務中,一季度,小米其他增值服務收入達到 16 億元,同比下降 8.6%,小米集團解釋稱主要由于金融科技業務繼續強化風控,主動控制貸款規模。
這意味著,小米金融科技業務占小米集團總營收的比例約為 2%。
具體到金融科技業務的表現,2021 年 3 月 24 日,小米副總裁兼 CFO 林志偉在 2020 年 Q4 財報電話會上表示,金融科技業務的收入會持續減少,隨著其逐步轉向平臺業務,利潤率會繼續改善。而一季度金融科技業務的表現也正如林志偉所預估的,影響到了互聯網業務板塊的增長。
一季度,小米集團互聯網服務的銷售成本為 18 億元,同比減少 28.2%,主要是由于信貸虧損撥備減少導致的金融科技業務的成本減少。而同期互聯網服務的毛利率為 72.4%,同比增加 15.3%,主要原因是小米的廣告業務收入占比增高、廣告和金融科技業務的毛利率均有上升。
相比于小米金融科技業務的低調,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已經和企業服務一起成為了帶動集團發展的第二引擎。
2021 年一季度,騰訊營收 1353.03 億,同比增長 25%;其中,增值服務、金融科技、網絡廣告等主營業務在一季度總營收中占比分別為 53.3%、28.8% 和 16.1%。
具體來看,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一季度收入為 390 億元,同比增速為 47%,領漲所有業務。但同比高增長也與去年一季度的低基數有關,環比 2020 年四季度的 385 億元增長并不明顯。
除了支付業務,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的收入主要來自于三個部分:備付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理財通平臺產生的基金代銷收入、通過為微粒貸導流產生的收入分成。其中,基金代銷業務正穩定貢獻較高的毛利率,而智能投顧業務也為收入帶來更大的增長空間。
德邦證券預測,未來 3 年,騰訊金融科技將實現營收 1329~2001 億元,同比增長 20%~30%。其中,支付業務將進入提價周期,達成營業收入和毛利率的雙重提升,而金融科技業務穩健增長,貢獻高毛利率的優質收入。
在業務布局方面,二者的金融科技業務都圍繞集團生態展開,并顯示出與集團業務生態相融合的趨勢。
目前,小米金融已陸續實現券商、銀行、第三方支付、網絡小貸、保險經紀、商業保理、虛擬銀行等多領域的牌照布局,其主要業務范圍涵蓋消費信貸、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保險、供應鏈金融、金融科技、虛擬銀行及海外板塊等。
小米高層曾表示,消費金融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是小米金融科技業務的兩大支柱。
消費金融方面,2020 年 5 月 29 日,重慶小米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 AIoT、5G 等新型基礎設施之上,以金融科技為核心,融合了線上線下各類消費場景。截至 2020 年末,小米消費金融總資產為 15.74 億元,全年凈利潤 0.01 億元。
而在供應鏈金融方面,天星數科作為具備制造業基因的產融平臺,通過產業數字化對接了幾十家主流銀行,至今已為 3200 家企業提供資金超 1000 億。
雖然在集團中存在感較低,但小米金融科技業務將更加細化、下沉。目前,小米供應鏈金融業務已從小米生態鏈拓展至物流、企業、化工、成品油、電子與先進制造行業等更多領域。此外,小米還分別通過參股與控股涉足了個人征信與企業征信領域。
騰訊金融科技源于 2005 年上線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財付通,經過十五年的發展,目前已演化出支付業務與金融科技業務兩大業務板塊。2018 年 9 月,騰訊金融業務首次以 “騰訊金融科技” 名義亮相。
得益于支付平臺的快速崛起和金融科技業務的不斷豐富,騰訊金融科技逐漸從從幕后到臺前。2019 年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從騰訊財報的 “其他” 部分單列出來,以極為優秀的成績在大眾視野中亮相,從此,以微信支付為主干的騰訊金融新生態,也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
如今,騰訊金融板塊通過微信支付、理財通、微保、微眾銀行等內部產品和體外公司為企業和個人提供移動支付、財富管理、證券投資、企業金融、民生產品等服務,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據國內外多位分析師預測,騰訊金融科技估值遠遠超過萬億元。
與規模相當的螞蟻不同的是,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從未獨立運營,對此,馬化騰曾回應稱,騰訊的金融業務 “不會包在一個所謂的 ‘金融集團’ 里面來做,沒有必要為了拆分而拆分。”
這與騰訊以往業務的發展邏輯一脈相承,騰訊金融科技與騰訊更多業務融合,緊密結合在一起,與騰訊生態業務更長期、更穩健的共同生長。
而眼下,騰訊所堅持的的路線可能要作出修改。
平臺經濟反壟斷大潮下,公平競爭也將成為金融科技監管的重點。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屠光紹指出,金融科技進入到金融領域,會影響整個金融市場的競爭環境和競爭要素。因此一要規范科技公司金融化,防止或者防范監管套利;二要嚴管金融科技公司頭部化,避免大者通吃;三要防止頭部公司的壟斷化。
今年 4 月下旬,央行等四部委聯合約談了包括騰訊與天星數科在內的 13 家從事金融業務的網絡平臺企業,目的仍在于加強對網絡平臺企業從事金融業務的監管,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自金控公司管理辦法出臺后,對于大型互聯網公司金融業務納入金控公司監管的呼聲愈發高漲。在螞蟻集團整體申設金融控股公司的消息落地后,市場也傳言騰訊將被要求設立一家金控公司,將銀行、保險和支付業務全都納入其中。
騰訊管理層對此態度開放,表示金控公司本身對業務的影響是中性的,主要是改動組織架構。在金融科技業務合規的前提下,設立金控公司對公司影響不大。“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是監管機構希望對行業進行更好監管,幫助行業健康發展。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積極參與研究。”
理論上,從互聯網公司母體拆分更有利于上市融資。但在營收方面,由于騰訊金融科技收入主要來自支付業務,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構變化也難以對其收入增長帶來較大影響。
在針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不斷升級的新形勢下,社會對金融科技規范發展的期待更高,從業人員對金融科技商業模式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金融科技發展的走向也引發業界關注。無論是走向臺前還是隱于幕后,當集團公司本身的體量已足夠惹眼,頭部企業手握更精深的技術,金融風險的傳遞速度也會更快。除了政府健全監管體系之外,企業自身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更需時刻重視風控與合規,提高自我約束與管理。
2022-04-08 動點科技發布了 《區塊鏈安全公司 CertiK 完成 8800 萬美元 B3 輪融資,估值達 20 億美元》的文章
2022-04-08 動點科技發布了 《理想汽車回應裁員傳聞:不實消息》的文章
2022-03-25 動點科技發布了 《蘋果將 47 億美元綠色債券用于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文章
2022-03-25 動點科技發布了 《技術引領未來,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展示電動汽車概念》的文章
2021-12-23 動點科技發布了 《高田生物完成過億元 B 輪融,晨壹投資領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