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5年科技和商業社會最大的變化趨勢將是人工智能的商業化,人工智能將會被廣泛地應用于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機器人、手機、機構、在線或是離線,將無處不在。
目前谷歌、Facebook、微軟、IBM等國外科技巨頭都已進軍人工智能領域。國內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也紛紛搶灘。
原子創投副總裁姚嘉說:“目前,人工智能的前景非常好。比如,英偉達的股票在過去一周內就可以漲三十多美金,市值已到500億美金。”

今天就來為大家簡單地從商業的角度梳理一下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樹

人工智能的邏輯:最底層的是數據;然后是硬件,其中GPU應該是未來主流的形式;最后是算法,算法需要硬件來支持計算。
人工智能的學習分兩部分,一個是監督學習,一個是非監督學習。
▌度娘科普時間
監督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通過已有的訓練樣本(即已知數據以及其對應的輸出)來訓練,從而得到一個最優模型,再利用這個模型將所有新的數據樣本映射為相應的輸出結果,對輸出結果進行簡單的判斷從而實現分類的目的,那么這個最優模型也就具有了對未知數據進行分類的能力。
無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我們事先沒有任何訓練數據樣本,需要直接對數據進行建模。
簡單來說,監督學習是打標簽式的,非監督學習是不打標簽的。比如,大家來拾壹談活動的場地,知道具體的地址和門牌號,這就是標簽,來之前我們一直知道這個標簽;但是進入場地以后,場地大小、燈光亮度等內部的內容是你之前不知道的,這就是無標簽。
換句話說,即基于非監督的學習是盡可能的多維度預測未來發生事件,在沒有任何過往經驗的基礎之上。

智能硬件,跟人相關的基本就是智能手機、平臺電腦、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智能交通、健康醫療等一些內容。我們現在數據的體量,已經超越了人類可計算能力的范圍。現有的模型、計算能力,計算不了巨大的數據量。
從產品的角度舉個例子,智能燈泡的燈光是可以變化顏色的,需要通過手機APP發出的高頻率的聲音來控制,但是當你要操作的時候就必須找到手機。這作為一項技術是很酷炫的,但是作為一個產品,對用戶來說操作太繁瑣了。

▲自下而上的結構
感知層:即無數的傳感器,用于采集信息。理論上,如果電視技術未來還能有突破的話,傳感器還能無限加載數據。
接入層:利用網絡實現與用戶的連接。比如電商,表面是賣東西,本質上是拿到用戶的交易數據,這就是接入層的功能。
以上內容來源于拾壹談第八期嘉賓
原子創投副總裁姚嘉的分享
編輯整理:Jessi
你的關注和分享,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