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商界》雜志旗下微信公眾號“銳公司”(ID:shangjiezz),作者 / 劉緒婷,36氪經授權發布。
現在說共享充電寶逆風翻盤,迎來全面盈利還為時尚早。
2017年,是共享充電寶的“元年”,乘著共享經濟的東風,共享充電寶成為資本的“寵兒”。
2018年,共享充電寶和其他共享產品一起經歷了冷卻期,一輪洗牌后,共享充電市場基本形成以街電、小電、怪獸充電、來電企業為主的“三電一獸”格局。
2019年共享充電寶因為漲價再次觸動用戶的神經。
一方面,共享充電寶的幾家頭部企業宣布實現盈利;另一方面,這幾家企業都將租賃規則調整為半小時計費,曾經收費每小時1元的共享充電寶,基本調整為每半小時2~4元,整個行業的共享充電寶企業都進行了不同幅度的漲價。
企業既然實現盈利,為什么還會冒著丟失部分用戶的風險進行全體漲價?這其中的邏輯是相悖的。
暴露在聚光燈下的共享充電寶再次受到消費者的審視,難以填補的運營成本、單一的盈利模式、較低的天花板、上游產業鏈不標準化,共享充電寶急需突破商業模式困局,而漲價似乎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漲價背后
早上迷迷糊糊起床的張磊,看見一條微信扣費瞬間清醒。仔細回憶,原來是昨天晚上與朋友聚餐時,借了一個共享充電寶,但是24元的扣費,還是讓他心跳快了一拍。
張磊仔細翻看微信扣費記錄,發現以前只需每小時1元的街電充電寶漲價到每半小時3元,足足漲了6倍的價錢,昨天晚上充電3小時35分鐘,扣費24元。
這個漲價幅度讓張磊難以接受,他決定以后盡量充電出門或者帶上備用充電寶。
不僅僅是街電,2019年4月,怪獸充電寶使用的還是每小時1元的扣費標準,到8月已經開始實行每半小時2.5元的扣費標準。
另外,來電、小電也施行了不同幅度的漲價措施。在景區、口岸等人流量大、地段好,相對難進駐或難維護的區域,各品牌共享充電寶的最高收費標準已經達每小時8元。
不少入駐了共享充電寶的商家表示,除了極少部分有急用的用戶以外,大多數的用戶都接受不了漲價,選擇放棄借用共享充電寶。就算在機場那樣人流量密集,用戶對共享充電寶漲價頻次不太敏感的黃金地帶,還是有用戶對共享充電寶望而止步。
冒著丟失部分用戶的風險,共享充電寶企業還是選擇漲價,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同樣在今年4月,脈脈上有人爆料,共享充電市場競爭激烈,怪獸充電在一些主要城市的商家入場費從幾萬到幾百萬不等,甚至還有高達70%的分成給予商家。
共享充電寶企業最開始入駐商家時的道路并不平坦,大多數商家認為,共享充電寶不能使店里客流量增加,自己還需要承擔充電、設備管理的成本和風險。
為了成功入駐商家,不少共享充電寶企業的地推人員都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商家固定的分成。
《商界》記者經調查后發現,市場上大部分的商家享受的都是50%的分成,分成一般采用月結的形式。另外,商家得到的具體分成數量與其地理位置和人流量成正比,從幾十塊到幾萬不等。每月有固定的分成過后,商家就愿意承擔入駐帶來的成本和風險。
據某個共享充電寶企業的華南大區總經理透露,酒吧、KTV、洗浴中心,就如戰爭年代占據優勢地理位置的城池一般,成為各個諸侯眼中的必爭之地。
在各個共享充電寶企業眼中,這些具有人流量大、地理位置好的商家就是一塊肥肉,為了入駐這些商家,共享充電寶企業會主動提高商家分成,甚至繳納高額入場費。
當然這些場景中的共享充電寶也會給企業帶來較高的收入,只是扣除給予商家50%~70%的分成和基本的銷售成本、折舊成本、人工成本以后,回本會十分緩慢。
另外,在行業剛剛興起時,為了跑馬圈地爭奪消費者,共享充電寶企業之間就經歷了不少惡戰。
像街電就推出過全國免費充電4天“一分錢都不要”的活動;小電在上線初期,為全面推廣,便做了長達3個月“微信支付1分錢充電1小時”的拉新活動;在小電之前,怪獸充電就做過“支付寶支付1分錢充電1小時”的優惠活動。
共享充電寶企業不僅要花費高昂的運營成本搶占市場份額,還要承擔后期技術升級、維護管理和充電寶本身的替換迭代的成本。
收益與支出不成正比,虧損的洞猶如深淵,只會越來越大。而這個洞,只有通過提高用戶端的租賃費用來填補。
天花板到頂
2017年,快要倒閉的雨傘廠、籃球廠、服裝廠,只要有了“共享”這道救命符,廠房的庫存就都變成了經濟——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發展迅猛,ofo一夜之間席卷全國,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和共享雨傘等概念進入用戶的視野。
經歷三年的市場更迭,共享單車行業戲劇性落幕,大多數共享項目都偃旗息鼓,只有當時不被看好的共享充電寶一枝獨秀地活了下來。與共享單車比,其優勢在于供應鏈與運營成本不高,無需占用公眾用地,損耗率低,制造成本低,這都是它能夠生存的重要條件。
從押金租賃轉為信用租賃,共享充電寶在餐廳、商場、地鐵站、火車站、機場到酒店、KTV、網吧、洗浴中心等場所不斷滲透。基本上已經覆蓋了用戶移動出行、逛街、餐飲、娛樂休閑等諸多場景,隨著覆蓋范圍的擴大,共享充電寶逐漸被打上“剛需”的標簽。
目前共享充電寶的盈利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租賃費用;二是廣告。大多數的收入還是來源于租賃費用。
從租賃費用這一方面來看,共享充電寶的天花板已經快到頂了。
共享充電寶敢漲價的勇氣來自于“剛需”,但是此“剛需”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剛需。
共享充電寶的使用場景大多是以單個用戶為主的小概率事件,只有在外的用戶,發現手機電量顯示在20%左右后,他們才會在所處地周圍尋找共享充電寶進行充電。
對于用戶來說,使用共享充電寶的訴求是“應急”,這和使用傳統充電寶的需求不同。當滿足應急的條件后,享受相應的溢價是合理的,但是不代表能超過用戶能接受的“臨界點”。
共享充電寶到目前確實已經培育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并且不在意具體的扣費標準。不在意的前提是他們已經習慣了每小時1~2元的扣費標準,雖然提價到每小時2~5元,大多數的用戶還是能接受,但是當提高到每小時6元,甚至8元的時候呢?當充一次電要花費20~30元的費用時,這些用戶還會選擇共享充電寶么?
街電曾公開表示,自2018年4月起,街電首次實現單月盈利;整個2018年實現全年盈利。
街電副總裁何順稱,2019年街電就開始調整收費為每小時2元,當公司根據一定的測算結果發現每小時2元不能達到盈虧平衡時,就會提高租賃費用。
根據何順的說法,提高用戶端的租賃費用就是為了達到公司的盈虧平衡,那么公司已經盈利又從何說起?還是說到2019年,因為后期成本不斷增加,回本比較緩慢,公司不得不提高租賃費用來平衡虧損。
上游產業鏈不標準化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共享充電寶的使用安全問題。
據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共享充電寶廠家為了降低產品成本,會選擇一些劣質電芯,容易引發電池自燃爆炸事件。
共享充電寶的共享和隨機屬性存在隱私安全隱患,其自帶的數據線支持數據傳輸功能,會導致一部分別有用心的用戶或平臺,通過在充電寶內安裝病毒芯片等手段來盜取手機用戶個人信息。在朋友圈刷屏的換臉App“ZAO”,僅上線3天就因個人隱私問題其微信分享鏈接已被停止訪問。
共享充電寶的安全問題需要后續市場的檢驗,企業有責任給用戶營造一個安全充電的氛圍。
市場上大多數共享充電寶企業都是采用的代工生產的模式,其本身并沒有太高的技術壁壘,一般的代工廠都能生產。每臺共享充電寶成本在 50~70 元之間(根據訂購數量和容量不同,價格會有浮動),可循環充電 300~500 次;一臺柜機的成本根據其規格不同在幾百到幾千元之間浮動。
深圳市迪比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移動電源、電池、攝影器材等相關電子產品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承接海內外客戶的OEM和ODM的合作項目,目前正在做共享充電寶的OEM項目。
業務經理肖海龍介紹,2018年共享充電寶的生產線還只有1條,由于合作的客戶增加,訂單量也隨之增加后,今年的生產線已經擴充到3條。
2018年,共享充電寶的底座(充電器或者充電柜)生產量為每天1000臺,電池生產量為每天1000~1200個;2019年,共享充電寶的底座生產量為每天2000臺,電池生產量為每天34000~35000個。
按照共享充電寶可循環充電 300~500次的標準,整個行業目前已經淘汰過幾輪電池。
那些被淘汰的海量舊電池會集中處理,套上全新的外殼,搖身一變,成為充電寶,再供用戶使用,但是由于充電循環次數過多,電容量損耗已經接近極限值,用戶只能“應急”使用,成為一次性產品。
大量被淘汰的電池將對環境造成污染。在如何處理舊電池污染環境這方面,共享充電寶企業也應該有所行動。
攪局者
8月26日,《晚點LatePost》報道稱,美團點評將在全國正式、大規模重啟共享充電寶項目,美團充電寶顏色將延續“美團黃”。
這并不是美團第一次重啟共享充電寶項目,2017年8月15日,美團點評證實共享充電業務正在推行,并表示只要是美團點評入駐的商家,都將有機會接入該共享充電寶服務。不過僅近三個月后,11月3日,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面向餐飲平臺發布內部信,宣布將結束共享充電寶試點項目的運營。
其實,美團結束共享充電寶業務是由于進行實驗后,其未達到預期效果;而且美團內部實驗的項目眾多,共享充電寶只是其一。
美團選擇這時候入局共享充電市場引起行業的關注。
據Trustdata 發布的《2019 年中國共享充電行業發展分析簡報》稱,共享充電市場穩步成長,2019年用戶規模已近1.5億人次。經過在共享充電市場的激烈爭奪戰后,街電、小電、怪獸、來電分別占市場份額28.6%、27%、25.1%、15.6%,其他共享充電寶品牌占3.7%的市場份額。基本形成以街電、小電、怪獸、來電為主的“三電一獸”格局。
自從2017年共享充電行業集中迎來28筆融資后,2018年整個行業都處于冷卻期。
街電的融資歷程還停留在,2017年8月被聚美優品收購,除了怪獸充電在2018年年底獲得一輪融資以外,小電、來電的融資歷程同樣停留在2017年(本文參考企查查數據)。2019年,雖然有頭部企業將進行融資的消息,但是目前并沒有具體的融資事件披露。
TMT產業時評人張書樂認為,美團入局是想通過共享充電寶來彌補其線下場景中商家的剛需,形成美團體系下的一站式服務,從而將單個用戶小概率事件形成的長尾,最大限度的虹吸到美團平臺的生態之中。
而對于“三電一獸”來說,其提供給商家的這種剛需,反而由于缺乏更多衍生鏈和場景輸出,而變得單薄無力。
對于美團來說,重啟共享充電寶項目,無異于增加了會員的服務權益,提升了會員的購買頻率。這對需要花費昂貴成本爭奪線上紅利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無異于是在自我商業生態閉環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么之后,共享充電寶將如同免費WiFi一般,成為線下商家的標配。
無共享充電寶的商家,就如同不提供免費WiFi的商家一般,容易被用戶視為服務體驗上的缺失。
張書樂認為,未來,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一樣,都會變成線下場景鏈條中的一個充分條件,作為場景構件而保證客流體驗。
所謂的共享充電寶是剛需,并非是在用戶層面,更多是在線下場景層面,其最佳狀態還是作為線下場景的一個構件,成為O2O環環相扣的生態鏈一環。
共享充電寶要想獲得自我救贖,實現全面盈利,就需要在用戶層面,衍生出自己的生態閉環,讓共享充電寶真正成為用戶的剛需,而不是依靠漲價來達到盈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