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
1月21日,為期40天的2019年春運,正式開啟。
這又是一場約等于世界一半人口規模的人口遷徙大戰。
大規模的春運現象,是現代流動社會的產物。如果把春運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的1980年視為中國現代春運元年,今年剛好是春運的第四十個年頭——幾乎與中國改革開放完全同步。
經歷40年的發展,“回家”依然是春運的絕對主題詞。但支撐和承載春運的諸多因素,和這40年來的社會一樣,都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一定程度上說,40年前的人所經歷的春運,和今天正在上演的春運,雖然名字沒有變,大的方向也沒有變,但就體驗而言,幾乎已經是兩回事。
?
01
20年,春運客流增加20億人次
春運的始發地和目的地,連接的是兩個不一樣的中國。
春節前的“回家”線路,主要是從經濟發達地區延伸到欠發達地區;返程,則相反。
它們對應的區域,最具代表性的始發地是北京、珠三角、長三角;最具代表性的目的地,則是西部的川渝地區,中部的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
來源:網絡
前者是中國開放的前沿之地、富饒之地;后者則是后發地區、人口大省。
2016年春運最繁忙的鐵路線路為廣州-武漢,廣州-重慶,北京-哈爾濱,深圳-武漢,北京-武漢,廣州-鄭州,北京-鄭州,深圳-長沙,上海-西安,北京-西安。
十條出發線路中,出發地為廣州和北京的,分別有3條和4條;目的地中,除哈爾濱外,其余都位于中西部地區。
可作為補充信息的是,去年底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珠三角城市群的外省人中,排名前五的分別為湖南人、廣西人、四川人、湖北人、江西人。
40年來,除了個別區域間流動方向微調和客流數量的變化,大的春運客流流向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大規模的春運開始于1980年,深圳特區也正是在這一年成立,兩者并不是巧合,而是揭示了春運背后的一種本質上的推動原因:區域發展失衡。
來源:網絡
從春運人口流動規模看,1994年尚只有12.2億人次,隨后,在2006年突破20億大關,2012年突破30億,高峰值34億在2014年到來。這意味著20年間,春運客流量最高時曾增加超過20億人次。
隨后的2015年,春運的客流規模在40年來首次較上一年出現回落。今年春運的客流量將基本與去年持平,在29.9億人次左右。
同樣在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總規模出現拐點。
這一年,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了約600萬人;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規模比2015年份減少了171萬人,2017年繼續減少了82萬人。
上述變化,與春運峰值出現在2013—2015年左右,高度對應。春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中國人口流動的晴雨表。
春運從零星流動發展為大規模的群體遷移運動,是中國社會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副產品。它在相當一段時間代表著中國社會的開放與活力。
但目前春運客流規模增速放緩,人口流動規模下降,同樣也是社會進步的結果。
其實,當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到了一定階段,特別是區域發展的失衡局面有所改善的情況下,人口的跨區域流動性下降,是必然的。
當然,目前春運客流規模仍維持在高位,也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在推動。
比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在春節的閑暇時間,人們過春節、團圓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必須回家,像部分家庭開始出游,也增加了特定時間段的人口流動現象。
02
私家車保有量11年增加三倍
40年來,春運人口規模急劇擴大的背后,也伴隨著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進化。
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從輪船到飛機,從長途客車到順風車,從拼車到自駕,等等,人們參加春運的方式日趨多元化。
高鐵的普及,大大縮短了相當一部分人“回家”的時間,也讓火車的準點率有了革命性的提高。像2008年因南方冰災而造成的旅客大規模滯留事件,在今天的發生概率已經很小。
對于今天的一部分年輕人來說,春運回家的典型場景,或許就是:叫網約車到高鐵站,然后在高鐵上用支付寶掃碼點餐,下車后坐地鐵到家。
來源:網絡
雖然春運依然擁擠,但當年綠皮車擁擠到從車窗上下人的苦澀場景,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過去。
40年間,很多春運細節都已經慢慢成為記憶。
通宵排隊買火車票的現象,在今天已漸行漸遠,這期間先后經歷了電話購票、網絡訂票到現在的移動支付、乃至刷身份證直接進站的過程。
過去有數年時間,春運期間火車票價是上浮的,但現在部分線路的票價,開始打折。
另外,綠皮火車逐漸被高鐵代替;從黃牛手中搶高價票,已被搶票軟件代替;人工檢票慢慢被智能刷票進站代替……
說到春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都基本上是特指綠皮火車,但是,如果僅從客流量來看,公路客流始終是絕對的老大。
比如2016年,在總計29.1億的客運流量中,鐵路客流只有3.26億人次,公路客運量則達到了24.95億。這背后與高速公路的普及和私家車保有量的提升密不可分。
僅以私家車為例,數據顯示,中國的私家車保有量在2006年到2017年的11年時間里,由4985萬輛迅速上升到21743萬輛,增長了3倍多。
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自駕的體驗,也越來越好。譬如,自去年開始,高速公路省際收費站開始加速拆除;而今年春運期間,湖北 、?湖南、陜西、 重慶等全國共計14省市超過1萬條高速車道,將支持支付寶掃碼付費, 每輛車通行速度將提高5-10秒。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象征著高端出行方式的高鐵與民航客流量,繼續提升。
數據顯示,2002年春運期間,民航客運量僅有725萬人次,到2016年,已經上升到5140萬人次,遠遠高于客運總量的提升速度。在未來,這個數字上升到1億,完全有可能。
另外,春運改變了中國,技術也在改變春運。僅以對支付寶的使用為例:
在今年春運,如果你是坐火車,可以先拿火車票再給錢,享受花唄推出的春運分期免息計劃;坐長途汽車,全國200個汽車站的客運窗口均支持支付寶面付購票;自駕到火車站、機場接送親友,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等全國主要一二線城市的交通樞紐停車場,均可使用支付寶無感停車……
?
03
高鐵公交化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中國特有的春運現象,還將長時間繼續。
這里面除了濃厚的“家”文化的根深蒂固,更是因為區域發展的失衡問題,包括城鄉發展的差距,在短期內依然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變。
但是,一些小的變化,已經開始。前面說到的人口流動性下降只是其一。另一個很重要的內部變化是,省際流動將減緩,與之對應,省內流動將上升。
特別是近年成都、武漢、鄭州等強省會的興起,將繼續推動這種變化。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近幾年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等在廣東的流動人口都有明顯下降。未來廣州是否還會成為春運期間的第一大熱門車站,或面臨挑戰。
來源:城市戰爭
不只有客流流向的細微變化。春運的出行體驗,也還將繼續改善。
比如,當長途性的省際流動趨緩,更多的相對短途的省內或同一區域內的人口流動,將通過城際高速,或是城際高鐵乃至地鐵來完成。
事實上,目前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圈內部,高鐵、動車已基本上實現了公交化開行:
?
像成渝之間平均5-10分鐘就有一趟高鐵、動車;京津城鐵最快可三分鐘發車一趟;上海到蘇州最短間隔兩分鐘;廣深高鐵20分鐘一趟……
借助技術賦能,乘坐公交化高鐵的便利,也還將提高。
比如在今年春運開始的第一天,廣深城際高鐵全線各站都已支持支付寶掃碼乘車。乘客不用提前買票,只要打開手機上的支付寶小程序就能直接刷碼進站。對此有網友調侃,“刷支付寶坐火車,微信員工去騰訊總部開會更方便了”。
在此之前,雖然很多城際高鐵都已經公交化運營,但提前選票、購票,還是影響了公交化體驗。支付寶刷碼進站,就直接解決了這個問題,真正實現了公交化、地鐵化的高鐵出行。
其實,未來相當一部分相鄰城市間的春運,本就將由地鐵來完成。
目前中國各城市開通運營的地鐵總里程達到5000公里。從規劃看,未來十年完全有可能達到10000公里以上。而這些新增地鐵線路,不少就屬于跨區域地鐵。
歷經40年的變遷,春運的最大變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客流規模急劇擴大,但效率更高,體驗更好,“回家”之路更“寬”了。
春運依然擁擠,但不再充滿悲情。
end
來源:西部城事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