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 2009 年的 Uber 已連續虧損十年,2012 年誕生的 Lyft 也無一年盈利。過去兩天(8 月 8 日、8 月 9 日),兩家陸續發布 2019 年第二季度財報——意料之中的,繼續虧損。
相較 Lyft,Uber 的表現更糟。由于用戶與收入增速放緩,以及市場和 方面的大幅投入,Uber 第二季度巨虧 52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不足 9 億虧損翻了兩番。財報發布后,股價也應聲下跌。但如同不停在挖掘新故事的中國友商滴滴,Uber 和 Lyft 也希望還能給 人信心。
雙方都在 " 另辟蹊徑 "。
除了雙方都斥巨資布局的自動駕駛業務之外,Uber 開辟外賣(Uber Eats)、貨運(Uber Freight)、自動駕駛(ATG)等新業務;Lyft 則收購共享單車初創企業 Motivate,在北美部署電動自行車和小型摩托車。
虧損擴大
營收的持續增長看起來是唯一的好消息。
頂著網約車第一股光環的 Lyft 首先 " 秀了一把肌肉 "。財報顯示,Lyft 第二季度營收 8.673 億美元,同比增長 72%,超出市場預期的 8.09 億美元。基于良好的增長態勢,Lyft 將全年收入預期由 32.75-33 億美元提高為 34.7-35 億美元,全年收入增速預期由 52%-53% 升為 61%-62%。
此外,增長還將繼續保持。Lyft 預計第三季度收入將達到 9-9.1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4%-56%。財報發布后,Lyft 盤后股價上揚超過 12%,甚至帶動 " 老對手 "Uber 的股價一起上漲。
雖然營收增大,但 Lyft 虧損額依舊不小。其第二季度凈虧損 6.44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 1.789 億美元相比,虧損幅度同比增大,其中包含 2.97 億美元股權獎勵支出和相關工資稅支出(與公司首次公開募股相關),以及 1.411 億美元與監管機構要求相關的保險負債變化。
Uber 虧損則更嚴重。
財報顯示,Uber 今年第二季度營收 31.6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4%,但凈虧損達到 52.36 億美元,超出市場凈虧損 52.25 億美元的預期,也遠高于去年同期的 8.78 億美元和上季度的 10.12 億美元,同比環比均增大,甚至成為 2017 年 Uber 披露財務數據以來虧損額最高的一個季度。財報發出后,盤后 Uber 股價最高下跌 12%。
主營業務高速增長開始放緩
作為主營業務,網約車業務的增長雖然依舊維持在較高增速,但已開始持續放緩。
截至 2019 年 Q2,Lyft 平臺的活躍乘客數量(每季度至少完成一次出行)達到 2180 萬,與去年同期的 1550 萬人相比,同比增長 40.65%,環比增長 6.34%,增速放緩。但 Lyft 認為第二季度公司沒有通過大量市場營銷實現獲客,大部分新增用戶為有機增長,同時 Lyft 將營收增長歸功于市場需求、活躍乘客數量和每名活躍乘客支出的提高。
老大哥 Uber 今年第二季度的活躍乘客數量達到 9900 萬,高于 9830 萬的市場預期。但與 Lyft 相同,Uber 也面臨乘客增速放緩的問題。與去年同期 33.3% 的增速相比,Uber 第二季度的活躍乘客增速已放緩至 30.3%,這被外界認為是 Uber 財務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
今年二季度,Uber 核心平臺貢獻率指標(核心平臺運營利潤占核心平臺運營收入的比例)也僅為 8%,雖然這是今年該指標首次變為正數,但與去年同期 18% 的水平相比,仍相差甚遠。
鑒于糟糕業績,Uber CEO Khosrowshahi 在財報發布當天稱,2019 年是 Uber 投入的峰值年,隨后兩年(2020 年或 2021 年),Uber 虧損額將顯著降低。他對未來信心滿滿," 毫無疑問,未來 Uber 業務將實現盈虧平衡。" 但 Khosrowshahi 沒有透露具體實施措施。
出行獨角獸的新故事
兩家網約車巨頭的活躍乘客增速開始放緩,意味著或許不久的將來,共享出行平臺將進入發展成熟期,此外,網約車平臺之間切換的便利性與低成本也增加用戶使用平臺的不確定性。為了讓想象空間持續擴大,豐富業務板塊保證發展的穩定性,雙方逐漸將目光放在更多新故事上。
在主營業務外,Uber 外賣業務(Uber Eats)表現亮眼。
2019 年第二季度,Uber Eats 月活躍消費者數量(MAPC)同比增長 140%,新 Uber Eats 用戶中約有 40% 此前從未使用過 Uber 平臺。用戶的高速增長為 Uber 帶來大量營收。數據顯示,Uber Eats 第二季度營收 5.95 億美元,同比增長 72%,總預訂金額約 33.86 億美元,同比增長 91%。截至二季度結束,Uber Eats 已經與 32 萬家餐館合作。
晚于外賣業務 Uber Eats 推出的貨運業務 Uber Freight 也在穩步發展中。這項業務于 2017 年推出,當時 Uber 希望通過該業務將公司在個人出行領域的成功延續到貨運領域。目前,Uber Freight 已沖出美洲市場,擴展至歐洲大陸。公司 CEO Khosrowshahi 表示:" 這是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業,我們擁有最好的解決方案,它需要幾年時間發展壯大。"
面向出行未來,自動駕駛業務是 Uber" 緊緊咬住的一塊肉 ",但現在還要靠輸血存活。其分拆出來的自動駕駛部門 ATG 在今年 4 月獲得軟銀、豐田、電裝的 10 億美元投資,之后該部門估值升至 72.5 億美元。隨后,Uber 又聯合沃爾沃,推出自動駕駛車,預計明年在公共道路上測試。
Uber" 緊咬不放 " 的原因在于,目前業界普遍認為,一旦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大量無人車真正合法上路之時,網約車企業最大支出——人力成本將大幅降低,企業隨之走向盈利。Lyft 也深知這一點,早在 2017 年就抱上 " 自動駕駛老大哥 "Waymo 大腿,共同在自動駕駛 的研發和試乘方面展開合作。今年 5 月,外媒稱,Waymo 將為 Lyft 提供 10 輛自動駕駛汽車,以便后者在鳳凰城提供自動駕駛出租服務。
目前,Lyft 仍然以網約車為主要營收來源,億歐汽車暫未查詢到各項收入詳細占比。
新故事看起來前景一片光明,但大多仍處于激烈競爭與巨額投入階段。以 Uber Eats 為例,亞馬遜旗下外賣業務是其強勁對手,今年 7 月底,印度 Business Standard 報道,亞馬遜有意收購 Uber Eats,雙方正進行談判。Khosrowshahi 也承認,外賣業務與網約車業務一樣,前期需要補貼擴張。至于二者都格外重視的自動駕駛,更是業界公認的 " 資金黑洞 "。
當舊故事不再性感,依舊要靠輸血為生的 " 新故事 " 才剛剛開了個頭。
來源:億歐網 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