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蔣嬋娟
一進入陽澄湖鎮,就踏進了被螃蟹支配的地界。
從蘇州北高鐵站出來,去陽澄湖鎮大約需要半小時的車程。一條車道劃出了道路兩邊不同的風景,一面是拔地而起的新居民樓,另一面則是交錯的水塘與泥地,一些泥地上,還有正在作業的挖掘機。
"挖池塘養螃蟹呢。"出租車師傅調侃,在陽澄湖,幾乎沒人出門打工,人人留在家中和螃蟹打交道。
養蟹有養蟹的圈子。小鎮上的茶館里,每天聚集著一幫人,喝一杯茶聊一下午科學養蟹;街頭巷尾的店鋪門外,捆蟹阿姨扎堆坐著,她們嘴上叼根黑白相間的捆繩,10秒就能給一只螃蟹上綁;伴著泡沫盒碰撞、膠帶撕扯的聲音,快遞小哥將一箱箱大閘蟹禮盒打包完畢。這些螃蟹最晚在72小時后就能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餐桌上。
10多年前,第一只陽澄湖大閘蟹"爬"上了網,如今這里已經形成了產銷一體化的零售網絡,而陽澄湖大閘蟹爆紅背后,物流功不可沒。
在陽澄湖鎮有名的消徑村大閘蟹批發市場,不到100米的直線距離內,就分布著兩家順豐網點,當中還夾著一家跨越,德邦、郵政的快遞車也會來市場門口溜溜。往年的蟹季,這里經常會出現快遞爆倉的情況,不過今年,情況卻有點不同。
批發市場的店內并沒有想象中的人聲鼎沸,反而有些冷清。老板們都在門口招呼客人,哪怕只購買幾只螃蟹的散客,也有老板熱情地上來招呼。
"訂單比去年少多了。"此時,正值10月下旬,是陽澄湖大閘蟹最為肥美的時候,但順豐小哥去外面轉了一圈回來,只拉回了十多個包裹,"再這樣下去,明年可能要關門了。"
這些年,在陽澄湖大閘蟹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
"螃蟹運得快慢,靠運氣"
提起陽澄湖大閘蟹,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顧敏杰。
這位陽澄湖大閘蟹網上銷售第一人,出生于坐落在陽澄湖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消徑村,父母是村里的蟹農,養了大半輩子的螃蟹。2006年,從部隊退伍回家的他,留在家里幫父母一起做大閘蟹批發生意。那時候,螃蟹還是奢侈品,在線下專營店,隨隨便便一份禮盒蟹都要上千元。可作為最源頭的養殖戶,利潤卻十分微薄,一斤利潤只有幾毛錢。
顧敏杰就尋思著把蟹直接賣給消費者,想上網試一試。2008年,他注冊了"今旺"品牌,把螃蟹掛上了淘寶。
螃蟹上網,最難的是解決物流問題。大閘蟹是冷血動物,離開水后的存活期很短,想要保持它在途中的存活率,需要低溫的運輸環境,當時空運規定快遞中不能放冰塊。要把螃蟹活著運到幾百公里外,聽起來像天方夜譚。
網上賣蟹,顧敏杰聽到的嘲笑不少,交的學費也不少。那年中秋節,他接到了一筆大單子,來自一個社區的拼團,整整一萬元。
第一批螃蟹運到后,果然全都成了死蟹,顧敏杰只能自己來承擔全部損失。幸好拼團的團長,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在天氣轉冷后,重新補發螃蟹。
顧敏杰每天有空就騎上摩托,挨個去鎮上的快遞網點拜訪:"那時候單子不多,都是散運,宅急送、EMS我都試過,只有順豐比較積極,幫忙去跟航空公司溝通。"
經過協調,顧敏杰嘗試改進大閘蟹的包裝。將外包裝由紙箱換成泡沫箱,把塑料瓶集束捆綁冷凍放入大閘蟹禮包中,大大提高了螃蟹在運輸過程中的存活率,也成為市場上大閘蟹冷鏈運輸的雛形。
2009年的中秋,顧敏杰的大閘蟹生意出現爆炸性的增長,整個開捕季,店鋪銷售額達到了300多萬,利潤也有六七十萬之多,也正是這一年,順豐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那年中秋節,忙到來不及接單,我甚至把店鋪暫時關掉了。"
只是那時候的物流還不太穩定,有客戶問他貨什么時候到,顧敏杰總是不敢拍胸脯保證,只能說,"如果運氣好,明天就能到。"
"養活了一個順豐"
受到顧敏杰的影響,消徑村的"蟹二代"們開始紛紛嘗試觸網。
顧敏杰回憶,到了2012年,年輕人幾乎都在線上賣螃蟹,那一年自己網店的年銷量已經到了幾千萬。據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消涇村就已經有94戶農戶注冊了電商公司,在線上開店超過1000家,全村的電商交易額超過5億元。
今旺大閘蟹創始人顧敏杰
作為其中的龍頭企業,今旺養殖的幾百畝螃蟹,早已跟不上其線上的銷售。顧敏杰與不少合作社簽訂了養殖協議,形成經濟共同體。這樣一來,各方都能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發揮各自優勢。
公司主要負責開拓市場,基地負責品種培育,保證貨源供應。另外,分散的蟹農也會把螃蟹賣給公司,由其進行統一銷售。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組合也是陽澄湖中型以上的公司最常用的模式。
當地電商的迅速發展,不但帶動了蟹農養蟹的積極性,原先由于圍網拆除后失業的當地漁民,也因此找到了再就業的機會,殷福英就是其中一員。
把麻線一頭咬在嘴里,左手抓起一只大閘蟹,固定住蟹腳和蟹鉗,右手套上防偽扣,再用麻繩橫向三圈、縱向三圈地把螃蟹繞住,松開牙齒打個繩結,這套動作在殷福英手中,操作下來只要8秒鐘。熟練的扎蟹技術,還曾讓她登上雙11晚會和馬云比賽。
不遠處,殷福英丈夫在給螃蟹打包。他們倆淡季養蟹,旺季扎蟹發貨,光一個蟹季,就能賺取超過10萬元的收入。像他們這樣的夫妻檔,在消徑村不在少數。
通過電商,原來送去飯店、超市、門店的大閘蟹,走入了尋常百姓家。訂單數量的急速增加,也引起了順豐的注意。2010年,順豐把大閘蟹獨立中轉,到了2012年,除了散航資源以外,順豐增加了專用全貨機運輸大閘蟹,陽澄湖轉運樞紐也在2015年投入使用。
陽澄湖大閘蟹協會代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這些年,由順豐運出陽澄湖的大閘蟹數量,占到了總量的95%。去年,大閘蟹的銷售配送旺季,順豐運出蘇州的運費達到了1.45億元。
順豐發布的《大閘蟹物流報告》顯示,僅在2018年秋天,順豐就承擔了近4萬噸的運輸工作,折合約3億只大閘蟹,與一次鐵路春運的運營總量相當。
"天氣轉涼了,螃蟹在路上的損耗率大約只有1%。"顧敏杰說,現在公司一般在晚上捕蟹,次日上午扎蟹,然后把蟹放進10℃冷庫遇冷,再進行稱重分揀包裝發貨,周邊用戶在24小時內就收到螃蟹,遠一些的路程也只需要72小時。
不過,時效穩定了,商家和蟹農心里最希望的還是運費成本能降低一些。一位蟹農告訴記者,目前物流占到了他整體成本的25-35%,"希望多點快遞公司加入,這樣快遞才會更加市場化,把成本降下來,否則我們干了一年就只是養活了順豐。"
誰在動順豐的螃蟹?
大閘蟹的運費根據單量的大小有所不同。對顧敏杰這類大商家來說,一單快遞的均價由原先的50元,降到了今年的30元左右。除了冷鏈物流的成熟外,各大電商平臺和快遞公司加入戰局,也是運費成本走低不小的原因。
9月23日,今年陽澄湖第一批大閘蟹才正式開鋪。早在8月21日,江蘇興化的大閘蟹舉行了開捕節,借助先發優勢和互聯網的力量,那一天,興化蟹借助淘寶直播平臺,以直播方式,在聚劃算上3天內賣掉300萬只大閘蟹。隨后,遼寧盤錦的河蟹舉行了開捕節,并與天貓簽訂了戰略合作。
電商巨頭的介入,讓來自建湖、高淳、洪澤湖、固城湖或長蕩湖的螃蟹,都有機會直面全國的消費者。在過去,由于沒有陽澄湖大閘蟹的知名度,它們的消費主力往往只在本地。
"按往年數據,中秋國慶是銷量高峰,占到全年訂單的50%左右。"陽澄湖邊的養殖戶張林說,為了趕銷售旺季,有些養殖戶會挑個頭大的先賣,其實分量很輕,蟹黃根本不飽滿,"還有些商家直接給消費者發外地蟹。"
市場化的競爭不僅涉及了螃蟹,還蔓延到了在陽澄湖一戰成名的順豐。2018年中國食品冷鏈物流總交易額達4.81萬億元,同比增長20.25%,大閘蟹作為冷鏈物流服務質量的風向標,自然是各家必爭之地。
今年,菜鳥推出的"丹鳥"就首戰大閘蟹。通過"空+陸"物流服務矩陣,統籌航空路由與公路冷藏干線,開辟"大閘蟹專線"綠色通道。覆蓋全國近300個城市,其中250余城市24小時達,28個省市48小時內達,江蘇省內最快6小時達,日處理量可達60噸以上。
此前,圓通承諾達為大閘蟹推出"大閘蟹特快"專屬服務,德邦打出"江浙滬區今發明至,限時未到,運費全免"的口號。郵政也整合郵航專機以及冷鏈專線,為大閘蟹開辟專屬綠色通道。跨越則依托于航空貨運專機、散航資源,以及近千臺冷藏車輛,專門開通大閘蟹冷運專線。
"今年部分訂單是丹鳥配送,也很準時。"一位蟹農表示,"市場有競爭好啊,大家選擇更多。"
網紅還能一直紅下去嗎?
事實上,順豐小哥對于單量驟降的擔憂,一方面是因為自身對手在變多,還有一方面是陽澄湖大閘蟹也在面臨著內外的挑戰。
陽澄湖這塊金字招牌誰都想用,"洗澡蟹"的標簽還未被消費者忘記。近兩年,大量打著"陽澄湖"幌子的蟹卡又在市面上橫行,很多外地商家及資本進入這個行業,用低價快速分食市場份額。
"他們才不管品牌,99塊甚至79塊10只螃蟹,幾十萬張蟹卡就出去了。"張林說,亂象之下,能"標大發小"都算商家有些良心,有些只選擇部分發貨,然后就掛上預約已滿,很多消費者收到蟹卡,壓根提不到貨。"大閘蟹行業的季節性強,等到今年蟹季一過,明年再想去提貨的消費者,可能根本找不到這個品牌了,這些商家換家店,繼續賣卡。"
近年來,為了保障陽澄湖作為飲用水安全,湖區圍網面積在逐年銳減。螃蟹養殖區面積由2002年的8.1萬畝縮小到了今年只剩1.6萬畝。張林推測,未來湖蟹養殖面積還會進一步縮小,他甚至覺得:"總有一天,陽澄湖里的大閘蟹會完全消失。"
為了保障陽澄湖大閘蟹的產量,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每畝補貼1.5萬元來鼓勵蟹農在陽澄湖附近區域開墾池塘,養殖標準化的塘蟹,也確實有越來越多蟹農投身于塘蟹養殖。不過,關于塘蟹的爭議也從未停止,陽澄湖邊池塘里養出來的蟹還能稱為陽澄湖大閘蟹么?
顧敏杰解釋養殖環境、蟹苗密度與喂養飼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蟹的口感。陽澄湖大閘蟹之所以品質好,是因為在養殖環境的投入、蟹苗培育選擇以及飼料投放上,舍得大量投入。塘蟹的養殖成本并不低,尤其是前期投入上。為了完全模擬陽澄湖的養殖生態,池塘里種植的水草、池塘底泥和陽澄湖都是一樣的,水也與陽澄湖同屬一片水域。
"就我個人看來,陽澄湖塘蟹與湖蟹口感上幾乎沒有差別。"在湖區養殖合同到期后,顧敏杰計劃更大力推廣標準化養殖。因為相比于湖區可能遭遇自然遭害等因素,標準化池塘的風險更可控,螃蟹品質更加穩定。并且在投入大量增氧設施后,塘蟹養殖密度可以更高,湖蟹每畝產量是300只,塘蟹則可以達到600只。
短期來看,消費者開始不只認"陽澄湖",確實給陽澄湖大閘蟹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市場化的競爭,是其他地區螃蟹的機會,也是陽澄湖塘蟹以品質為自己"正名"的契機。況且,只有當各地發展出自己的螃蟹品牌,掛羊頭賣狗肉的買賣才會越來越少。
生意不好,張林最近頭發白了不少,他開始研究塘蟹,把希望寄托于此;而顧敏杰也覺得有點疲憊,想做得輕松點,"旺季的時候不那么忙,淡季的時候不那么閑,不要中秋、國慶一窩蜂來吃螃蟹,其實那時候不好吃,天冷了蟹反而好吃。"他計劃守住原產地,做強供應鏈,未來能做前置倉,讓客戶當天下單當天就能拿到貨。
(文中張林為化名)
編輯 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