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6年,中國經濟補庫存周期從二季度開始開啟,隨后的經濟復蘇力度超出了市場上絕對多數人的意料,內外部的影響因素卻更為復雜多變。本文整理了徐小平、盛希泰、沈南鵬等大佬們的觀點,希望能夠引發大家的探討與思考。
Copy to China成為趨勢
你以為C2C的本意還是Consumer to Consumer,在“老頑童”徐小平看來,C2C應該是Copy to China。在接受正和島采訪時,徐小平又提到了“復制中國”的趨勢,而對于2017年,徐小平判斷,中國創意、中國模式將開啟全球市場的征程。
2017年有兩個C2C(Copy to China)趨勢。
第一個C2C趨勢就是復制中國,這是軟實力、是中國影響力的象征,這樣的東西在美國主流的商業應用已經有不少了,尤其是工具類、娛樂類應用。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Musical.ly,這個應用是幾個上海小伙子做的,一下子風靡美國,現在是美國青少年玩得最多的前十名應用之一,幾億美元的估值,國內經緯等一線機構都有投資,有意思的是,這幾個小伙子沒有出國過、也沒有做過運營,卻征服美國青少年、征服了這些最挑剔的互聯網用戶。第二個Yeecall,創始人張磊說要針對印度、中東做微信,結果真的成功了,Yeecall現在在印度APP排名前五。這就是創業者的聰明才智。所以我相信,2017年,隨著中國創新力的持續泉涌,我們會看到更多復制中國的案例。
第二個C2C是中國出海,China Conquers The World。
中國創意、中國模式、中國嶄新的商業領域能夠走向全世界,開啟全球市場的征程。雖然我們還差得很遠,但是起碼這個勢頭已經開始了,這里其中有無與倫比的機會、無與倫比的希望、無與倫比的信心,對投資人來說也是創造財富的機會。
2017成為資本退出分水嶺
上一輪股市暴跌后,二級市場的反應也延伸到了一級市場,投資人忽然就冷靜下來,創投資金對于項目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更加追求盈利。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種變化與“投資容易退出難”的現實有著緊密聯系。
在創投機構迎來井噴式發展的同時,創投資本的退出通道依然狹窄,而在盛希泰看來,這一現象將在新的一年發生轉變。
首先我說一個判斷,2017年國內資本市場在退出方面將會是一個分水嶺的年份。
為什么這么說?2016年國內共有215只新股上市,雖然歷史排名第四,但發行的速度在明顯加快。按照這個趨勢,會加快解決中國股票市場的“堰塞湖”問題,其意義相當于2005-2007年的股權分置改革?!?/p>
這對于創業和投資都是一個好消息。大家都知道,2016年天使和VC的募資并不容易,這跟退出機制不暢是有關系的。再就是經濟不景氣,移動互聯網紅利結束,曾有一篇文章說去年700多家A輪融資的公司全部死掉,傳播很廣,這對LP的心態是有影響的。
2017年隨著更多創業公司順利IPO,會有更多的造富神話,榜樣的力量勝過說教,這會讓投資信心明顯提升。更多的公司上市,融到更多的錢,產生更多的LP,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中國資本市場未來將成為承接創業退出的主要市場,2017年就是分水嶺。
在這個大背景下,洪泰也將針對性地加快投資步伐。消費升級、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金融科技以及文化娛樂,洪泰明年將會在這四個方面發力,今年下半年已經有所動作。還有兩個方面我們比較關注,一個是泛互聯網,一個是傳統產業+互聯網。實際上就是60后+90后,60后代表傳統產業,90后代表移動互聯網,未來線下做的好的行業,比如健康醫療、金融等,都需要更好消化吸收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手段。
中國賴以生存的根本,目前仍然是實業家,不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明年傳統企業如何與時代接軌,這方面機會很大,國家和社會也會有所體現。傳統企業會得到更多關注,這對投資環境也會是一個引導。
企業服務崛起,BAT沒辦法
從2008年成立至今,經緯創投總共投了330個項目,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這個曾經預言資本寒冬的投資人透露,目前來看,經緯投的項目,血本無歸的占5%,與不死不活的加起來大致是10%,剩下的90%都活得不錯。
“商業環境本來就這么殘酷。(企業死掉)對我們的損失也就是1/330,330家公司之一。”我們確實把投資標準提高很多,投資這個事情,永遠是動態的思考與糾結,你不能在靜態的時候去看一些東西就輕易舉手投降。
過去兩年,我們在移動to C方面的投資頻率有所降低,標準會比以前更加高。因為在to C領域中,有BAT大樹、有58同城和陌陌;估值規模達30億到50億美金的公司,現在也正在崛起,快速成長,更不用說滴滴打車等等,小樹苗要在今天的競爭環境中殺出來比以前更難。
當然還有很多行業,不存在任何資本的低谷或寒冬之說,比如說交易平臺一直能出優秀的公司、企業服務這個行業正在快速崛起,當這類公司崛起到一定程度,BAT拿他們沒辦法,現在這些越來越紅火。哪怕現在融資卻是挑戰比以前多,也要動態性廝殺。
我們現在將投資分成交易平臺,互聯網金融,文娛,醫療,企業服務,包括新技術比如AR、VR、消費升級等領域,我們每年都會建立一些新的投資小組、行業小組,通過思考、交流后達到共識再去發力。
持續看好共享經濟領域
他是2016年名聲斐然的“獨角獸捕手”,締造了多個“點石成金”的案例,滴滴、餓了么、小紅書……十年創投經歷,連續擊中百億美金的新機會,然而他卻從不預估具體風口,他只看數據、只看商業模式,只看重這個項目、這個領域有沒有成為下一個風口的機會。
那么,什么是他持續看好的呢?
共享經濟我覺得肯定是大趨勢,在中國、在美國、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大趨勢。我們會持續關注共享經濟,最近也有投資非常不錯的項目,衣、食、住、行,除了“住”在國內稍微早了一點,我都非??春谩?/p>
我們關注的機會很多,像新的娛樂方式、新的社交媒體,我覺得都有可能形成下一個風口?,F在的環境是充滿可能性的,所以對投資人和創業者來說,都要保持好奇,必須要時刻去想,有沒有什么新的機遇。至于VR/AR,真的是要讓先讓子彈先飛一會,先不要著急。
中國互聯網過去十五年的歷史呈現出了清晰的3年一個周期,而且每個周期的主題都不一樣。以前被證明過的商業模式(如直播,MOBA/卡牌類游戲),或者以前的解決方案不夠好沒有激發需求(如單車共享),可能可以通過微創新,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巨大用戶基數和社交網絡迅速引爆。
VR社交、泛娛樂將成爆點
VR、AR曾被譽為“2016年最大風口”,而進入下半年,暴風魔鏡團隊大面積裁員,米多娛樂與眾景視界也傳來欠薪消息,有報道稱VR頭盔的創業公司倒閉了90%。資本目前對VR的態度和前幾年對O2O何其相像。所以再談及風口,虛擬現實絕對是最受爭議的,而有“快投天使”之稱的董占斌,卻依舊看好這個領域。
與很多只抄理念的投資人不同,盛大投資出身的他,將眼光更多的投向泛娛樂化的應用領域,在他看來,VR社交,將成為新的爆發點,他也強調,對于普通玩家,切入虛擬現實領,還是很有難度。
VR、AI等新技術在教育、娛樂領域的運用,實際上是直播的一個提升,比如說像VR直播。像社交領域,肯定會出現新一代的VR的社交,2017年可能是一個爆發點。
2017年,我更關注AI在娛樂領域的應用。AI作為一種技術手段,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并在無人駕駛等領域得到嘗試性應用。之前國家提到的互聯網+,在硅谷和以色列這些地方已經言必稱“AI+”。但對很多普通創業者來說,切入該領域需要高精尖技術的2B應用,這有很大的難度,相比國外,我們也沒有技術上的優勢??v觀每個行業的發展歷史,每個新技術最先普及和商業化的都是娛樂領域,而且人臉識別、視頻分析方面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只是很多創業者還沒有把思路轉向泛娛樂。
項目被投資人看好的三大特點:
未來這一年,整個市場的資金還是不缺,缺的是項目,尤其是優質項目。因為風口已經下去一波了,在以太資本周子敬看來,
投資人方面更看好的項目有這些特點:
有相對確定的商業模式;
明確的現金流;
相對獲取穩定5-10倍回報的項目。
創業CEO,要聽沈南鵬四點建議:
(1)定戰略
作為CEO,你要在創業第一天就做好心理準備和技術儲備。要想到,如果巨頭進入這行業,你會如何應對?這里有戰略的選擇問題。2008年,京東面對的是市場上已經有發展巨大的電商平臺,劉強東選擇了自營電商的道路。那時候還沒有一家公司,包括線下零售商,能夠真正在供應鏈、倉儲和配送這幾件事上都做好,但事實證明他這個與眾不同的戰略選擇是正確的。
(2)重產品
做好用戶體驗并不需要你是技術或編程高手,但你必須重視產品和用戶體驗。
京東自建物流,確保能夠在比較準確的時間段里配送,在幾百多個城市能做到24小時內送貨。也許在座各位都記得劉強東親自送貨的照片,這表明他們在傳遞一個清晰的信息——準時送貨。
CEO肯定也是產品經理團隊負責執行,但CEO應該深度介入并參與,幫助團隊打磨產品。
(3)帶團隊
空降高管的失敗率是不低的。成長型公司天天都像打仗,戰況瞬息萬變,突然來了一位大公司的高管,他能很快適應嗎?不一定。我傾向于找年輕人培養,他們可能沒那么多經驗,不一定非得是頂級MBA或投行或咨詢出身,但要有想法和好的商業感覺,與團隊的核心創新理念吻合,再讓他們和公司一起成長。
怎么對他們進行培養?實戰就是最好的培養。你讓一個有潛力的年輕人在實戰中學習成長,他會遠比在大公司里從事程序化的工作進步快很多。
如果一家公司多年以后還都是最早的創始高管們在擔當所有重要角色,年輕人沒有機會成長起來,恐怕是會有問題的。
(4)算好賬
在創業公司里往往有一個部門是被輕視的:財務部門,融資部門有時候比財務部門還受重視。
這是一個認知偏差。當然錢是生命線,融不到錢你再多宏圖偉略都無法實現。但好的財務部門是公司業務的重要參謀。美國的五百強企業里,CFO接替退下來CEO位置的不在少數。CFO要幫助CEO把公司的業務健康狀況看清楚,幫助CEO把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算清楚。
當然CEO也要是會算賬的人,不能拍著腦袋決策。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數字是大部分公司都必須關注的。第一個是毛利率,決定了一家公司有沒有真正的議價能力或者定價實力,這是CEO需要關注和保持敏感的一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